236例老年人胰腺癌诊治体会及综合分析
2011-02-21吴中远刘晋川唐令超
吴中远 ,刘晋川 ,唐令超
1.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干部医疗科,四川 成都 610031;2.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科,四川 成都 611130;3.四川省肿瘤医院消化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胰腺癌起病隐匿,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极高。一旦有自觉症状或确诊,往往已到中晚期,从而失去了手术机会。本文采用大量病例综合性多因素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三家医院60岁以上,确诊胰腺癌死亡病例2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对筛选出的病例进行表格式归纳统计,对其性别、年龄、职业、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临床表现、就诊原因、误诊时间、误治过程、检出手段、治疗方法、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显著性U检验。
2 结果
本组病例选取时间跨度为1983~2009年,年龄为60~92岁,平均71.5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比为176∶60;男性占64.4% (152/236),女性占 35.6%(84/236),男女之比为 1.8∶1.0(152∶84),误诊时间为 28~306 d,平均误诊时间为 118 d。 以腹背隐痛为主诉就诊占45.8%(108/236),以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为主诉就诊者占22.5%(53/236),以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就诊者占11%(26/236)。以不明原因黄疸就诊者占11.4%(27/236),到后期逐渐出现黄疸者占 92.4%(218/236)。 以血糖升高为主诉者占2.5%(6/236)。以发热就诊者占3.0%(7/236)。以消化道出血就诊的有1.7%(4/236)。无症状检出占2.1%(5/236)。 误诊为慢性胃炎占 14.8%(35/236),消化性溃疡占 13.6%(32/236),胆道疾病占 12.7%(30/236),消化不良占 11%(26/236),慢性肠炎占 9.7%(23/236),肝硬化占 6.8%(16/236),肝炎占 5.5%(13/236),肝癌占 4.2%(10/236),胃癌占 3.4%(8/236),冠心病占 3.4%(8/236),消化道出血占 3%(7/236),腰肌劳损占 2.5%(6/236),神经痛占 1.7%(4/236),糖尿病占1.7%(4/236),消瘦乏力待诊占6%(14/236)。经动态 B 超诊断占 37.8%(89/236),CT 诊断占 20%(47/23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占 13%(30/236),MRI诊断占 7%(17/236),X 线钡餐造影占 4.7%(11/236),超声内镜检查(EUS)占4.2%(10/236),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占 3.8%(9/236),十二指肠引流占 3.4%(8/236),胰癌标记检测占 3%(7/236),手术诊断占 3.4%(8/236)。
本组病例确诊时已到中晚期,绝大多数患者丧失了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机会,其中5例(2%)进行了癌肿根治切除术,另外62例(26%)进行了姑息性短路手术,以缓解梗阻性黄疸、腹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本组病例6个月生存率为52%(123/236),1 年生存率为 16%(38/236),2 年生存率 5%(12/236),3年生存率为1%(2/236),5年生存率为0。经显著性U检验,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最新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约1.78亿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医学科技的发展,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达73.6岁,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1]。同时,老年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养老是老年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日益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而胰腺癌则是老年人常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之一,了解和重视胰腺癌的防治很有必要。
胰腺癌主要指胰外分泌腺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死亡率恶性病变,其发展快,预后差,号称“癌中之王”。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多见。本组城镇患者多于农村患者,可能与从事职业、生活行为和饮食习惯等有关,与居住地域关系不大。据统计,胰腺癌在国内沿海城市高发,可能与高脂肪与高糖饮食过量摄入,尤其是每天糖摄入超过50 g已成为诱发胰腺癌的潜在隐患。而食物纤维素和维生素摄入不足,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西化也与胰腺癌关系密切[2]。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本组男女之比为1.8∶1.0,一般认为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胰腺癌病程进展快,平均1年生存率不足1/3。而国内权威文献报道为男女患病率为1.58∶1.00,各国统计5年生存率为2%~10%[3]。本组病例早期症状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不典型的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其具有缓慢而悄无声息加重的特点。发病早期,患者对症状部位大多不能准确定位。后期则较固定于上腹及腰背,逐渐腰背前屈,甚至捧腹而行。其他还有食欲不振、黄疸、消瘦、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胰腺癌因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因而造成临床上不同程度、时间长短不一的误诊误治,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不甚明了[4]。经大量临床病例分析,可能系多种不良因素长期作用所致。如大量烟、酒、咖啡、高脂食物以及联苯胺、萘酸胺、烃化物等物质长期刺激;糖尿病及慢性胰腺炎患者;内分泌和遗传等对胰腺癌发病均有一定关系。胰腺癌可在胰腺任何部位发生,但以胰头部为主,约占60%,其余为体、尾和弥漫全胰,亦有少数无明确原发部位[5]。
胰腺癌的治疗首选早期根治手术,但症状明显或已确诊,往往已到中晚期从而失去手术机会[6]。本组病例获得手术机会,而且还是姑息手术者不足1/3,即说明胰腺癌的隐匿性。在超声内镜下行细针穿刺技术已取得成熟经验,可确诊早期胰腺癌而尽早施行根治术,从而延长患者生命[7]。据最近国内外报道,约70%的患者存在胆道阻塞而出现黄疸,这时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只有短路手术暂时减轻黄疸和梗阻症状,化疗、放疗以及支持止痛等对症治疗[8]。经多年努力,患者1年相对生存率从30年前的约15%提高到近年的约20%,近期美国胰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男性发病率为13.0/10万,女性为9.8/10万,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30%。胰腺癌总生存率仍很低,多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1年生存率从1977~1981年的约15.2%提高到1997~2001年的21.6%,5年生存率约5%。老年、男性、高脂饮食、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为胰腺癌的高发因素。减少误诊的方法是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高度警惕,对不明原因的非特异性消化系统临床症状,持续存在的腹背隐痛、血糖异常、体重减轻等征兆不可轻易放过。应做动态B超监测,有条件的应进一步作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断层CT等特殊检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9]。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Scarlett等最近报道,正研究利用蛋白组学分类的检测手段,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 I-TOF-MS)是一种快速,简便易行且高通量的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和筛选出有效鉴别胰腺癌与胰腺良性病变,以及瘤旁组织的蛋白标志物,识别这些蛋白质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并且这些蛋白质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望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而法国Beaujon医院Rodallec等报道,螺旋CT下显示胰腺内分泌肿瘤增强与光学显微镜下血管增生情况有关,CT下增强降低的胰腺内分泌肿瘤与分化程度低和生存率降低有关。该研究提示,肿瘤相关的血管增生所呈现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可能成为疾病预测标志物,也可成为干预靶点,从而有助于判别胰腺内分泌肿瘤良恶性和预后。最近,3位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在失去手术机会的情况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一种全新模式的联合治疗:微创腹腔镜引导的术中放疗+外照射放疗。该术式使胰腺癌患者得到了足够有效生物剂量的放疗照射,同时还使患者接受外照射放疗的间隔期比过去缩短了2周。3位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姑息性照顾是对不能治愈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关怀照顾,包括对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控制,并解决患者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姑息性照顾是一种整体治疗或多学科的综合干预。近年来,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有所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未达共识,如胰腺癌的术前化疗与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不能手术和转移性胰腺癌的放化疗以及联合化疗的地位等,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15]。
[1]中华人民共合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人民日报,2011-04-29.
[2]郝继辉.胰腺癌在国内沿海城市高发[N].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07-15.
[3]钱家鸣.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9-482.
[4]吴晓华,汪涛.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0):1262-1264.
[5]金爱花,朴熙绪,李成浩.胰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J].山东医药,2010,50(8):114-115.
[6]张太平,王天笑,赵玉沛.胰腺癌外科治疗相关问题[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11,5(1):22-29
[7]张德奎,李玉民.胰腺癌的内镜诊治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10):1027-1031.
[8]陈隽.短路手术在晚期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2):223-224.
[9]汪毅,赵平.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与进展[J].癌症进展,2006,4(4):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