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1-02-21吴志华栾永斌
□杨 洋 吴志华 栾永斌
论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杨 洋 吴志华 栾永斌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实训课程效能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了效能评估的各项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课程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能力习得,能力操作,能力物化三个维度共14项指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含课程性因素和学生背景因素两个维度,其中课程性因素又包含评价性因素、教学性因素、管理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四个方面共15项指标。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指标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主流。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高职实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应用技术为目标的,它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标志性课程。目前,各高职院校均把实训课程建设作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并加大资金投入和课程改革。但这种投入与产出是否相当、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对课程效能进行评价。课程效能评价是指课程给学生产生影响程度的价值判断[1],它是从增值的理念出发评价课程的真实影响,是当前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依然延用普通高校教育评价模式,关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价和教学条件的评价,而没有从课程本身的实施效果去评价。实训课程有其自身特点,相对理论课,其评价有相当难度。当前,针对实训课程效能的评价和实践研究还很缺乏,实训课程效能评价处于高职评估的“边缘”状态。实训课程效能评价的“边缘化”导致实训课程管理和教学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大,投入预期与实际产出有差距。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实训课程效能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实训课程效能评价首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对实训课程效能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为高职院校对专业实训课的实施进行辨证、客观、公正、及时的内外部监控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职业实训课的效能和质量水平。
高职实训课程效能是实训课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其评价体系应包括两大方面: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课程实施条件的评估。
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实训课程 “产出”的评价,及课程实施对学生技术、能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效果。其评价体系包括三个层面:
一、能力习得层面
能力习得是能力获取阶段,是通过实训课程习得了能力和技术。能力习得可通过观察、领悟、模仿、反思、态度五个指标给予评价。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由于实训课程较强的操作性,学习者对示范操作行为详尽的观察是必须的,也是能力习得的基础。观察水平的高低直接形象到学生获取操作技能的准确性与高效性,从而影响学习者的技术操作是否规范。
领悟——领悟是在观察基础上对所学和观察的事物、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在任何能力习得过程中,“领悟”能力都不可或缺,它是将获取的外在信息加工转化并与自身经验融合的过程。在实训课程技能演示过程中,学生领悟水平将直接影响其能力习得的水平。
模仿—-模仿指比照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尝试性操作练习。这是能力习得的主要环节,是逐渐反复进行的一种外显行为。没有“模仿”,“习得行为”将停留在认识层面。模仿可以有两种状态,一是机械性、外在形式的模仿,二是内化的,即有认识参与的模仿。两种状态的模仿效果不同,有认识参与的模仿是我们提倡的、高水平的模仿。
反思——“反思”是能力习得的升华阶段,学生通过“反思”使模仿与观察行为、领悟交互重现,反复比较、甄别,避免偏差,使模仿行为更加“深刻”、更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反思”应与“模仿”、“领悟”交替进行。无“反思”的“模仿”是机械性的、无内化的,其能力习得十分有限,难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反思”是能力习得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态度——心理学家一般比较赞同用价值内化来描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是贯穿能力习得整个过程,并影响能力习得其他指标。“态度”可以分为两极:认同态度与非认同态度。若学生对习得能力的态度达到认同层次,他就会在对(具体的或抽象的)示范行为进行模仿的同时,反复自觉地对自己模仿行为进行反思,其出发点就是主体企图与榜样一致。因此,有认同“态度”的习得行为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深刻性和稳定性特点;反之,非认同态度则使其习得行为处于被动、潜在和非稳定的状态。
能力习得层面的5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其中,“反思”是能力习得的核心内容,“模仿”是能力习得的主要环节,“态度”决定能力习得的深刻度。
二、能力操作层面
实训课程中“能力操作”主要指能按照规定程序及使用工具仪器设备来完成某项实践工作的操作。能力操作的培养是实训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其评价指标也是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力操作是非常复杂的,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费什曼(Fleishman,Edwin A.)等人的研究最具影响力[2]。他们认为,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可以按照基本的能力加以描述。他们对180多种职业进行了工作分析,在此基础上,列出了一种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所有可能的能力清单,包括心理能力、知觉能力、心理动力能力、生理能力、感官能力五方面。受其启发,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将实训课程效能评价中的“能力操作”进行指标细化,包括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效率、分析、判断、决策6项指标。
规范性、熟练性和效率“规范性”是指对某项技能操作方法、程序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在一系列技能操作中,规范性应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操作方法、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和相关的理论依据的第一标准,它是能力操作层面的基本评价指标。“熟练性”指在规范的基础上,操作娴熟、流畅,这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高一层要求。熟练性的达成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操作并不断的发现操作的规律和技巧,以此作为已有经验。“熟练性”是技能内化的标志,在熟练阶段主体有意活动会有所降低[3]。“效率”是对操作时间的要求,指在一定时间内操作顺利完成,它是测量操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分析、判定和决策分析、判断、决策是能力操作综合水平的体现,主要指在一定具体环境中,运用操作技能对操作环境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并通过能力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能力操作的“分析”指面对具体操作情景能够运用已有经验对操作环境进行分析,它更强调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对新问题的关注重,并重新界定问题空间。“分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能否将所学操作技能较好的与实际相联系。“判断”指在对众多操作方案分析基础上把“新问题”归并到类似操作模式中,准确找出最适合的问题解决的一种操作方案。这一过程也是能力操作的重要步骤,准确判断出何种方案更适合解决已有操作问题,会大大增强操作技能的实际应用性。“决策”是指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解决方案,调整操作执行方式的过程。能力操作层面中的分析、判断、决策这三个指标依次承接,是实践思维过程,他们是能力操作的重要构成要素,抽取“思维”的纯机械的能力操作是不完整的。
三、能力物化层面
能力物化指受训者接受实训课程完成后,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包括岗位资格考核、技能竞赛、结果成品3项指标。该维度是实训课程实施后的学生综合能力技术水平的展现。岗位资格考核指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部门对学生从业资格以及上岗资格的考核,是受训人从事所学职业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如汽车维修技师上岗需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汽车维修电工(中级)或汽车维修工(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烹饪工艺与营养(营养师)上岗需获得高级营养配餐员(国家三级)或高级公共营养师(国家三级)资格证书;技能竞赛指国家或所在城市、学校等组织的职业技能、技术比赛,若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则显示出该学生具有很高的能力水平;结果成品是实训活动完成后呈现的操作对象具有质量、形式、数量等变化的结果,如汽车维修专业结果成品是维修好的车辆,管理专业成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的管理方案,食品专业成品是学生制作出的成品菜肴。
基于评价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理论,应对“投入”因素进行评价,对实训课程的评价去除 “投入”值就是实训课程的“净”产出,即实训课程效能。实训课程的“投入”,即条件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性条件,包括实训课程所需设备和工具、师资力量、实训场地三项指标。设备和工具指各专业实训课程所需的专项仪器,可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进行评价。师资力量指从事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整体素质,尤其是在当前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要求中,极其需要的是在技术方面有丰富实践和理论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实训场地指专门用于实训教学的实践基地,如实训工厂、实训车间、实训工艺、实训实验等。
二是学生背景因素学生背景因素维分为学习成绩、自我发展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三项指标。学习成绩指学生考入职业院校时的考试成绩,这一成绩展现出学生的原始学习水平。自我发展意识是指学生是否有自身发展的需求,它是以自尊需要为基础的调节过程,是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展望。自我发展意识会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认真程度、努力程度等。实践动手能力指学生入学前的动手能力水平,入学前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需要运用技能去解决某些生活实际问题,在成长的过程,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有的能力水平会影响实训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已有水平起点高培训效果就好。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体系的能力习得、能力操作、能力物化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能力习得是基础,能力操作是目标,能力物化是载体。实训课程效能的评价应该在控制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1]弗兰西斯科·索夫.课程效能评价——以“教育效能与教育评价”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5(5).
[2][美]劳伦斯 S.克雷曼(Lawrence S.Kleiman),著,孙非,等译.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
杨洋(1985-),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和课程评价研究;吴志华(1962-),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评价;栾永斌(1962-),男,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本论文系吴志华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效能评价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9YJA880062)的研究成果之一。
G71
A
1001-7518(2011)12-0079-03
责任编辑 吴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