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享一流大学
2011-02-21本刊编辑部
全民共享一流大学
当今的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不能准确地预见,未来将如何发展。因此大学培养人才的关键,也需要转变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上好一门课,需要教授倾心地为学生讲述自己对这门课的理解,这样的讲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这已经不是一本教科书或一份PPT所能够承载的价值,它需要融汇知识,把前人的智慧、当前的研究,以及现实的状态融会贯通,然后传授给学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冲动。
在很大程度上,一流大学的形成,关键是这所大学的文化和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成为一流的大学不是靠各种指标、数据堆积,它要有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就、社会公认的杰出人物,并能为后人留下传奇的故事。一个可以被传承和共享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水平。
但这也只是缔造一所一流大学的水平,一流的教育远不止于此。
当互联网在全世界兴起的时候,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思博士就曾指出,互联网影响最大的将是教育,贡献最大的也将在教育。这一观点今天已经得到了证实。
教育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功能是传播知识、训练思维、养成文化。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吸引社会对知识的关注,激发内在动力的学习,是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开放和共享,是实现教育普惠社会的根本。
从2000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就陆续加入到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大军中,而到今天,教育资源共享依旧面临多重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视频公开课面世,成为国内首个推出网络公开课的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在进行积极的尝试。公众的选择、更广泛同行的评议、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等,都是现在高校教育需要面对的。只有从共享理念、内容建设、技术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对大众的学习真正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提升承载传播知识的社会服务能力。
从“逃课”风到“淘课”风,风向因为互联网而转变,知识传播正以全新面貌出现,让我们直面挑战,共同迎接这个即将到来互为师生的时代。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