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
2011-02-21梁丹
梁 丹
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
梁 丹
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是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核心内容,是“十二五”时期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河南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基础条件和一定的比较优势,实践中还需要从借鉴经验、完善整体规划和战略部署,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高成长性、先导型产业项目,凝炼河南突出的优势和吸引力以及破解瓶颈制约、拉长短板、五外互动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河南;内陆开放高地;对策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区域重心转移、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的趋势,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总结自身经验并借鉴其他省份做法的基础上,于2010年形成了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决策。目前,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努力把河南打造成为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最富竞争力的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河南进一步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重要目标,成为河南经济开放领域的新的焦点。
借鉴其他地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经验完善整体规划和战略部署
近年来,内陆一些省份适应自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设想并开始具体实施,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河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动作快,思路清。2008年初通过的《2008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使重庆市成为全国开放程度较高、发展活力较强、富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2008年7月制定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就明确提出了要力争用5年时间把重庆市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同时也出台了建设西部现代产业高地以及建设交通、市场、园区、行政管理四大支撑体系,构造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三次产业协调互动,“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等具体思路和规划。二是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为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早在2007年重庆市即与国家商务部签署了《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按照该《备忘录》的内容,商务部将在人才培训、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资质认证、软件出口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对重庆市提供大量优惠政策和相关扶持资金。三是及时完善法律保障措施。2008年重庆市即出台了全国首个促进开放的地方性法规《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在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行政许可超期、政府承诺随意以及建立行政效能保障机制、建立容错机制等方面都做出了有创造性的规定。借鉴重庆市等地的经验,河南在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形成完善的规划部署和明确的工作思路。河南在明确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之后,也应以坐不住、等不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尽快将相关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议程,尤其要就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问题尽快召开专门会议,出台具体的规划部署,在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等方面积极谋划,达成共识。
2.重视基础性工作,凝聚合力。要充分发挥现有对外开放重要通道、载体、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构建一批永久性的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同时要力争实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各省辖市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行动协调,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界的高效互动,实现省辖市与县区联动,实现各类开发区、园区和180个产业集聚区之间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自由流动,高效利用各类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充分凝聚合力。
3.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把河南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内陆经济开放高地不仅是加快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西互动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争取国家出台特殊的支持和鼓励措施。比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应争取国家商务部与河南定期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在项目用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争取比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园区内的企业在税收、GDP核算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在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利用外资方面对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争取参照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执行,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外商投资项目争取适当延长经营年限等。在对外贸易方面,争取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有关政策向河南倾斜;争取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适度向河南倾斜;争取在进出口产品配额分配、加工贸易政策等方面给予河南适度的倾斜。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河南境外项目在国内贷款贴息、优惠贷款、境外办展、广告等方面的补助比例;支持河南到境外设立农业援外示范区,开发境外农业资源等。
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成长性、先导性产业项目
1.彻底纠正前一时期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之间的紧密结合。提升产业整体层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加快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一个关键问题。前一时期,河南在利用国内外资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性、针对性不够,引进劳动、资源密集型中小项目较多,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较少。甚至有一部分引进项目不仅没能有效推进本地产业升级,反而加重了结构调整的负担,形成产业升级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之间的对接机制不完善。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是要打破部门、地市、县、区的行政区域阻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把招商引资与培育战略支柱产业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规划体现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中,使各地市、各个产业集聚区在主导产业选择方面有进有退,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分工协作,推动跨地市的特色组合和层次链接,避免省内竞争性招商和低水平重复引进。二是要通过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共享招商信息,形成意向性项目省内合理流动的机制和平台,使引进项目在最佳地点完美落地。三是要创新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各项数量指标的同时,还要考核能够反映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对接程度、招商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招商项目间的关联性、主导产业集中度以及产业链完备程度等方面的指标。
2.把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成长性、先导性产业项目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是要瞄准境内外标志性企业和标志性客商,认真研究其投资意向,从中捕捉、筛选招商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重点联系、重点推介,引进一大批战略投资者。二是要围绕战略支撑产业特别是高成长性、先导性产业的发展开展产业链招商,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鼓励外来资金投向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外来资本投向就业容量大、技术扩散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强、资源消耗低的产业,鼓励外来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注重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深加工技术,积极承接与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加大力度引进为跨国公司服务的中介机构、服务企业,并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创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3.把规范招商引资活动,强化平台建设,打造有效载体作为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重要措施。一是要本着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统筹规范全省重大招商活动,争取把每两年一届的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打造成河南招商第一品牌,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项招商引资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中介——企业”三位一体“的引资促进机制,继续坚持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责任推进机制、协调机制、跟踪督查机制和评价奖惩机制,根据重大项目在招商、洽谈、签约各个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及时消除隐患,促进项目落地,确保招商工作获得实效。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各类开发园(区)的载体功能,加快郑州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B区)建设,发挥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的作用,推进出口加工区扩区调整,支持条件成熟的省辖市申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仓库)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创新规划建设、项目共建、委托管理、投资合作和税收分享等机制推动央企和沿海发达省份在我省的产业集聚区设立各种形式的区域性产业园区。同时,要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增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三是各个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和各类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强化环境优势,打造一批有能力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凝练河南突出优势和吸引力破解瓶颈制约、拉长短板、“五外”互动
1.着力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一是要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用足用活现有土地政策,多措并举破解土地供应瓶颈,杜绝“圈而不用”、“多占少用”等现象,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争取“戴帽”用地指标。二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在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出口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外贸发展基金等方面对河南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创新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三是要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加快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等破解人才瓶颈,为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2.尽快拉长短板。一是拉长对外贸易短板。主要是通过引进一批大型出口型项目和出口加工企业,尽快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出口产业基地,积极推进郑州、洛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通过继续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和机电产品出口推进计划,不断提高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二是拉长区域经济合作短板。要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机遇,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区域协作模式,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海西和关中——天水等经济区的合作,同时积极拓展各种渠道,全面参与国际区域合作。
3.积极推进“五外互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之间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关系。河南要在“十二五”末完成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目标必须要以各项具体指标的全面提升、相互带动作为支撑。要鼓励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寻找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的机会;通过引进出口型项目带动出口能力的增强,通过对外投资有效规避国外的贸易壁垒,并带动机器设备的出口和原材料的进口,保障省内企业重要原材料的供应;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和机器设备的出口;通过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促进高科技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的引进,推进本地的产业升级并形成本土的优势企业,进一步为扩大出口、扩大对外投资以及发展服务外包奠定基础。
[1]吴红英.重庆新定位:中国内陆开放高地[J].中国外资,2008,(8).
[2]重庆市委.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J].重庆日报,2008—07—22.
[3]〕余远牧.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东西合作共赢[J].西部大开发,2010,(5).
F127
A
1003—0751(2011)06—0091—03
2011—09—10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构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2011B312)。
梁丹,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伊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