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探索

2011-02-21吕海洋

中外医疗 2011年15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溶栓硬化

吕海洋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集团乘风医院内科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探索

吕海洋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集团乘风医院内科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单纯基底节或放射冠区、椎-基底动脉部位的溶栓效果较好,心源性栓塞或并发糖尿病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差,无效或死亡的病例中,均为大面积脑梗死。

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1]。笔者采用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的完整病历资料,入选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发病时间不足6h,患者表现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卒中。脑CT排除脑出血,无责任病灶;溶栓前血常规、凝血四项正常;血压<180/120mmHg。

1.2 治疗方法

国产尿激酶UK100~150万u+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入,随后应用706代血浆+血塞通10~14d,溶栓次日加用阿司匹林0.3g每天1次,10d后改为0.1g,每天1次。溶栓后24~48h内复查脑CT或MR。

1.3 结果

对患者进行3个月溶栓治疗,3h内溶栓者痊愈18例(CSS减少91%~100%),显效4例(CSS减少46%~90%),好转3例(CSS减少18%~45%),无效1例(CSS减少17%以下),死亡1例。3~6h内溶栓者痊愈13例,显效13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死亡4例。

2 讨论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被覆血管内膜的一层光滑的细胞群,它不仅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一般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和损害可使内皮细胞剥离,血浆成分主要是脂类物质的浸润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内膜内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过程更容易发生持续的高血压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压可通过直接作用于直径50~200μm的脑小动脉如脑底部的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旁中央支导致这些小动脉发生血管透明脂肪样变微栓塞或微动脉瘤形成,亦可通过机械性刺激和损伤直径大于200μm的较大血管或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增厚容易出现溃疡面在溃疡处内膜下层分泌一些物质如胶原及凝血因子促使凝血酶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与黏附在溃疡面的血小板共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止。血液有形成分中尤其血小板极易黏附在病变血管内膜处,黏附聚集的血小板,能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加速血小板的再聚集极易形成动脉附壁血栓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等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等均易促使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改变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实验模型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发现红细胞比容增高可降低脑血流量如果同时降低动脉压则容易发生脑梗死也有人认为低切黏度升高对脑血栓形成影响较大,且多发生在熟睡与刚醒时这与脑梗死发生时间相吻合。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33Kpa(70mmHg)和高于24Kpa(180mmHg)时,或心动过速、心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脑灌注压下降,随灌注压下降脑小动脉扩张,血流速度更缓慢。若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导致血栓形成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比较复杂,不但决定于高血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还决定于高血压的发展速度程度和发展阶段。

肺部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重症卧床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褥疮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脑血管病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脑血管病后抑郁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对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例资料显示:3h以内溶栓3个月后临床完全恢复或基本完全恢复的比例占81.5%,而3~6h以内其恢复比例占51%,3h以内溶栓效果明显优于3~6h,与相关文献结果相一致[1],所以在时间差上,还应尽量提早溶栓时间,减少致残率。

[1]蒲飞.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16(2):70.

R743.3

A

1674-0742(2011)05(c)-0129-01

2010-12-01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溶栓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