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研究

2011-02-21徐雪平

关键词:解决问题马克思哲学

徐雪平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研究

徐雪平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问题观和辩证的问题观。实践的问题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的基本思想,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思想与当代西方哲学有一定的契合度,既体现了人的类特性又避免了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也是辩证的问题观,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坚持辩证的观点与方法,做到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是科学的问题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问题观;辩证问题观

哲学源于问题。问题是人的认识尚未回答或尚未正确回答的事物的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而研究问题则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根据所思求未思。对问题的研究,如追根溯源,就是对于元问题的探讨,即对于母问题或本初问题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创立其哲学理论时就从哲学高度考察了问题的各种特质,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观,至今仍有很强的解释力、启发力、预测力和覆盖力,对于我们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问题观和辩证的问题观,探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是实践的问题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的基本思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P55)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区分了经院哲学问题与非经院哲学问题,强调人们不仅要重视认识问题,更要重视实践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上解决问题,更要在实践上解决问题。这一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的基本思想,即实践的问题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的显著特征——重视实践问题、重视改造现实世界的问题。当然,实践问题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维、动机、意志,成为“理想的意图”,并变成“理想的力量”。所以改造主观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问题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实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P75)一方面,人们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另一方面,生活本身与客观存在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进而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推动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这一观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是实践的问题观——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强调不仅要重视认识问题更要重视实践问题,反对那种只有理论而不付诸行动的问题观。比如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1](P78)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认识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统一,强调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批判费尔巴哈沉溺在美文学和泛爱的空谈中,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科学的认识,“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来改造主观世界,在提高主体思维能力和素质的情况下来改造主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是实践的问题观,实践的问题观主张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和解决问题,以达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人类认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又必须通过现实的实践来完成。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虽然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却片面地、抽象地因而也是虚幻地夸大了人的能动作用。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或理念是无所不包的万能“主体”,而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形式,或者说是实现这种理念的工具,人是意识和理念的化身。[3]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4]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人同样是抽象的“人”,并非从事实践活动的、进行着历史创造的社会主体,因而他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实践问题观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以实践完成了的哲学革命,它克服了唯心主义否认问题客观性的缺陷。

当代许多哲学家也不约而同地赞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问题观。例如,美国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认为有两种哲学(实践)形式:“其一是理论的形式或理论的实践,它关注对世界包括人的本性知识和人类社会制度的一般的、体系的观点的明确表达或批评。其二是作为一种艺术的哲学形式或哲学实践,它将美和幸福带给生活实践。”[5](P85)在舒斯特曼看来,这两种哲学的形式或实践不是对立的或非要作二难选择不可的,哲学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生活实践的体现,自我在这种实践中通过试验、规范和磨练而得到美化,仅仅强调哲学的纯粹性显然是无视实践哲学问题存在的特异性。美国哲学家普特南表示,哲学的反思最好是“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不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因为“对于怎样生活的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具有为我们自身去思考它的潜力”。[5](P10)换言之,哲学的任务是通过生活实践改变生活本身。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问题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也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不可超越的理论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问题观把主体的人看成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生命个体,体现了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人的类特性,一方面避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体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主体在发现问题、评价问题、选择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是辩证的问题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不仅是实践的问题观,而且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因而又是辩证的问题观——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辩证的思维方法使主体不仅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剖析问题,而且不断接受新问题的挑战,并在这种挑战中实现自我剖析和自我超越。

辩证的问题观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从正题—反题—合题,抑或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来分析和对待时间与空间中的事物。辩证的问题观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把逻辑与历史结合起来,要求我们不仅要在个体的层面进行分析也要关注问题的普遍性,不仅要注意问题的形式也要关注问题的内容,不仅要重视问题的原则也要重视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辩证的问题观要求我们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反对将事物看成孤立的个体。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同其运动、变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孤立地呈现。辩证的问题观要求我们运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恩格斯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6]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问题不断产生,要求人们不断抛弃以前许多旧的观念和思想,而问题的解决则使人们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总之,无论任何事物,只要它是现实的、客观的存在,那么它的这种存在从其结构状态来看就存在一定的具体联系和相互作用,从其功能状态来看则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下面联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问题观的基本方法作一探讨。

1.归纳与演绎

在哲学史上,归纳与演绎是最早引起人们注意并得到充分研究的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演绎则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具体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归纳与演绎是同一认知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对事件、现象和因素的共性进行集合,就必须对大量现象进行统计与归类,这就是归纳。同时,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又要不断从观察和试验中搜集经验材料,并运用已知的一般理论作为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指导原则,这就是演绎——它规定着归纳活动的目的和方向。但是,归纳和演绎不是彼此孤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把归纳绝对化,也反对把演绎绝对化,而认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否则就将陷入唯心主义。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过程,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的认识连接起来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的过程。分析与综合立足于客观对象整体与部分、统一性与多样性、本质与现象等的对立统一。早期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等。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的发展,对问题的分析方法也有了巨大进步,它更多地表现为问题的结构分析、功能分析、信息分析、模式分析、发生学分析、流程分析、系统分析等。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不同的科学研究有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又有不同的矛盾,而不同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相应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也会有不同的方法。综合是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的更高的思维活动,它有助于我们从系统的本质及其内在结构、各系统相互关系、解决问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问题观认为,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其功能。

3.抽象与具体

人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其完整过程表现为:从感性的具体出发,通过分析,由感性具体达到抽象的规定,然后再通过综合,由抽象的规定达到思维的具体,这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问题观认为,问题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表达问题的形式则是主体抽象思维的结果;问题在本质上是客观的,而问题则是主体经过抽象思维分析、加工而成的。

总之,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马克思指出,与答案相比,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口号”[7],问题是每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使命。人类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从问题到问题的发展,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引起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解决,旧问题的解决会引起新问题的发现,前一问题解决的结果会成为后一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问题不断提出和不断解决的历史,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是科学的问题观,它符合人类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规律、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2.

[3] 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2.

[5]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M].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8.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9 -290.

B01

A

1009-3729(2011)01-0008-03

2010-10-20

徐雪平(1979—),男,江西省九江市人,广东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菱的哲学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