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低碳竞争力辨析
2011-02-20崔健
崔 健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近些年来,地球温室效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不仅表现在气候变化方面,而且也出现了人们的需求向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转变,这种转变在经济方面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不同国家在应对挑战与捕捉机遇的能力和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别,一般来说,那些能够生产和提供更低排放、更低环境负荷的产品与服务(即较强低碳竞争力)的国家能够获得更多收益。所以,在全球大力提倡低碳经济时代,保持和提高低碳竞争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关于低碳竞争力,目前有从国家、产业(或企业)两个层次的认识。由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和欧洲E3G公司共同发表的《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报告明确了国家层次低碳竞争力的含义,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低碳竞争力是指国家在碳约束的背景下为国民创造物质繁荣(由经济产出来代表)的能力”。[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决定一个国家低碳竞争力的是生产低碳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核心是产业或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所以,目前对低碳竞争力更多地是从产业或企业层面上来理解。所谓产业或企业低碳竞争力是指在碳约束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削减碳排放的目标,产业或企业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具体来看,产业的低碳竞争力包括产业部门实现削减碳排放目标的能力、与低碳相关的创新能力和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内容。从这些内容来看,日本产业在低碳竞争力上既具有优势也存在劣势,为了避免我国产业部门在低碳经济合作中的盲目性,有必要对这些优势与劣势加以厘清。
1 日本产业部门实现削减碳排放目标的能力
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日本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削减25%的中期目标和到2050年削减80%的长期目标。为此,日本产业界以经团连为代表,领先于“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6月就制定了“环境自主行动计划(地球温室效应对策篇)”,2009年12月,又公布了“低碳社会实行计划”的基本方针。与之相对应,有许多产业已经公布或正在制定“实行计划”。因此,日本产业部门削减碳排放的努力在实现整个社会的目标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部门实现削减碳排放目标的能力应该成为产业低碳竞争力的基础。
1.1 产业部门削减碳排放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削减碳排放的自主努力空间越来越小
为了及时掌握日本产业界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情况,日本经团连每年都开展“环境自主行动计划(地球温室效应对策篇)跟踪调查”。2009年度调查的34种行业的CO2排放量为4.22亿t(换算为CO2,下同),比1990年度减少16.8%,比2008 年度减少6.8%。
从长期来看,日本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反映削减排放量自主努力程度的单位生产活动排放量和排放系数(即平均每单位发热量或发电量的CO2排放量)有明显改善,1990-2009年分别减少了 13.2%和1.4%。此外,由于生产活动量的减少而削减了2.1%的CO2排放量。与2008年相比,2009年由于生产活动量的减少(主要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削减了6.1%的CO2排放量,而单位生产活动排放量和排放系数基本没有改善,分别只减少了0.2%和0.6%。这种差别说明由于日本企业很早就着手致力于削减CO2排放量,所以在长期中削减排放量的自主努力换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但是,在技术和生产结构等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削减CO2排放量的自主努力空间会越来越小,从近期影响因素来看,目前日本产业部门自己削减碳排放量的能力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尽管如此,日本对产业部门实现削减排放目标的前景还是看好的。日本政府承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实现比1990年度减排6%的目标。据估计在这期间,日本的产业、能源转换部门34种行业的平均CO2排放量为4.65亿 t,比1990年减少8.2%,将超额完成6%的目标。这种估算的根据是虽然由于生产活动量的增加会导致CO2排放量比1990年度增长9.0%,但随着单位生产活动排放量的下降CO2排放量会减少15.2%。此外,随着电力和热力企业提高排放效率而降低CO2排放系数,CO2排放量也将减少 2.0%[2]。
1.2 产业部门的CO2排放效率比较低
CO2排放效率是衡量国家或行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从单位天然能源的CO2排放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和人均CO2排放量来看,2008年日本的CO2排放效率总体上要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与欧洲主要国家水平相当。[3]但是,如果把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后(2000-2007年)两个时期CO2排放量的变化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并从动态上把握日本的CO2排放效率,我们就会发现日本没有多大改善,尽管经济增长下降但CO2排放量仍然在增加[4]。而产业部门的CO2排放效率低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从单位GDP天然能源消费量在主要发达国家产业部门(制造业、建筑业、矿业、电和燃气业等)和非产业部门(其他行业、家庭等)的表现来看,产业部门都超过非产业部门,日本也不例外。但是,除了美国和意大利,其他国家产业部门和非产业部门的单位GDP天然能源消费量差距并不大。从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来看,各国家在产业部门和非产业部门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日本该项指标在产业部门上的数值要比非产业部门高,这样,在产业部门与非产业部门的单位GDP天然能源消费量差距较小的前提下,就可以得出日本产业部门的单位能源CO2排放量比较多(即排放效率低)的结论。不仅如此,日本多数产业的单位产量能源消费量在2008年度都一定程度超过1990年度的水平(在恶化)。
日本产业部门排放效率低主要归咎于较高的煤炭和石油构成比。这主要是因为分别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要原料的钢铁业和石油化学业在日本所占比重较大,并且日本产业部门的CO2排放量更多地集中在以钢铁业和石油化学业为代表的原材料行业中,2008年这两个行业的CO2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37.3%和12.8%[4]。与之相对,在主要发达国家中被公认为比较清洁的天然气的构成比在日本是最低的,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所使用的天然气几乎都是通过液化以进口的形式提供的,成本很高。
这样,尽管日本产业部门在实现削减碳排放目标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自主努力的空间和排放效率上看,其实现削减碳排放目标的能力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日本产业部门的低碳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衡量和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样,与环境和能源相关(以下统称为低碳)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衡量产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如果把产业在低碳方面的设备和研究开发投资看作是为了创新的“投入”,那么,低碳方面的专利注册数就是表示“产出”的指标。日本产业关于低碳的设备和研究开发投入与获得专利数都在增加。
2.1 低碳设备投资以钢铁业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最为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原材料工业中低碳设备投资占其总设备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8%以上,远远超过产业部门3.2%的平均水平。其中,钢铁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该行业设备投资的10%以上是与低碳相关的。而制造业中的生活用品工业、加工组装工业以及非制造业的这个比例都没有超过 3%,低于平均水平[5-6]。
2.2 低碳研究开发投资以汽车及其配件制造业为代表的加工组装工业最为突出
日本非常重视在环境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2006年3月内阁通过的“第3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就把“环境”作为重点推进的4个领域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环境和能源相关研究开发费在绝对量上基本都是持续增加的,其在国家总研究开发费中所占比例也逐步提高,其中环境领域研究开发费的比例提高幅度最大,从2001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6.0%,能源领域研究开发费所占比例也从2001年的4.6%提高到2009年的5.6%。
日本研究开发投资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2009年企业的研究开发费为11.98万亿日元,占全国总研究开发费的69.5%,所以,在与低碳相关的研究开发投资中企业也同样占主导地位。而且,企业的“环境、能源相关研究开发费”占其科学技术研究费总体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2006年以后超过10%。2009年日本企业在环境领域和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费分别为8 331亿日元和5 872亿日元,二者合计占企业研究费全体的12.2%(其中,环境领域为 7.2%,能源领域为 5.0%)[7]。
从低碳研究开发投资所占比例在日本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2008年度制造业最为突出,其中加工组装工业最多,为1.51万亿日元,占调查企业低碳研究开发投资的 63.8%;原材料工业为 0.53万亿日元,占22.6%,二者合计占全产业低碳研究开发投资的86.4%[5]。从制造业中主要行业看,2009年,运输机械制造业在环境、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费占制造业总研究开发费的比例分别为60.2%、48.9%,其中,汽车及其配件制造业分别占58.8%、46.1%。另外,在信息通信机器制造业、电气机器制造业等加工组装工业这个比例也相对较高。[7]
与低碳设备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相比,低碳研究开发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工业。这说明在日本制造业中低碳研究开发投资和设备投资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这是因为,日本对原材料工业实施CO2排放量规制,而对汽车和家电等加工组装工业实施产品节能性能的规制。事实证明,排放量规制有助于增加与低碳有关的设备投资,而产品性能规制则更有助于企业增加与低碳有关的产品研究开发投入。
2.3 与低碳相关的专利注册数激增
2008年日本与低碳相关的专利注册数为4 400件,比美国和欧洲都要多。这些专利注册数占全国总专利注册数的2.5%,这个比例高于美国,低于欧洲。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与低碳相关的专利注册数量和比例激增。与之相对,美国的件数、比例都比较稳定,欧洲也在21世纪初件数有所增加之外基本呈现稳定的变化[4]。在日本,与低碳相关的专利注册数所占比例与在该领域研究开发费所占比例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轨迹,这说明研究开发的成果是与获得专利相联系的。
3 日本产业部门在世界低碳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既要通过市场来培育,也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所以,一个国家产业的低碳市场竞争力,首先表现为国家低碳市场的规模与潜力,然后再通过主要低碳产品比较优势强弱来检验。
3.1 日本拥有世界第三大规模的低碳产品市场,并把环境领域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低碳和环境产品与服务:产业分析”的报告为基础展开分析。2007年世界环境市场规模约为3.05万亿英镑(按2007年平均汇率约合6.1万亿美元),但日本的国内市场规模只有1 910亿英镑(约合4 0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3%,排在美国(规模6 290亿英镑,占全球比例20.6%)和中国(4 110亿英镑,13.5%)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除日本以外,低碳和环境产品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还有印度、德国、英国等,呈现出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人口大国并驾齐驱的态势[8]。
另外,从OECD国家的国内低碳与环境产品市场规模占GDP比重来看,集中在6-9%范围内的国家比较多,日本约为9%,超过OECD的平均水平(8%)[4]。
如果把世界全体的低碳和环境产品市场划分为传统型环境领域、可再生能源领域和新兴低碳领域等3个领域,新兴低碳领域几乎占一半(为14 490亿英镑,占47%),以下依次为可再生能源(9 400亿英镑,31%)、传统型环境领域(6 570亿英镑,22%)。新兴低碳领域中替代燃料、楼房技术和汽车替代燃料的规模相对较大。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集中在风力、地热和太阳能上,传统环境领域则是上下水道、再生利用和生物质能排在前位[8]。而这些领域中很多都是日本企业所擅长的。正因如此,2009年有超过40%的日本企业已经开展环境商务活动,如果加上今后预计要新参加的企业,大概有60%以上的企业把环境商务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9]。环境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日本经济增长点。在“新增长战略(基本方针)”(2009年12月内阁会议决定)中,确定了通过动员所有的政策、措施,到2020年开拓出超过50万亿日元的与环境相关的新市场和140万人的环境领域新就业目标。
3.2 在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市场上日本的比较优势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把环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分为洁净煤技术相关产品、风力能源相关产品、太阳能相关产品、节能照明产品等4类。通过日本在这4类产品的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贸易竞争力指数(日本某种低碳产品的纯出口额与该商品的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日本某种低碳产品的出口额占日本总出口额的比例与主要发达国家该种低碳产品的出口额占这些国家总出口额的比例的比值)的变化,来分析其竞争优势。
3.2.1 在国际低碳产品市场中日本的地位喜忧参半
从出口国的地位来看,日本在太阳能相关产品和风力能源相关产品上优势明显,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但是,在洁净煤技术相关产品和节能照明产品上则没有明显优势,分别排在世界第6位和第10位。同时,从进口国的地位来看,日本在洁净煤技术相关产品(第8位)、太阳能相关产品(第5位)、节能照明产品(第8位)等3类产品上也处于世界前10位当中,而风力能源相关产品则在前10名之外。[10]把同类产品的出口地位与进口地位相比较,除了节能照明产品外,日本在同类产品中出口国的位置都高于进口国的位置,尤其风力能源相关产品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基本反映了日本在环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上的优势地位。
3.2.2 日本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第一,在洁净煤技术相关产品上日本原本就与美国等主要国家相比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999-2001年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在零以上(约为0.2),但RCA指数大大低于1,这说明洁净煤技术相关产品占日本出口的比例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是比较小的。2006-2008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上升(超过0.4),但RCA指数几乎没有变化,仍然低于1。在洁净煤技术相关产品上美国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一直是最高的(1991-2001年约为0.4,2006-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接近0.6的水平),RCA指数在1999-2001年稍稍低于英国,约为1.5,但在2006-2008年则进一步增加到2.0的水平。由此可见,日本的煤炭火力发电排放效率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技术力水平高不是必然就会与贸易上的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在这个领域的比较优势上日本与美国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二,风力能源相关产品和太阳能相关产品是日本拥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比较优势正在下降。在风力能源相关产品上,1999-2001年日本是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其贸易竞争力指数超过0.6,RCA指数约为1.7。排在第二位的德国这两个指数分别约为0.4和1.6。但是,2006-2008年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RCA指数都在下降,分别为0.6和1.3,而与之相反,德国的这两个指标却都在增加,分别为0.6和1.9,这样,在这个领域德国就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在太阳能相关产品上,日本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1999-200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和RCA指数分别为将近0.7和2.4,2006-2008年这两个指数稍微有些下降,分别为0.6和2.2。德国在这两个时期始终排在第2位,其贸易竞争力指数由1999-2001年的0.2下降到2006-2008年的0.1,但是RCA 指数同比却从1.2 上升到1.5,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其他主要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最高的是英国,但也不到0.1;RCA指数最高的国家是美国,但也没有超过1。
第三,1999-2001年节能照明产品日本出口超过进口,但在2006-2008年转而进口超过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从0.6大幅减少到-0.6)。RCA指数原本就稍微低于1,在2006-2008年进一步降低到接近0.4的水平。除了日本以外,在这个领域英国和美国的比较优势也明显下降,把2006-2008年和1999-2001年的数据进行比较,英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0.2下降到-0.7,RCA指数从1.2下降到0.8;同比美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从0.2下降到 -0.65,RCA 指数从 1.2 下降到 0.35[4]。主要发达国家在节能照明产品上这两个竞争力指数的恶化,也恰恰说明了其在该项产品国际贸易市场地位的下降。
综合来看,日本在低碳产品上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除了太阳能相关产品外,其他领域与环境、能源相关产品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在风力能源相关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还在减弱。
4 启示
2008年中国(不包括香港)的CO2排放量为65.1亿t,占世界总CO2排放量的22.2%,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并且,1990年-2008年中国CO2排放量增长了194.3%,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高的[3]。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过程中,除了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合作,而日本无论从发展水平还是从地缘、文化关系上都是中国低碳经济领域的主要合作对象。
4.1 既要看到中国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上的差距,也要清楚自身的优势
目前,中国在排放效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同日本产业的低碳竞争力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与低碳相关的技术落后、资金供给不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我们自身努力外,加强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合作至关重要。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也具有一定优势。例如,中国排在世界主要国家低碳竞争力综合排名的第6位(在非OECD成员国中排名最高),其中,以部门构成变化为标准,中国的国家低碳竞争力排在世界第1位,这主要是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政策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运输部门较低的能源消费等原因。[1]另外,中国的低碳和环境产品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是排在第3位的日本的2倍多。这些优势或潜力说明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领域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我们也有合作的“本钱”。
4.2 吸取经验和教训
日本在提高产业低碳竞争力上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需要反思。
日本是一个资源、能源贫乏的国家,2006年其能源自给率仅为4%。[11]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全国上下的资源、能源危机意识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在世界上较早地开展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开发,致使目前与环境、能源相关的绝大多数领域都是日本企业所擅长的,这是日本产业保持强大低碳竞争力的基础。另外,日本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究不仅起步早,而且还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这要归功于日本产业在低碳领域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即不断增加在低碳领域的设备和研究开发投资,同时产生了世界各国中最多的与低碳相关的专利注册数。另外,日本政府和产业界非常重视环境产业的发展,在内阁确定的“新增长战略”中把“环境”确定为一个新的增长领域,有60%的企业把环境商务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尽管日本在保持和提高产业低碳竞争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些教训和问题也不能忽视。这主要表现在:①由于日本制造业中高度依赖煤炭和石油的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致使日本产业部门的CO2排放效率较低。②在制造业中与低碳相关的研究开发投入和在这方面的设备投资之间没有明确的互动关系,突出表现为与低碳相关的设备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费则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工业。③在低碳领域的技术优势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日本在煤炭火力发电上的技术和排放效率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其在洁净煤技术相关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却大大低于美国和英国。此外,在日本具有传统技术优势的风力能源领域,其在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也被德国取而代之。
4.3 寻找有效对策
4.3.1 强化危机意识
在世界资源和能源约束日趋强化、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的背景下,中国要彻底改变以前基于资源、能源大国基础上的思维和做法。目前,频繁出现的资源、能源价格谈判,足以说明我们正在面临着以前未曾遇到的资源、能源危机,为了应对这些危机,我们要强化危机意识,加大在环境、能源相关领域技术开发和资金支持力度。
4.3.2 在与日本企业合作中防止“碳渗漏”
由于钢铁业、石油化学工业等高度依赖煤炭和石油的行业在日本占有较大比重,所以,日本产业部门的CO2排放效率较低,为此,日本有可能选择把这些产业部分地转移到排放管制不严或不予管制的国家(包括中国),来达到其削减CO2排放量的目标。这就会导致“碳渗漏”,即发达国家的减排会引起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在同日本企业合作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企业要对“碳渗漏”问题高度重视。
4.3.3 促进在低碳领域研究开发投入与设备投资的良性互动
本来研究开发投入和设备投资应该呈现良性的互动关系,但是,在日本与低碳相关的设备投资和研究开发投入却分别集中不同的部门。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对原材料工业实施CO2排放量规制,而加工组装工业实施产品性能的规制。因此,我们在制定政策制度时,要注意兼顾排放量规制与产品性能规制,做到二者的有效平衡。
4.3.4 抓住一些低碳技术逐渐普及的机遇,抢占部分低碳产品国际市场的制高点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低碳技术上几乎没有优势可言,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在低碳产品国际市场也不具有优势。一方面,日本的例子告诉我们,技术优势未必会带来市场的竞争优势,决定某类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地位的因素,除了技术的先进性外,还有技术的适用性、市场规模、国家关系等方面。这说明中国虽然低碳技术不太发达,但也存在提高低碳产品国际市场地位的机会。另一方面,技术优势是相对和动态变化的。德国在风力能源相关产品上实现了赶超,取代了日本。在节能照明产品上由于技术的普及,中国成为第1大出口国,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10]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低碳技术都会像节能照明技术一样逐渐普及,这会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机遇。
(编辑:刘照胜)
References)
[1]The Climate Institute and E3G.G20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M/OL].London:Vivdeconomics,2009 -09 - 14[2010 -12 -20].http://www.e3g.org/images/uploads/G20_Low_Carbon_Competitiveness_Report.pdf.
[2]日本経済団体連合会.環境自主行動計画<温暖化対策編>2010年度フォローアップ結果 概要版[R/OL].2010-11-16[2010 - 12 - 20].http://www.keidanren.or.jp/japanese/policy/2010/109/honbun.pdf .[Nippon Keidanren.Environmental Free Action Plans 2010 Fiscal Year Follow-up Results Outline[R/OL].2010 -11 -16[2010 -12 -20].http://www.keidanren.or.jp/japanese/policy/2010/109/honbun.pdf.]
[3]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CO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 LIGHTS 2010 edition[M/OL].Paris: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0 - 12 - 20].http://www.iea.org/CO2highlights/CO2highlights.pdf.
[4]内閣府.平成22年度年次経済財政報告[R/OL].2010-07-01[2010 - 11 - 06].http://www5.cao.go.jp/j-j/wp/wp-je10/10p00000.html .[Cabinet Office,Government of Japan.Annual Report on Japanese Economy and Public Finance/Economic Survey of Japan[R/OL].2010 -07 -01[2010 -11 -06].http://www5.cao.go.jp/j-j/wp/wp-je10/10p00000.html.]
[5]環境省.平成21年度「環境投資等実態調査」結果[R/OL].2010-03 -19[2010 - 12 - 18].http://www.env.go.jp/policy/j-hiroba/ei/h21_result-main.pdf.[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Survey Results of th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by Businesses 2009Fiscal Year[R/OL].2010 -03 -19[2010 -12 -18].http://www.env.go.jp/policy/j-hiroba/ei/h21_result-main.pdf.]
[6]経済産業省.企業金融調査―目的別設備投資の構成比(業種別)[R/OL].2009 -08 -14[2010 -12 -18].http://www.meti.go.jp/statistics/san/setubi/result/pdf/21/11_4.pdf .[Ministry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Results of MEIT Survey on Corporate Finance[R/OL].2009 -08 -14[2010 -12 -18].http://www.meti.go.jp/statistics/san/setubi/result/pdf/21/11_4.pdf.]
[7]総務省.平成22年度科学技術研究調査結果の概要[R/OL].2010-12 -10[2011 -04 -13].http://www.stat.go.jp/data/kagaku/2010/pdf/22ke_gai.pdf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urvey Results Outline of 2010 Fiscal Yea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R/OL].2010-12-10[2011-04-13].http://www.stat.go.jp/data/kagaku/2010/pdf/22ke_gai.pdf.]
[8]BERR(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terprise & Regulatory Reform).Low Carbon and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An Industry Analysis[M/OL].London:BERR,2009 -03 -06[2010 -12 -26].http://www.bis.gov.uk/files/file50254.pdf.
[9]環境省.環境にやさしい企業行動調査結果(概要版)[R/OL].2010 -11 -01[2010 -12 -22].http://www.env.go.jp/policy/jhiroba/kigyo/h21/gaiyo.pdf.[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Survey Results of Environment-Conscious Business Activities[R/OL].2010 -11 -01[2010 -12 -22].http://www.env.go.jp/policy/j-hiroba/kigyo/h21/gaiyo.pdf.]
[10]The World Bank.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Economic,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M/OL].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8:57 -68[2010 -12 -16].http://www.mse.ac.in/trade/World%20Bank%20(2007).pdf.
[11]李冬.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构想[J].现代日本经济,2011,(1):19.[Li Dong.Future Vision of Japanese Low-carbon Economy[J].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