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大众传媒将“时事”带进中学政治课堂

2011-02-2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24期
关键词:时事世博会精神

赵 蓉

借助大众传媒将“时事”带进中学政治课堂

赵 蓉

一、“时事”进入中学课堂的必要性

“时事”主要是指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联系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社会生活热点及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观点和重大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进取精神,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最终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要让让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时事”进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捕获生活中可感知的实际素材,从中感悟重大的理论、观点、政策等。

二、借助大众传媒让“时事”进入课堂

如何让“时事”有效地进入中学政治课堂呢?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借助大众传媒手段,搜集“时事”资料,将教学与“时事”有机地结合,取得理想的效果。

政治课每周只有两节课,每堂课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时事”教学。因此“时事”进课堂在方式上必须突破传统。如何把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的东西拿到政治课这个小课堂来,把小课堂的教学内容延伸到政治课之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立足课堂、拓展课堂”,借助于大众传媒手段,(即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引导学生利用点滴的业余时间,以非正规的学习方式,实现时事的获取、交流。

三、借助大众传媒,“时事”进课堂的案例

课题:高二《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生收集“时事”材料(《中学生时政报》):2010年12月27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世博梦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我们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使上海世博会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继续奋斗。

在上海世博会筹办举办过程中,全体办博人员大力培育和弘扬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心为民的服务精神,严谨科学的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为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上海世博会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学生播报:在对上述材料播报和进行分析时,学生制作了PPT文稿,配以从网上下载的一些世博会图片和胡锦涛主席视察世博会的照片,加强了播报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学生分析: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这可以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我们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使上海世博会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继续奋斗。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具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上材料为本节课的主干观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时事”进课堂要注意“五性”

1.注意引导学生“时事”选择的正面性

尽量选择正面的素材,尽量少用反面素材,因为学生抵御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过多使用反面素材,会对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笔者在上《政治生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框题时,选择优秀共产党员董浩的典型事例,教师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挖掘董浩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注意引导学生“时事”选择的贴近性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自己熟悉,离自己生活比较近,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时事”进入课堂。例如在上《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题时,学生查找了房价、手机价格。讨论了南京地铁、沪宁高铁票价如何确定的“时事”话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影响价格的因素,理论与实际结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3.注意引导学生“时事”选择的时效性

就是要求学生尽量选择近期发生的“时事”进课堂,这样的“时事”新颖,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性。学生的关注度、兴趣度高。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社会热点,都是我们的“时事”素材。

4.注意引导学生“时事”选择的吻合性

在选择“时事”素材时,尽量选择能用来说明教材观点或原理的典型素材,增强与教材内容的吻合度。例如在上《我国政府接受人民》一课时,选择“孙中见事件”和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的讲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作为“时事”素材。

5.注意引导学生“时事”选择的适度性

“时事”素材每节课都要有,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把政治课变成“时事”素材的堆砌,冲淡主题,素材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应该将“时事”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时事的“度”。

五、“时事”进课堂带来的变化

(1)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学以致用,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2)师生间互动和交流机会增多,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由于学生搜集“时事”资料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与教师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与教师的个别交流中,学生会将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烦恼与教师进行交流,也会将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看法与教师交流,这样增强了师生感情,也对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作用。

(3)学生的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高一刚开始进行“时事”进课堂时,学生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异显著,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针对性增强。到高一下学期,许多学生都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时事”评析了,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评析各种社会现象。

(4)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学生在搜集“时事”时,通过对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玉树地震等“时事”资料,使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而落实到行动,节约用水、随手关灯和少坐私家车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稿件编号:P1105025

赵蓉,本科,中教高级。

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1.获取“时事”的途径

①早晨,通过校园广播播放《新闻60分》等新闻节目,让学生获得相关新闻。②白天,学校和班级设置读报栏,动员学生在课间或是中午阅读、传播、相互交流。③晚上,鼓励学生多看电视新闻联播等节目或用少量时间上网浏览、搜集相关“时事”素材等。利用吃饭时间与家人交流、讨论“时事”。④学校定期举办“时事”知识竞赛。⑤不定期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时事”专题讲座。⑥定期组织学生出《时事小报》。⑦给学生订阅《时政报》或《时事》小册子,这份报纸有不同年级版,针对性比较强,适用性较高、与教材结合紧密。

2.“时事”进入课堂的操作方式

中学生搜集“时事”进课堂,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因为它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要尽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因此,要根据授课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时事”内容,并采取适合的方式来呈现。

①让高一学生收集整理“时事”资料,进行“时事发布”。课前全班学生按教师要求收集整理时政资料,一般准备3~5条近期的、简短的要闻,有针对性的“时事”,学生将搜集到的“时事”抄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在上课之前,先给教师审阅。课堂教学时,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进行“时事”播报,在播报时要辅以PPT、视频等,其他学生对播报的同学进行点评、评比。教师对每个学生上交的“时事”作业进行评比打分。②让高二学生在“时事”发布时,进行“时事评析”。高二的学生在进行“时事”资料准备和发布时,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收集的“时事”要闻进行分析和点评。③让高三年级根据“时事”热词,收集整理“时事”资料,进行专题交流。教师定期给出“时事”热词,学生分成“时事”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事”热词,集体合作搜集素材,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分析、点评。小组同学以多媒体课件或小论文形式在课堂上发布“时事”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时事世博会精神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时事半月谈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时事政策
拿出精神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