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历史资源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以河南省为例

2011-02-20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河南历史资源

张 艳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地方历史资源内涵丰富,包括地方性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遗址古迹、民间史料、口头传说等,广义的理解还可以包括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地方历史资源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由于通史教材容量有限,很难照顾到每个地区的地方史的内容,这就给大学通史课堂增加地方史内容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高校历史教学对地方历史资料或信息往往未能涉及或涉及很少,以至历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历史却所知不多,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学的缺失。本文主要以河南近现代的历史资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地方历史资源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课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借助地方历史资源提高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质量等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地方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可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在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对统编教材的理解、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地方历史资源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课程的生动素材和切入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史虽是“国家”的宏观历史,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可说是各地方史的有机统一。而现行的中国近现代史通史教材,主要着眼于阐述全国范围内历史发展的总体状况,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也不可能把各个地方的历史知识都整合进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适当征引一些区域性的历史资料,穿插介绍一些典型的地方性的历史素材,或者对那些在全国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专门讲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鲜活和生动,增添统编教材难以体现的感染力。

2.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时空距离,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历史感。地方历史资源所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出现或发生在学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这是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空间。他们从小就对当地历史人物和事件等耳濡目染,在空间和时间上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亲近感。因此,如果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让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时空距离,使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故纸堆中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克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借以引导学生把对地方历史的兴趣转移到对整个教材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地方历史就成为学生建立真切的、系统的历史时空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媒介,是提高学生历史感的有效途径。

3.地方历史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地方史教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热爱家乡,眷恋故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有的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出于这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对自己家乡古往今来的历史格外关注和偏爱。正如梁启超所言:“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地方的学风之养成,实学界一坚实之基础也。”[1]通过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与此同时,让学生关注家乡历史,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对地方文化的关怀。

二、河南近现代的历史资源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古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源远流长,积淀厚重,资源丰富。进入近代以来,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全国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尤其随着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于郑州,使河南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近代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都与河南休戚相关,发生在河南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不论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河南省都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可以进入大学课堂。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在政治军事方面,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多次在河南境内作战;民国初年规模巨大的反抗军阀统治的白朗起义发生在河南; 1930年的中原大战以河南为主战场;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即豫湘桂战役),河南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仅在一个月之内就丢掉了大半个河南”[2]。

在帝国主义掠夺河南经济方面,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对河南的经济扩张和掠夺,主要集中在工矿业和烟草业。英国为开采煤炭资源在焦作建立了英福公司,并引发了一系列利权之争。英美烟公司在河南的活动及其对许昌烟市的垄断对河南烟草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与中国民族烟草业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不仅掠夺农民的土地和农村劳动力,而且通过组建合作社、粮食配给制等手段掠夺农产品;河南沦陷区的一些重要工矿企业几乎都被日军以“军管理”的形式掠夺。日军还掠夺河南的煤炭等工业资源,如日军占领焦作后成立了“华北株式会社焦作炭矿矿业所”,疯狂掠夺炭矿资源。此外,中原煤矿公司、福公司、六河沟煤矿公司等均被日军霸占[3]。

河南近现代史上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传统。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豫东南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根据地首府设于光山县新集(今新县);抗战时期,中共在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6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到1945年4月,各抗日根据地河南部分的总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人口1 325余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9.4%[4];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下半年,由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黄河、长江、淮河、汉水之间开辟了以河南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原解放区,河南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社会史方面,近现代河南灾害频繁,常常天灾人祸齐袭中原。1841年8月,黄河从开封西北的三十一堡决口,所到之处皆成泽国,豫皖两省共计5府23个州县直接受灾,其中又以开封最重,开封城被大水围困近8个月之久[5]。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后,造成了豫皖苏黄泛区,其中河南泛区范围达20余县,淹没农田651.6万亩;这场灾难也给河南人口带来巨大损失,逃离人口117.3万人,死亡人口32.6万人[6]。1940年,河南发生大水灾,淹没农田467万亩,冲毁房屋38万多间,死亡人口近万人;1942-1943年河南又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荒,估计有300万人口丧生[7]。

当然,以上仅是其荦荦大者,发生在河南境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远不止这些。正是因为河南省历史厚重,精英荟萃,所以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既包括大量的文字资料,又包括大量的历史遗物和遗迹。只要教师善于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善于将其有机地整合进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就会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三、地方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应用

1.将地方历史知识有机地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基本途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课堂上穿插讲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办法,把河南地方史文献、历史事件与人物等知识介绍给学生。

穿插式讲授。我们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结合各地历史资源的具体情况,适当选取那些反映重大历史内容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同时又为一般教科书忽略或限于体例无法详述的典型史事,自然地融入相关的教学环节之中,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当讲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独立的情形时,将河南省独立的经过给学生作一简要介绍;讲五四运动时,穿插讲授“五四”前后河南的学生、工人运动的大致情形;在讲授日本侵华战争时,增加河南省几个大城市沦陷经过的内容;当讲到抗战时期工业、高校内迁时,讲述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辗转内迁的过程,借此让学生感悟当时中国中东部高校的坎坷命运;在讲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工商业政策时,增加郑州市解放初工商业被破坏,后又得到保护、恢复和发展的情形等。这类内容在通史教材中大多没有提到或较少提到。

专题式讲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个别虽属地方性的,但又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历史问题,形成不同的专题,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拓宽其视野和知识面。笔者在备课中编写了一些有关河南近现代史的专题内容,如平汉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修建,辛亥革命在河南、河南抗日救亡运动、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郑州花园口事件与黄泛区的形成、1942年中原大饥荒、中原解放区的开辟等,在课堂上有的讲授几分钟,有的讲授十余分钟或更长时间。这些专题讲解,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地方历史知识,对学生深入理解当时的全国历史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挖掘地方历史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一般来说,各地都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这为学生直观地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便利。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历史资源,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将地方历史资源应用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利用周末、节假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考察、参观、走访当地近现代历史名胜、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搜集地方文献资料,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等,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激荡、发展变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就以笔者所处的开封市而言,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刘青霞故居、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民国河南省政府大院、冯玉祥所建模范商场遗址、李大钊在开封演讲处、河南农工银行遗址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省内其他地区参观和考察,如参观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确山的“竹沟革命纪念馆”、杨靖宇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等。另外,还可让学生收集口述史料,比如采访尚在的相关历史人物或其后代等,都可获得比教科书更生动、细微的历史知识。这些做法,不仅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还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参访前,应首先要求学生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基本的知识准备,确定参访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参访后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广泛交流,及时撰写体会文章,结合相关知识撰写考察或调查报告,思考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等问题。这种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有助于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背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地方历史资源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资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参观、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史料,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历史专业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历史问题对学生来讲是比较熟悉的,客观上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搜集资料相对比较便利。如果能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则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更能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与热情。因此,可以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市志、县志和文史资料以及其他的地方史资料,甚至到地方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研究性的课题。通过阅读史料,既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分析的能力,又可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如为加强抗日战争教学,在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以下课题:花园口决堤对黄泛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中,国统区、沦陷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三种政治势力的赈灾措施和各自的效果比较等。问题提出后组织学生广泛搜集史料、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然后开展讨论,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激发了学生对地方史研究的热情,使不少同学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把选题放在了对河南某个问题的研究上。通过近几年本科生毕业论文来看,以地方史作为选题的论文,其创造性与学术性相对比较高。这说明在大学历史课堂增加地方史教学内容是有意义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四、运用地方历史资源还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首先要研究和熟悉地方文献与地方历史。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历史资源时,教师要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广泛收集地方史资料,积累起深厚的地方历史知识。只有熟悉地方历史资源,并对一些问题有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才能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恰当的筛选,真正扮演好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角色。

2.提前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授课计划,体现地方历史资源与统编教材内容的统一性。统编教材的内容是国家规定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历史资源,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在教学当中要善于寻求地方史与统编教材的结合点,通过这些点切入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史,这样才可既保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通过恰当运用地方史料,增加课程的真切感与感染力,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某些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历史资源都可以随意搬到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中。因为这受到授课时间、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地方历史资源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必须服从于统编教材的讲授,在有利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运用地方历史资源一定要进行精心备课,在内容的取舍与使用上,必须以统编教材为主、地方历史资源为辅,不能生搬硬套、不加选择、不分主次,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20.

[2]张宪文,黄美真.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334.

[3]刘世永,解学东.河南近代经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56-357.

[4]佚名.河南的今昔比较研究[N].新华日报,1945-04-03 (2).

[5]胡思庸.胡思庸学术文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164.

[6]韩启桐,南钟万.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M].南京: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1948年内部印行:12;33.

[7]宋致新.1942:河南大饥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9.

猜你喜欢

河南历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