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2-20张端端
张端端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河南济源459000)
高等院校科研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度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手段。然而,与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地位严重不相符的是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严重滞后,这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寻求有效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对策,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1.领导认识不到位,科研氛围不浓。高职院校的
领导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教学主导观,二是教学科研并重观。由于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地位和招生影响力,是显性因素,因此普遍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学院的各种资源都会无条件地向教学倾斜,教学主导观在高职院校占有绝对的主流地位;当然也有部分领导秉持教学科研并重观,但这种观点更多的却是停留在言语形式的重视上,在激励机制、奖励措施、配套政策、人力物力等实际行动上并没有相应的体现。领导不重视,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科研氛围不浓、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少等问题。
2.教师认识不到位,功利性较强。在市场经济大
背景下,教师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部分教师不再甘于默默无闻、安贫乐教,而是开始追求金钱、权力、名誉和地位,这种浮躁功利的心态,造就了部分教师无心教学和科研,热衷于经商、办各种学习班等商业活动;另一方面,迫于生存和生活的世俗压力,教师们不得不为评职称而做课题、拉项目、发论文。因为职称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和学校的地位、影响力挂钩,于是,科研就异化为部分教师追求进步的一种手段,学术圈也逐渐异化成了名利场。
(二)科研管理问题
1.机构不健全,部门职责模糊。领导认识不到位,造成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为了节约人力物力,科研管理部门多是与诸如教务处、培训处等部门合署办公,往往会造成人员配备不足、部门工作职责混杂、工作重心不突出、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薄弱、科研成果不多等现象。
2.管理人员素质低,服务意识不强。科研部门的管理人员大多学历职称偏低,自身科研能力不强,自身主动学习性又不够,对科技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学术规范,与上级科研部门联系不紧密,深入基层了解教师科研需求不够,缺乏科研服务意识,往往只是起到一个上级部门的传话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引导科研工作的作用。甚至有些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自己就没有真正研究过课题,没有发表过高层次的论文,严重缺乏引领科研的能力。
3.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到位。笔者在对河南郑州、开封、沁阳和济源四所高职院校科研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访谈时,大家一致认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活力的科研激励措施。例如:教学质量奖年年评,荣誉和奖金都很高,在教师心中很有分量,但科研成果奖却都没有设立,科研工作表彰大会也远没有像教师表彰大会那样隆重。科研方面的配套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也极其不到位。
(三)科研定位问题
1.教研即科研。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师科研能力较弱,缺乏研究专长和方向,大家普遍认为教研即科研,教研活动即是科研活动,撰写论文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做课题也以教研课题为主。例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立项的40项院级课题中,教研课题占74%;2011年立项的75项院级课题中,教研课题占68%。甚至很多理工科的教师,课题选题也都没有选择专业领域的内容,而是选择教研教改领域进行研究。
2.课题即科研。大部分教师认为,申请课题就是搞科研。以至于大家对申报课题情有独钟,不惜代价到处申报课题,从院级到市级,从地厅级到省部级,无论是否有研究能力,是否有研究价值,是否属于自己的研究范畴,也不管是否能结项,以数量论英雄,以申报成功与否论成败,严重偏离了科研的本义。
3.项目即科研。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就是要搞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其他的研究都没有价值。所以,到处找项目,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签协议。不管项目的层次、大小、难度和价值,也不管自身的专长优势、条件和实力,结果出现了大批违约、毁约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影响了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1]。
(四)科研水平问题
科研水平是科研成果多少、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如下:
1.科研力量不强,研究水平有限。由于办学体制和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基础较差,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更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没有形成高素质的科研群体。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开展科研感到困惑,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题、立项、研究和结题,更缺乏归纳提炼能力,不能有效地将教学实践升华到理论高度,写不出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2.课题数量偏少,项目层次不高。由于科研力量不强,研究水平较低,高职院校教师申请到的课题数量较少、层次偏低,除院级课题外,主要是一些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课题。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课题以及有基金资助的项目偏少。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共立项77项课题,其中院级课题40项,河南省社科联项目27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3项、自然科学项目4项,济源市科技项目3项,没有国家级项目和课题。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大部分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针对自然科学、高新技术和其他人文社科的研究很少;课题缺乏创新性,学术含量较低,成果缺乏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欠缺。
二、改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认识
1.领导重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教学、科研和社
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职院校各级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科研在高职院校的地位,认识到高校科研在人才培养、知识与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引领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全面树立教学科研并重观。高职教育倡导和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核心是校企合作,科研是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学院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把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大事来抓,要投入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其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工作的地位,在舆论引导、氛围营造、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
2.教师重视,围绕教学搞好科研。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广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围绕本职工作开展科研,强化“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观念,不断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提高科研水平;把科研工作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善于发现和挖掘问题,及时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问题上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教促研,多出成果;要把教研与科研统一起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审三者的关系,使三者联动、互相促进、和谐统一,从而降低教师的职业焦虑感,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提高幸福指数。
(二)找准科研定位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差较大,因此要结合自身的条件,结合教师的实际水平和优势所在,本着“人人参与、发挥优势;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服务优先,协调发展;合理定位,突出重点”的思想,鼓励全体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立足本职工作,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主动开展科研工作,力争教学、科研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基础实力和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找准科研定位,集中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科研重点,形成科研特色和强项。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大方向寻找定位:
1.研究高职教育规律。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探索,因此高职院校可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如何建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与模式、寻求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如何形成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2.研究高职教学规律。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共识,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是不争的事实,但实践教学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可以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教师应从教学第一线找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做到教研相长,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3.研究和开发应用技术,服务区域经济。大多高职院校都是地方主办的,服务区域经济是学院的办学职能和就业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应该在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确立自己的优势。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新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开发,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生产技术的服务和咨询,技术人员的培训等。通过这些应用技术的研究,可以使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提高教职人员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院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生产和管理一线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三)培育科研队伍
要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合作精神和科研团队意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全面培养科研骨干,扶持科研带头人,打造科研团队,形成科研梯队。
1.大力培养科研骨干。要注重对科研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善于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对教学一线的硕士和博士群体,他们受过严谨的科研训练,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有着较好的科研基础,是学院优质的科研人力资源,要尽量创造条件,在课题申报、资金资助、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高职院校的科研骨干。
2.重点扶持科研带头人。科技人才是科研团队的精髓,科研带头人是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标志,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科研发展和科研特色培育成功的决定因素。高职院校要在内培和外引的基础上,在科研资源、科研条件、科研时间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外在困难,协助他们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促成一批科研带头人的脱颖而出。
3.全力打造科研团队。在培养科研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大力打造科研团队,力争通过科研带头人的带动、辐射、引导与帮助,组织和培育一批科研团队,使其成为应用技术性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带动专业的技术应用性研发工作的发展。
(四)规范科研管理
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是高职院校提高科研水平的根本保障。规范科研管理,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保证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
1.制定科研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确定科研发展的目标、重点、难点和步骤,理清理路,统一思想,实现对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科研管理部门,设立独立的科研处,让科研工作职能独立,职责清晰,人员配置到位,从组织上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明确分管科研的学院领导,形成校长办公会定期讨论科研工作制度,各系部也应有相应的领导专门负责科研工作,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科研部门工作人员,要全面提高素质,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职责使命;二是加强学习,全面把握科技政策,熟悉科研工作程序;三是提高工作能力,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教职工立好项目、多立项目做好技术服务和外围工作;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五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树立个人威信,增强与广大教师的科研对话能力。
4.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的手段,是保障管理成效的有效方式。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全力构建以科研业绩考核、奖惩制度和科研成果评价为主导的科研引导机制和配套的制度[2],如《科研工作管理条例》《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学术活动管理细则》《科研工作量计算细则》《科研骨干教师、科研带头人和科研团队选拔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
此外,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还应经常组织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行科研先进评选活动和科研表彰大会,设立科研成果奖,加大对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的奖励力度,引导教师多出成果,为教师科研工作创设良好的外围环境,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
[1]桂德怀.高职院校科研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9-31.
[2]乔维德.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