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产品区域规模化发展策略、问题与对策
2011-02-19王晋臣杨瑞珍
王晋臣,杨瑞珍
(1.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2.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北京 100125;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1 中国畜产品区域规模化发展现状
1.1 畜产品产量,尤其是奶品产量快速增长
近10年来,随着我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我国畜牧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全国实现肉类总产量7649.7万t,比1999年增长28.6%;禽蛋产量2 742.5万t,比1999年增长28.5%;奶类产量 3732.6 万 t,是1999 年产量的4.6 倍[1]。
1.2 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形成,结构不断优化
从2009年的生产集中度情况看,大多数畜产品集中于少数优势产区。如猪肉年产量大于200万t的川、湘、豫、鲁、冀、辽、苏、赣、皖、鄂、粤、桂和云等13个省区集中了全国猪肉总产量的3/4以上(76.1%),其中猪肉年产量大于340万 t的川、湘、豫、鲁4个省集中了全国猪肉总产量的近1/3(32.7%);牛肉年产量大于40万t的6个省区 (豫、鲁、冀、蒙、吉、辽)集中了全国牛肉总产量的1/2以上 (53.2%);羊肉年产量大于20万t的6个省区 (蒙、新、鲁、冀、豫、川)集中了全国羊肉总产量的1/2以上 (54.0%);奶类年产量大于200万t的5个省区 (蒙、黑、冀、豫、鲁)集中了全国奶类总产量的2/3(66.7%);禽蛋年产量大于200万t的4个省 (豫、鲁、冀、辽)集中了全国禽蛋产量的1/2以上 (50.2%);绵羊毛年产量大于3万t的蒙、新、冀3个省区集中了全国绵羊毛产量的1/2以上(57.4%);羊绒年产量大于1 200t的4个省区 (蒙、疆、陕、辽)集中了全国的羊绒产量的近2/3(65.3%);蜂蜜年产量大于8万t的河南和浙江两省集中了全国蜂蜜总产量的近1/2(47.1%)[1-2]。
再从大区看,主要形成了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游区和西南区四大片区,正在逐步形成西北第五个畜牧业生产片区。已经形成的四大片成为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畜牧业产业带。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并向南北两侧逐步扩散的生猪生产带,以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为主的肉牛生产带,以西北牧区及中原和西南地区为主的羊肉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肉禽生产带和以中原省份为主的蛋禽生产带,以及以东北、华北区为主的奶业优势生产带,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的羊毛、羊绒生产带。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广大西北农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草原生产力的提高,正在形成第五个畜牧业生产片区。在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形成的同时,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类牲畜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具有地方特色的牲畜品种资源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1.3 区域规模化、企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近年来,在中央生猪、奶牛等优势畜产品区域规模化养殖等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区域规模化、企业化养殖发展加速,2009年全国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超过60%,其中万头猪场由2006年的1 300家、2007年1 800家,上升到2008年的2 500家,2009年突破3 000家。蛋鸡规模化比重分别达76.9%[3],我国畜牧业大省河南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2008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猪场达到9 738个,其中万头以上的猪场370个;出栏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454个,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5 679个,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场604个,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8%、96%、68%和80%。湖南省到2009年9月份发展了畜禽规模养殖户73万户,规模养殖占到湖南养殖总量的51%,较200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和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分别达到35.3万户、1.9万户,较2000年分别增加了13.1万户、1.2万户[4]。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到2009年底,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化率分别达80.1% 、90.4% 、87.5% 和95.4%,比2000年分别提高31.6、48、27.5和26.9个百分点[5]。区域规模化、企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小农户逐渐向大中小企业转变。
1.4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6个一号文件,都对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作出了明确规定。2010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文件,同时在全国开展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优势区域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在中央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对一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饲料和兽药、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技术服务和统一产品销售的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如湖南省,畜禽良种化和饲养水平显著提高,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62%,生猪出栏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分别达到182%、89%,无公害产地认定规模生猪4 608万头、家禽3 992万羽、牛 (羊)160万头,无公害畜禽产品339个。可以预见,随着政府、养殖企业和有关方面对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我国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当前我国畜产品区域规模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1 区域规模化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加重
随着畜禽养殖区域规模的逐步扩大,畜禽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并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畜禽粪便量大且集中,而城郊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种养严重脱节,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减少,使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结果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意排放和堆弃,污物及所产生的恶臭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壤,致使一些地方畜禽养殖污染势头加剧。2007年畜禽粪污化学需氧量 (COD)排放量达到1 268.3万t,占全国COD总排放量的41.9%[6]。
养殖场的废弃物包括:动物的粪便,采食、饲喂的废弃垃圾,冲洗畜舍、场地的污水,养殖场人工生活垃圾,还有病死动物的处理物等。一般小的养殖场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动物粪便、污水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就是经过处理的病死猪也可以作为化工原料。但如果规模过大,仅排出去的污水就会造成很大的环境压力。例如,体重80kg的猪平均每天排放的粪尿6.7kg[7]。有人估算,一个存栏万头的肥育猪场,日排粪尿污水量100t,相当于一个5万~8万人的城镇生活废弃物[8]。可见,与散养相比,区域规模化养殖场由于废弃物量大且集中,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2.2 区域规模化养殖给疫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蓝耳病等疫病困扰着中国和世界的畜牧业,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特别是对区域规模化养殖方式而言,存在更大疫病风险的隐患。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大多是以农户为主体,受资金和技术水平限制,防疫设施、防疫条件达不到管理要求,给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潜在风险。一是密集饲养加快了疫病的传播进程。规模养殖场养殖密度高,若个别畜禽发病,则可迅速导致群体感染,不容易控制。以养鸡为例,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相邻3 000m范围内的存栏鸡要全部扑杀,后果不堪设想。二是密集饲养易导致疫病交叉感染。在规模场,特别是蛋鸡养殖小区,多批次、多日龄鸡集中在一个场地饲养,而且鸡舍间距不足20m,极易形成交叉感染。三是密集饲养导致畜禽抵抗力下降。1个存栏3万只的蛋鸡场每天排放的氨气达1.8kg以上。如果动物长时间处于低浓度氨气的环境中,可使体质变弱,生产性能下降,诱发多种传染病。所以,对于区域集约化、高密度饲养的规模场,采取综合性的防疫与环境控制措施来预防疾病发生非常重要。
2.3 区域规模化养殖的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我国畜牧业区域规模化养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从总体看,仍属于低水平的规模饲养,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规模化比重仍然不高,四成多的猪肉、近七成的牛奶来自于分散养殖,而且目前规模养殖起点比较低;其次,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标准化生产没有及时跟进,有些养殖小区其实就是规模化散养,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第三,在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过程中,贷款难、用地难、粪污处理难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技术水平落后仍是许多地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9]。因此,当务之急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政策引导、信贷扶持等多个方面入手,大力提高区域规模化养殖的标准化水平。
2.4 区域规模化养殖场面临生存危机和市场风险加大
目前,对区域规模养殖场面临生存危机和市场风险还普遍不为人们所认识。区域规模化造成污染物的集中化,污染处理的成本相应增加。另外,饲料价格的上涨,饲料供给的限制性,直接影响到单纯养殖(场)企业的生存。一般而言,饲料成本占到养殖成本的60%~70%,如果完全外购配合饲料则养殖利润无几。目前,除了大的集团公司 (具有饲料、养殖、加工等较强产业链组合的)外,许多单纯养殖 (场)企业都可能由于饲料供给的波动而影响到养殖效益。再者,对于一些靠贷款快速建起的大型养殖场,增加额外的利息负担,即使全都是自有资金,有实力进行基本建设,但投产后若遇到一场疾病便会陷入困境。所以,区域规模化养殖场面临生存危机和市场风险比散养户或家庭养殖更大。
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畜产品区域规模化持续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畜产品区域规模化的持续发展就要处理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效益和资源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建设现代畜牧业,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标准化区域规模养殖,又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3.1 适度规模,合理布局
区域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但在我国现阶段畜牧业发展面临疫病防控压力较大、环境污染较重和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提倡区域适度规模化经营非常必要,特别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和分散养殖相结合。即使是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也应分为若干规模单元,分区建设,充分考虑疫病防控、土地使用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合理布局规模养殖场,使其远离居民点、水源地。对新建大型规模场要实行申报、备案制度,由畜牧部门根据经营方式、生产特点、集约化程度等基本特点,提出建设方案,确保小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
3.2 严格防疫,加强监管
加强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对一些重要的畜禽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新城疫、传染性法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进行分子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建设,强化对规模养殖场的免疫监管,逐步建立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疫苗县、市、区直达制度,确保免疫效果。同时,要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场防疫管理责任制,规模化养殖场均要悬挂动物防疫责任牌,并明确规定行政责任人、企业责任人和技术负责人,真正将规模场的动物防疫责任落实到人。建议对生猪存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家禽存栏10 000只 (蛋禽存栏5 000只)以上的规模场 (户),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派出技术骨干,每月巡访一次,抽样监测一次,随时掌握规模养殖场 (户)的免疫和疫情情况[10]。
3.3 强化标准化养殖,以标准化提升区域规模化
标准化区域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就要对一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饲料和兽药、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技术服务和统一产品销售的标准化生产。当前,应抓住2010年国家推进的标准化养殖和区域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区域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区域规模化,全面推进我国的标准化区域规模养殖。
3.4 循环利用,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进行废弃物的再利用。在周边有相当规模的农田、鱼塘、果园的养殖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型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牧、鱼牧、果牧相结合的“牧-沼-果”、“牧-沼-鱼”、“牧-沼-菜”等种养模式,实现对有机营养物质的多层次利用。二是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对那些没有条件搞生态养殖的较大规模的养殖企业,可考虑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既减少粪尿直接排除后造成污染的弊端,又能增加收入,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据盛贻林等人的研究结果,用奶牛、鸡鸭粪便为基料生产有机肥,按年处理3万t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约1万 t,每吨售价600元计算,产值约600万元;每吨生产成本约400元(含原材料、水电、人工费、热能费、销售费等),每吨利润约200元,年可得利润200万元[11]。
1 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8
3 潘耀国.中国畜牧业生产和肉类消费大势.中国畜牧杂志,2010,(14):5~8
4 曹英华.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饲料广角,2009(24):31~34
5 浙江省畜牧兽医局.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中国牧业通讯,2010,(11):14
6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黑龙江畜牧兽医 (综合指导版),2010.7(下)
7 蒋树威,郑锡恩.生态畜牧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8 陈健雄.大型养猪企业发展战略思考.中国畜牧杂志,2009,(4)
9 高鸿宾.标准化规模养殖,一条必走的路.北方牧业,2010.1.5
10 吴洪,芮国兴,张文成,等.由畜禽规模化养殖引发的思考.中国禽业导刊,2008,(19):46
11 盛贻林,王方园,宋建苇.基于奶牛养殖粪便的生物有机肥生产.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