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与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

2011-02-19何修栋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美术史广东美术

何修栋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东 阳江 529566)

广东与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

何修栋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东 阳江 529566)

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史的前半叶中国美术有3个集中地: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地域的美术发展状态各有不同,北京注重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建构,出现了一大批传统派的领军美术家;上海注重艺术实践和艺术市场的结合,倾心于在美术理论与美术出版方向;广东地域的美术家更注重对现代美术的探索和实践,展现了强烈的现代性姿态。但是,由于素来对广东文化的偏见,广东美术对20中国美术史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普遍认同,这与时代的文化观念、研究意识、成果媒介皆有关系。笔者系展示广东美术的轮廓,谈其中所潜藏的美术研究话语权问题。

广东美术;贡献;生存状态

2007年11月,广东美术馆举行了“开馆十年庆”特展,进行了一名为“浮游的现代性:20世纪前半叶广州、上海、东京的美术运动河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之一就是梳理和再现广东与20世纪以来上海、日本东京的美术活动的关系,尤其以“中华独立美术协会”①中华独立美术协会成立于1935的东京,其创会成员是广东的李东平、梁锡鸿、赵兽等洋画家。这些画家在东京、广州、上海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形式有举办展览、筹办刊物、组织研究所、开展现代美术教育等多种方式。中华独立美术协会鼓吹超现实主义和野兽主义艺术。协会仅存在一年即告解体。为个案,展现了广东与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运动的演绎关系: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为广东美术的生存背景,广东为中国美术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个案资源,为探讨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命题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学术话题。本次展览和研讨会的顺利进行透露出这样一条信息:中国现代美术的行进路线有着丰富的生存状态,远远不是之前缺乏深入探究资料的情景,广东与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关系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探讨,其所提供的可能性和独特性有可能反映出一个美术时代的全部特征。

(一)研究的意识和问题

广东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地位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美术学界的很好认同。在相关美术史的著作中,对上海和京津地域画家的肯定最为常见,这不仅仅是因为两地域画家的画学理论和作品成就较高,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传统基地必须有其领导地位,尤其是新中国建都北京,上海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城市,政治上的优势使文化研究和发展产生递进式步伐。国字号的美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设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也聚集了一批文化艺术界的核心人物,他们在此也不断推动着两地域画坛的繁荣状态。众所周知,文化和艺术的角色有两种资源可以供其利用和引申,即推动其发展有两个资本因素: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此外,二者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心地位,心理上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使学者更热衷于探索其地位和价值意义。再加上最近几十年来新中国美术的教育、收藏、研究、展览中心被政府统辖于北京,相当多“中国当代艺术”的风云人物也活跃于政治中心北京,所以北京地区的美术生存状态在“以今观古”的思维模式下易使人产生更多的想象。而广东,一直被认为是“南蛮之地”、“文化沙漠”,这种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决定其很难被学者认真发掘地位,尤其是广东地区的美术史研究者很少,而且心理上很不自信,往往被北方学者对近代广东美术史的价值定位所局限,在探讨广东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关系时显得保守。其实,这种话语权的不自信,也凸现出广东地域美术史研究者在学术能力上的不足。

广东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史上的位置曾一度被局限于对“岭南画派”的论述[1],并且这些论述都是被放置于京津画坛、海上画派之后,陈陈相因……而且由于仅仅是谈中国画革新时才将广东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关键词“广东”在其它领域的论述并没有得到强调,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对广东美术状态的认识偏差。同时,由于这种不重视,广东美术史的资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整理,对广东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比较没有进行过整体研究,相当多有价值的史料信息分散和隐藏在对画家个案的分析探讨上[2]。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撰述者都不是广东人,他们对于这些资料的欠缺也受广东地域美术史研究者研究的局限。在历史的研究上,很多价值判断都依靠大量研究文字的发表,这些研究文字就算是重叠和反复,也能够支撑起一种语言框架,进而形成一种印象。关键是这篇文字由谁来主刀,又要在怎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广东美术史研究也受到这种因素的局限——广东并没有美术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而北京地区有《世界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装饰》等艺术类中文核心期刊。不要小视这种差异,这造成很多广东美术史研究者的文章只能够发表在发行量较小的研究性期刊上,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广东美术史的研究和推广。

对广东20世纪以来的美术史研究在近两年有不少进步,所展现出的丰富性和探索深度给20世纪前半叶美术史研究者提供了诸多话题,塑造了新语境。广东美术馆的工作功不可没,在发掘和研究广东20世纪美术有重要贡献,其陆续举办“广东与20世纪中国美术特展”等专题性介绍广东20世纪美术家的展览和研讨,另外还有“广州三年展”、“毛泽东美术时代艺术文献展”等重要展览推动广东与中国美术的发展;发掘和整理了一批被20世纪美术史遗忘的广东美术家如摄影艺术家沙飞,漫画艺术家廖冰兄,油画艺术家冯钢百、谭华牧、赵兽、梁锡鸿,木刻版画家胡一川、黄新波、符罗飞,国画家黄少强、方人定等。另外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艺术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艺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的机构和研究者也在不断发掘和整理广东美术史资料。更由于经济上的逐渐发展,广东地区市级美术馆和博物馆都建立和完善起来,逐渐开始重视并整理民间收藏,形成一定的文化效应。广东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文化之前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明清之前的史料和作品流传已经非常有限,给之前美术史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明清时期,广东还是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书画家,可惜中国美术史上很少提及,尤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相当一批作品都没有为外界所认识和评价。而20世纪伊始,广东在中国地域的影响逐渐增强,甚至达到一个顶峰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交汇、融合都得以体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起于广州,更有康有为、梁启超等文化界名流,尤其是作为政治革命的中心,广东人的观念也出现了变化。由于近代交通通讯等事业的发展,广东地区也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广东画人也不断尝试并开始与北方艺事重镇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进行沟通,尤其是广东地域的地理关系,其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市场规模,使北方很多重要画人与广东发生了文化与市场的关系。

(二)广东美术的研究资源

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的很多重要活动都与广东和广东人有重要关系,试举例为证。中国最早的美术留学生为广东鹤山人李铁夫(1869—1952),其早于1887年便考入英国的阿灵顿美术学校,大半生在美国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行迹显为人知;其次为广东新会人冯钢百(1884—1984),1990年在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学习。1905年,高剑父、潘达微、陈垣、何剑士等任编辑了《真相画报》,是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画报之一,画报刊发了大量的讽刺画作品,作者有谭云波、冯润芝、尹笛云、罗宝珊等,画报刊发到广东各地及广西、云南各省,并发行至越南、新加坡、马来亚、日本、美国、缅甸等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08年,高剑父从日本学画归来在广州举办了个人展览会,这完全不同于传统雅集,开中国个人展览先风。1912年,高剑父与兄冠天、弟奇峰道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1926年,广东台山人伍联德创办了著名的《良友画报》,画报在台湾和香港等地都产生极大影响。

研究20世纪早期中国画革新问题,广东画坛可以提供非常鲜明的个案。关于明清时期之前的广东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不高、作用不明显之论,大可直言。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交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广东艺文、经济等在明清之际开始崛起并成为一强,与北方传统重镇逐渐互成犄角。相信各领域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都会将整个中国地理面貌概括成一个面,这个面有很多的结点相系,而这些结点即为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人物、文化特征……20世纪以来,相信所有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方家不可能忽略南中国的广东,其与北京、上海逐渐构成“面”的形态。所有谈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文章、论著皆将广东作为一个章节,但是对资料的发掘和把握却没有对北方那般严谨、完整。尤其在中国画变革的问题上,广东提供给研究者最完整的个案就是代表广东“革新精神”的岭南画派,而关于“传统派”的研究方面主要侧重点于京津画派。更是由于20世纪以来“革新”的口号一直占据话语权,对“传统派”的发掘和价值认同一度出现危机。在当下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比较性的生存态势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也不断被提出和强调,面对康有为等革新派的书画论说,很多人开始探索传统与现代的重合性问题,也逐渐消解着原本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结论,从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演化过程来看这种变化无可厚非。对北京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几地的所谓“国粹派”的发掘整理工作日益取得成果,包括当代的艺术市场,对这些传统画学前辈的认同出现高涨的情形,收藏和拍卖的价格飙升,艺术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促进了美术史的研究。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广东地区也有一大批“国粹派”的代表人物,惜尚未得到发掘和认识。这批国粹派的画人于1925年结社成“广东国画研究会”,前身为成立于1923年的“癸亥合作画社”,主要画人有潘至中、黄般若、罗艮斋、卢镇寰、黄少梅、卢观海、卢子枢、姚礼修(粟若)、邓诵先(芬)、李耀屏、黄君璧、张谷雏、何冠五、赵浩公、容祖椿(仲生)、张虹(谷雏)、冯缃碧、罗仲彭、蔡守、李凤廷、李居端(研山)、温其球(幼菊)等,他们研究中国画传统思想、结合画学实践以对抗“用日本画来改造中国画”的命题,出版十余本刊物、办学、办展览、收集和整理古人作品,参与国际性大型展览会、参与艺术市场的活动,据资料显示,其有姓名可知的会员也有200人左右,但是由于人事和历史的多重原因,广东国画研究会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和价值肯定,尤其是他们的作品,分散在广东地区的很多藏家手中,但是收藏和拍卖价格非常之低。现在其作品大部分被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东莞博物馆等收藏和研究机构。他们的命运和广东此时期的其它画学领域经历类似,都很少被北方的学者研究和整体观察。

中国油画史,梁江先生言,中国的第一张油画应该在广东。现有确凿的文献记载,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率先把油画带进中国的是意大利耶稣会修士罗明坚,他于1579年奉命来华建立教堂,当他经澳门转入广东肇庆时,当地总督检查其所携带的物品中“发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②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东方杂志[J],第27卷第1号,1930年10月版。。随后的中国油画史都是从澳门开始,如1582年意大利人耶稣会士、油画家乔瓦尼和利玛窦、巴范济等一起到澳门。据阮荣春、胡光华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考1583年乔瓦尼应贾方济之邀为澳门大三巴教堂绘制的油画《救世者》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绘制的第一张油画。后来乔瓦尼在澳门创办了圣保禄修院绘画学校,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传授西方绘画的美术学校。在广东澳门登陆的其他西方画家还有游文辉等,可以说南中国的广东开始了中国油画史。清代从广东澳门登陆的西方油画家还有格拉尔迪尼、马国贤、郎世宁、王致诚、蒋有仁、艾奇蒙、潘廷章等,他们传播西方油画的过程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广东到北京及腹地。实际上广东地域已经开始了油画绘制的传统,在广州的新学油画家已经开始创作和销售“外销玻璃画”,这也是中国对外商业油画的滥觞。出现了像史贝霖、钱纳利、关乔昌、煜呱、新呱、林呱等一大批中外油画外销创作者,有了这种气候,广东三地的油画完成了中国油画史的初期准备。后来广东出现了中国最早一批留学东洋、欧美的油画家如李铁夫、冯钢百、梁锡鸿、李东平、赵兽、李超士、林风眠、谭华牧、陈抱一、关良、胡根天、许敦谷、余本、关金鳌、徐东白、吴琬、何三峰、陈士洁、司徒乔、符罗飞、梁銮、雷毓湘、赵雅庭、许敦谷、梁鼎铭、陈丘山、徐守义、梅雨天、容有机、李澄之、关金鳌、胡善余、胡光弼、任真汉等,他们对整个中国油画史的贡献不容小觑,但是其中大部分艺术家并没有没有受到学界关注[3]。

中国现代版画史,广东更是滋生和盛开之地,著名革命版画艺术家有罗工柳、李桦、黄新波、古元、罗清桢、蔡迪支、张望、陈吾、蔡迪支、刘仑、赖少其、关夫生等,他们在20世纪中国革命事业中所做出的贡献至今尚未得以完整地呈现[4]。从这些版画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广东在整个20世纪中国“革新”、“革命”史痕迹,也可以看到广东美术史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地位。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广东的美术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红色经典”,都是新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经典案例。2006年12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庆祝广东美协50年系列活动”之一的“新中国美术与广东现象——广东美术论坛”在广东美术馆举行,这些研讨会和美术活动的勃兴,也使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者对广东美术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结语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大的层面上一直有这样的欠缺:以北京传统中心思考出发的模式,没有能够对更多区域美术事件、美术家和活动进行概括和协调,可能是因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所需储备的历史资源太过于宽泛和庞大,我们无法准确作出积极反应。更由于出版的颇多可能性以及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相当多的信息还隐藏在囊括范围狭窄的区域内,这就给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出另外的写作思路——加强地方美术史的研究。这也许是一个折中的可行方案,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美术史信息,不至于在中国美术史的层面上显得拖沓和臃肿,更何况这些资料是当下的研究者所难能完整掌握的。广东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其提供了很多阐释时代问题的个案,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更持续和更具推动力。

[1] 上海书画出版社.岭南画派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320.

[2] 黄小庚,吴瑾.广东现代画坛实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1-439.

[3] 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392.

[4] 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大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32-36,137-164,289-299.

Guangdong and Chinese Ar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 Xiudong

(School of Fine Art,Yang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angjiang,Guangdong,529566,China)

Chinese Fine Arts mainly were in three plac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namely Beijing,Shanghai and Guangzhou.However,different modes of art development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se three regions.Beijing repres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a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artist leaders emerged at that period.Fine Arts Practice and art market was emphasized in Shanghai,especially in the direction of art theory and art publication.Artists in Guangdong,nevertheless,hav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 art,and showed modernity intensively.However,due to the conventional prejudice to Guangdong’s culture,the contribution that Guangdong Fine Arts has made to the Chinese Fine Arts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never been recognized.This paper will mainly display the outline of Guangdong Fine Arts and the hidden problems of talking powers in the research of art.

Guangdong fine arts;contribute;survival condition

J110.9

A

1009-8445(2011)01-0082-04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0-11-03

何修栋(1984-),男,广东阳江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

猜你喜欢

美术史广东美术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创意美术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郭诗奇作品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