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流通业的发展研究——基于流通市场化和流通现代化的文献综述

2011-02-19王先庆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8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市场化

王先庆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2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经济圈,带动了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创造了共和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以广州为中心的经济圈,则带动了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这些经济区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带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离不开这些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业的推动。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其实质是以市场为中心,以交换为手段,通过独立、自主、平等、竞争的商品流通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流通是市场实现的根本,又是市场活力的所在,也是市场调控的关键。市场经济和流通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标志。如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流通业,流通业应该怎样适应市场经济并利用好市场经济提供的条件,成为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不是很有序,这种混乱大多表现为流通问题。比如,流通主体多头经营,流通渠道混乱,流通价格任意,流通暴利行为;再如,为更好地扩大产品销量,搞不正当竞争,进行虚假宣传,以及更加恶劣的制假行为,进行部门垄断,地区分割等。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助长了贪污、浪费、行贿受贿等腐败之风。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表现,是流通效率不高、流通结构不合理、流通形式单一、流通行为不规范的结果。

因此,推进流通市场化,加快流通现代化发展步伐,使流通成为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充分发挥流通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组织、调节和引导作用,发挥流通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功能,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为推进流通市场化,需要流通主体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来导向,其生存、发展或者倒闭,取决于市场的评价;需要流通客体接受市场的检验以决定其价值能否得以实现;需要流通范围不受行政条件的羁绊,完全由市场的需要来确定;需要流通渠道是多元的、竞争的,而不是单一的、垄断的。[2]此外,流通现代化作为流通产业的一种先进状态,随着流通和流通产业地位的提升,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体现为上升的运动或趋势,流通现代化是经济活动在流通领域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一个地区要发展流通产业,就意味着要不断地推进流通现代化,使流通产业朝着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现代经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流通业进行不断的改造,出现了传统流通业与信息业融合的趋势,加速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和市场化是流通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内容。从产业成长的角度考察,流通产业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流通现代化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流通产业仍然很落后,还达不到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以市场化带动现代化,以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市场化就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

二、基于流通市场化的研究

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否起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经济的定义,比较成熟的流通市场化应该是流通主体自主决策、独立生产经营,流通市场是比较完善而有效的竞争市场,法制及其他保障相对健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流通市场化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范畴,那么我们可以从学者有关市场化理论含义的论述来理解流通市场化。

盛洪认为,在微观层次上所谓的市场化,就是任何一个实现资源配置的行动,在政府与其他经济当事人之间由服从关系转变为平等人之间的自愿交易。[3]常修泽和高明华认为,市场化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体”的根本性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进行上述转变到相适应的过程。[4]陈宗胜认为,市场化进程是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的持续增大,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机制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等。[5]市场机制包括供求、竞争、价格、风险、利益机制等,是市场化理论含义的延伸。张曙光认为,市场化的实质就是经济自由化。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地位上与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市场化的过程就是消除一切特权和歧视,确立平等契约、平等参与、平等竞争的市场规则的过程,就是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合作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6]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市场化指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具体说,就是“取消或放松国家对商品生产要素供求数量及价格的管制”。[7]陈宗胜和周云波将市场化视为一个各种制度从无到有,市场体制从逐步产生、发展到成熟,同时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不断加深和增强的演变过程。[8]卢现祥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市场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认为不仅要重视对我国市场化中量的分析,也要重视对我国市场化中质的研究。[9]理论研究中要假定市场是同质的,在同质的市场上,市场调节的比重越大,市场化的程度就越高,而实际问题是我国的市场并不是同质的,在不同质的市场上是无法精确地比较市场化程度的。中国市场化的程度并不简单是量化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即制度创新问题。

许多研究者对市场化的具体表述虽然并不一样,但他们都基本认同市场化是指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化的过程。本文认为,把经济看作是资源配置,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进而来定义市场化,一方面会忽视市场化过程中很多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制度和政策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市场化程度的测度陷入各种资源的具体配置以及经济运行结果的直接计量之中,割断了市场化过程的内在联系。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流通市场化程度,需要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是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程度,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二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范围与程度。

三、基于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从现代化的角度说,流通现代化是指公元1500年以来乃至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形成而发生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我们称之为前期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我们称之为后期流通现代化。这是由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内涵,黄国雄和曹厚昌认为,所谓流通现代化就是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高效率地组织商品流通。具体说来,大致包括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设施现代化、经营方式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四个方面。[10]丁俊发和张绪昌认为,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是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1]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适应生产、消费以及流通自身发展要求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具体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和流通制度的现代化。[12]宋则认为,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对应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个不同的阶段,他将流通现代化分为前期的流通现代化(也称为第一次流通现代化)和后期的流通现代化(也称为第二次流通现代化),并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外延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流通人才现代化等六个方面。[13]李飞将国内已有的关于流通现代化内涵的几种观点归纳为状态说、动态说与综合说,并认为这三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但仍不完善,也不系统。[14]一个共同的缺陷是主要从流通的角度而非现代化的角度来探讨流通现代化问题,这样就导致对流通现代化内容的描述较为具体,强调了新技术、新管理、新方式等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却忽视了流通现代化的客观变化过程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而实现的,不可能单独实现。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流通现代化的含义,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流通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在流通领域实现现代化,就是现代化概念在流通领域的具体延伸。然而,流通现代化并不是简单的流通与现代化的结合。本文认为,流通现代化是通过流通创新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对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相对先进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体现了流通产业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某一地区的流通产业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或者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并满足现代经济需要的产业状态。

四、基于流通市场化与流通现代化相互关系的研究

流通市场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因市场经济与流通业的密切联系而得到强化。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主要指自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体制逐渐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15]这一转变过程并不简单是其中某项规章制度的变化,而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社会文化、政治体制的变革,流通业的现代化变革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张井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计划经济否定流通的存在和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而市场经济则重视商品和流通,认为流通决定生产。早期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理论指导。[16]其主要论点是流通支配生产,而不是生产支配流通。没有流通的扩大,就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繁荣。可以看出,流通市场化和现代化是相互联系并不断强化的。

经济市场化推动了流通现代化。经济体制市场化对流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首先是提高流通业利用资源的效率。这是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中由于激励不足而导致效率很低,流通经济中的实际产出远远低于最佳潜在产出,即距离生产可能性边界较远,而市场化改革却可能使流通经济产量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其次是推动流通技术进步。在传统计划经济中,对流通技术进步的刺激也是乏力的,技术进步缓慢意味着流通生产率低,而经济体制市场化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并进一步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在现有文献中,很少有直接反映市场化与流通经济增长关系的,但有关市场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研究却很多。樊纲等通过建立市场化指数,定量分析了我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水平,揭示出各地GDP与市场化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市场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17]王立平与龙志和借助樊纲等提供的市场化指数,运用相关模型,发现我国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强显著”关系。[18]周业安、赵坚毅使用类似的方法构建了我国1984~2002年间全国范围的市场化指数,并利用协整模型对市场化指数、政府政策和产业发展、地区增长和收入水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认为市场化进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因此,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必然也推动了流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市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一是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对GDP的贡献加大;二是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有力地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三是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拉动消费的增长;四是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涤陈指出,流通能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生产和消费的协调。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承接生产、启动消费的重要功能,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1]如果流通不畅或发展滞后,必然会导致区域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区域之间大量的重复性建设,生产资源闲置,社会投资无法收回。柳思维指出,流通能够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2]根据极化理论,不同区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同一区域内的发展也可能并不均衡。流通带动和促进了人、财、物的集中,引起了生产要素的集聚,新的流通业态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不断出现,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流通促进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周边扩散,并逐渐伸延到更远的地方,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王先庆和房永辉指出,流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越来越起着一种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推动流通市场化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流通先导力不断提升,才能使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23]所谓流通先导力是指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能力,它可以通过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对就业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流通先导力是流通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流通先导力包括流通的导向力、传导力和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通业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由社会再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流通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流通业应处于基础产业的地位。无论是处于基础性还是先导性地位,发展流通业对于吸纳就业,带动关联产业部门,提高人口消费率,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说明了流通产业职能的发挥与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息息相关。综合以上观点,具体来说,市场运行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能否清晰准确地形成合理的价格,而商品价格是流通产业与消费者之间供求互动的结果,是流通产业向生产者传递的重要信息。因此,没有一个在供求整合与信息传递两大职能层面上富有效率的流通,市场价格机制的及时性、准确性、效率性都会受到制约,商品市场发展将出现滞后,进而影响到市场体系的整体效率。市场的各种制度安排往往源于流通产业形成的基本交易规则,流通产业要高效履行其交换职能,必须借助各种旨在约束交易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交易规范、交易规则和习惯性做法。将流通业内部通行的交易规则进行必要的规范化和强制化,便形成了市场规则和市场制度。因此,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与流通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回顾了有关市场经济和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文献,并主要集中于对流通市场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文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业的发展,并不断探讨流通业发展与经济体制优化整合的关系。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流通市场化与现代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的相互耦合,对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平衡运转和良性循环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链条跨时空性不断增强,经济市场化不断推进,流通业也由过去微不足道的产业转变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24]在流通领域实现现代化是提升经济市场化的必要途径,通过连锁配送、电子商务、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和价格,向上连接生产,向下衔接消费,对企业活动与产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格局,有利于国家和地区优势产业、企业、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流通业在下层组织方面确实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上层组织方面还刚刚起步。从下层组织到上层组织的转变需要一个体制上的跨越,上层组织的构造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瓶颈。从流通市场交易的性质来看,我国的流通市场交易主要建立在关系经济基础上,这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建立在契约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制度约束的层面来看,流通业在建立正式规则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建立在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基础上的非正式规则与市场经济还存在诸多矛盾,制度中的实施机制“软化”是我国流通业制度创新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从市场体系来看,我国流通市场发育还很不平衡,要素市场的成长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的成长。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简单依靠流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上层建筑的调控、社会文化的融入等,是一项全方位优化、多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

[1]纪宝成.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5-58.

[2]陈甬军.市场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1-206.

[3]、[15]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制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21-26.

[4]常修泽,高明华.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和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1998(11):45-49.

[5]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

[6]张曙光,赵农.市场化及其测度——兼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J].经济研究,2000(10):73-77.

[7]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论文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J].宏观经济管理,1996(2):21-24.

[8]陈宗胜,周云波.加速市场化进程,推进经济体制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01(3):55-58.

[9]卢现祥.论我国市场化的“质”——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财贸经济,2001(10):26-30.

[10]黄国雄,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381-391.

[11]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0.

[12]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J].财贸经济,2002(10):12-18.

[13]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3-73.

[14]李飞.商品流通现代化内涵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5):35-37.

[16]张井.以现代重商思想指导流通体制改革[J].南方经济,2008(9):10-16.

[17]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9-18.

[18]王立平,龙志和.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4):12-18.

[19]周业安,赵坚毅.市场化、经济结构变迁和政府经济结构政策转型——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04(5):9-17.

[20]林文益,李金轩.商品流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8-62.

[21]高涤陈.流通经济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112-115.

[22]柳思维.新时期的中国流通现代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69-107.

[23]王先庆,房永辉.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和成长机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6):25-28.

[24]夏春玉.现代商品流通:理论与政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94-108.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市场化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