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

2011-02-19牛翰鼎薛国庆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美术价值艺术

牛翰鼎,薛国庆

(肇庆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创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其造型性与视觉性、瞬间性和永固性并存的基本特征使其具有审美的本质。美术是认识的一种方式,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既能反映现实美,又能创造艺术美。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倍受关注。学校美术教育是在17—18世纪西方出现班级授课制形式的学校后才产生的,在此之前是与职业目标相联系的美术技法培养,这延续到19世纪就形成了“美术技法论”。比利时的德克罗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对儿童美术提出了“感官教育论”,通过美术活动“训练手,为他提供自然发展的工具”,培养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19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学派提出了 “社会本位论”,强调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将儿童美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宏大目标直接相联系,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标,忽略了个体性目标。20世纪,里德和罗恩菲尔德提出了“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将美术作为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手段,这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一种目的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艾斯纳和格里为代表的美术教育家,受到布鲁纳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框架展开教育的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本质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几个世纪以来,关于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议众多,都未能全面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1982年,格里尔在小学艺术课讲座中最早使用“DBAE”一词,意指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其课程内容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强调课程的学科性、严谨性,摒弃了“工具论”主观主义的非理性内核,同时“也否定了儿童笔下自然形成的图象的神圣性”[1],该理论在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1992—1994年,在联邦政府指导下,第一套《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诞生了,其根本宗旨是改进和提高美国的艺术教育质量。《标准》指出,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艺术教育还有益于社会,因为学生学习艺术能够获得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的古今经验,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往往是很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等等。《标准》的制定是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要求为依据,其价值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逐步体现。

目前,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实践,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教育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较少干预取向(适用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产品取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比较普遍);指导探究取向(由有艺术知识的教师任教)[2]。这3种取向分属不同的年龄,符合个体艺术教育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对我国开展艺术教育有重要启示。

二、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

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为指导,《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基本理念是:美术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于美术的内在价值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美术教育中必然体现以下3个价值取向,且这三者密切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审美价值取向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万物以各自的方式和规则存在和变化着,这种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存在使世界和谐发展。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只要用心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春天,小草挤出了泥土,花苞绽放在枝头。它们冲破了束缚证明了生命的魅力,所体现出的那种生命的力量给人震撼,这是一种生命之美。当通过美术的方式将这一切表现出来时,就成为创造的艺术美。美术作品就是美术家根据现实美创造出来的,体现的就是艺术美,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自然、社会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都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而引导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创造带给自己的快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带给社会的益处。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毫无疑问已包含了美国艺术教育中的较少干预取向和产品取向,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教育价值取向

美术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具体说来,美术教育就是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追求一般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感、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等。因此,教育取向体现的是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的功能。在德育与美育尚未分化的人类早期社会,美术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人必须从单纯物性的境界,通过审美的境地,而达于理智的或道德的境界”。鲁迅先生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丰子恺先生也有“道德与艺术殊途同归”的论述,足见通过美术教育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认为,艺术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能、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卢梭、罗恩菲尔德、福禄贝尔等人对此都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创新价值取向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美术本身需要新异的视角和思维。《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觉经验,知识的合理来源在艺术看来是非冥想的闪念和顿悟。艺术的目标,旨在直接联系人与经验,架起词语和非词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和情感之间的桥梁,以便更完美地理解整体世界。”“在充满令人困惑的信息世界里,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年轻人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如同生活,艺术中往往不存在明确的或‘正确’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的确,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创造美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要使艺术真正成为艺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独一无二,这就要求美术教育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千篇一律,必须创新。这一价值取向与美国倡导的“指导—探究取向”也是一致的。

从广义上讲,中小学美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认识其价值取向必须从美术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结合入手,因此,上述3种价值取向是相互渗透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

三、实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美术的本质已被挖掘,美术教育的价值已毋庸置疑,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只有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才能提高美术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美术人才。

(一)扎根于现实生活,取美术教育之材

现实生活是美术的源泉,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实际,去看、去聆听、去触摸,才会去思去想去感悟。美育是偏于感性的教育,情感体验是实施美育的基础。可以通过参观自然、社会,洞察现实中的美,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在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对照中,学生的认知加深了,审美情趣激发了,情感共鸣了,他们不仅理解了艺术美,更重要的是懂得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如何架起桥梁。美术教育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美术作品就是美术教育对生活的回馈。

(二)植根于民间美术,集民族美术之魂

美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民间美术凝结着人民的智慧,体现着民族的特色,是我们民族美术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灵魂。有研究者指出[3],中国的文化艺术应包括三大部分,其关系是:精英文化艺术处于最上层,中间部分是通俗文化艺术,最下面的是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通俗文化艺术与精英文化艺术是建筑在民间文化艺术基础之上的。让学生掌握民间美术就是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相异的美术,还可以感受到与美术有关的各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个体的学习方式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融合于校园文化,显美术教育之髓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能熏陶学生的性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绘画、手工制作、建筑等作为校园文化中的视觉艺术,无不显现美术的价值,它们或实用或装点,将美术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融合起来,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因此,可以利用多个机会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既展示美术教育的成果,也使美术教育的意义落到了实处。如某中学开展的“十二生肖书签”手工制作,“走遍中国,畅游世界”摄影展,“我的校园我设计”绘画大赛等活动,既是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同时,也美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四)放眼于信息科技,展美术创作之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使美术创作与信息时代同步。目前,艺术设计和应用已离不开电脑技术,艺术设计的效率和效果极大地得到提升。中小学美术教育与电脑技术的结合,会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思维和创作模式,可以变静为动,“把静态的画而变成动态的演示”[4],对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和信息技术都大有裨益。

[1] 刘晓东.DBAE理论的源起及其影响[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6):38-42.

[2] 肖晓玛.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三个层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53-56.

[3] 赵英辉.民间美术在高师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美术,2007(3):120-123.

[4] 胡靓.探讨中小学美术教育与电脑艺术结合方式[J].大众文艺,2007(3):191.

猜你喜欢

美术价值艺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纸的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