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激趣艺术探微
2011-02-19江苏省江都市永济中学
■ 周 杰 (江苏省江都市永济中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学好语文,必须有语文学习的兴趣。然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低迷、缺失。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良后果显而易见。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实现语文教学的腾飞?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忧思
1.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明显地存在着诸多有悖语文学习规律的行为:死记硬背,高分低能,只重分数而忽略人文素养,贪图走捷径,“催化”语文成绩等。不可否认,一些手段确能在考试中见效,但从“教是为了不教”和“大语文”的观点来看,这些“捷径”无异“拔苗助长”,甚至是“饮鸠止渴”。这种只看成绩、不顾能力、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已造成极大的危害。
2.“题海战术”和频繁的考试摧残了兴趣的“幼芽”。当今学业负担重、考试频繁是公认的现象。根据调查,初一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已达12小时以上,除了课表安排的学习内容,还有大量的课外练习,这些练习的时间每天在2到3小时不等。许多学生每天的愿望就是完成老师还有家长布置的作业,而这些作业又像大山没有尽头。兴趣在“大山”的重压下枯萎。学生不光背着作业的“大山”,还承受着考试的重压,一次次的考试像秋风无情抽打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增加了无尽的心理负担。虽然有些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优秀,但老师和家长“不要骄傲,向更高目标努力”的训导,使他们根本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所以,学习就像是遥遥无期的苦役,多的是辛苦,少的是兴趣。
3.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解剖式”阅读教学“荡平”了兴趣最后的基础。语文本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诗词歌赋异彩纷呈,听说读写各显神通。这种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为语文兴趣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在实际学习中,这些优势被置之不理,唯考试是瞻,你考我就教,你重点考我就重点教。因为语文考试是书面的,所以“听”“说”“读”的训练就靠边站,偶尔做些“说话训练”题也是“蜻蜓点水”式的,应付考试需要的,根本不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阅读教学之所以钟情于“解剖法”,是因为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题大多数是用“解剖式”完成的。一篇文章“砍”一段来,既无写作背景,又无作者简介,上下文也没有,看完后回答几个问题,就算阅读训练。学生碰到这类试题,怎能不用“放大镜”将它上上下下看仔细,找出隐藏的答案?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解剖式”的阅读教学让可怜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当今的教学现状,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阻碍了语文教改的深入,学生的语文成绩堪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关系到语文教改的进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予以强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就是要改被动为主动,变学习的奴隶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实现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的根本转变。
二、实施激趣的步骤和措施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互信中培养学习兴趣。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教与学的平等地位,树立平等互信的教育思想。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才能让学生爱听语文课,才能促进课堂情感的双向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做他们的朋友,在平等互信中培养起语文学习的兴趣。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种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教师有了“对象”意识、平等意识、情感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愁不能提高?
2.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趣味因子。语文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语文学科的趣味性未能开发利用,是学习兴趣淡化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学习习惯有所不同,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丰富多样,适应他们的特点,才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教学时要让他们多读、多讲、多演,以此激趣。教学方法还要结合课文特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法,如《春》是抒情散文,以诵读欣赏为主,让学生从作者的形象描绘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巍巍中山陵》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中山陵的宏伟气势和建筑特色,语言严谨、准确、生动。教学以理解为主,可采用图示法直观演示中山陵的各部分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天然”材料,如教材中的插图,内容的故事性、知识性,主题的深刻性、哲理性,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等都可成为兴趣的激发点。只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完全是有保障的。
3.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教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笔”,教学手段单一,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挂图、卡片、模型、实物等传统直观教具的作用,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在“轻松”的学习中增加兴趣。另外,运用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朗读优势,培养语感兴趣。朗读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运用得好,可与音乐媲美,那种美感是其他学科难以相比的。语文教材中适合朗读的内容十分丰富。放声朗读,还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理解能力和语法的领悟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诵读,还能增强鉴别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师精彩的示范朗读,往往吸引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模仿,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要加强指导,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并能正确地把握语调、语气,连贯地读下去。在此基础上,熟练地运用语言和表情,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从整体上讲可用一种轻快柔和的声音朗读,局部可随作者感情的变化而改变朗读的声音、速度。文中写“风”的部分用了拟人手法,朗读时要柔缓;写“草”“花”的部分需用轻快的、喜悦的语气,体现春天的生机。
5.变革语文训练与测试,提高成就感。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是衡量教学成败、检验其得失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因其主观性和开放性特点,在训练和测试中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和模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和测试中尽可能地考虑其特点,对学生作出公正而有鼓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对语文的兴趣。
我们的语文训练要多一些语文能力的练习,少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一些开放性的内容,少一些封闭性的条条框框。要让学生感到,语文绝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也不是僵硬单一的思维方式。
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多角度探究文本内涵,用建构理论改革语文教学等措施,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里不再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