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与学初探
2011-02-19山东省莱阳市河洛中心初级中学
■ 刘 蕾 (山东省莱阳市河洛中心初级中学)
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就像一杯陈年佳酿,令人陶醉;又如一枚磁石,将人吸引。但是在今天这个与古诗相去遥远的立体式背景里,人们已经习惯于直白的现代文,而不再费尽心思去寻觅古诗的意蕴。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古诗奏出新的韵律,焕发它应有的光彩。然而,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让学生会背诵、记住作者的名字,就算完成任务了。我总觉得这样还不尽如人意,似乎涉及面还不够广,挖掘还不够深。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古诗的教与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作者本人情况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感情、志向,即诗言情又言志。古代诗人常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荣辱得失融入自己的诗中,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含蓄、深邃的意蕴,把握其情感基调提供了依据。如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二人都生活在唐代,但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的理想志向就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给人一种豪放壮阔的感觉;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为国出力的远大抱负不能如愿,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感伤、叹息,多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给人一种沉郁顿挫感。了解了诗人的有关情况,再来学习他们的诗歌,就容易多了。如在学习杜甫《蜀相》时,就可以知道,他是借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自己功名未就的感慨。
二、注重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古诗和其他文学模式一样,也要塑造一定的形象,借助这个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诗人的感悟,传达人生的意绪。就抒情诗而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众多诗意形象中最为重要的形象,尽管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诗人本身,但至少有着诗人自身的投影。有的诗人往往通过浓墨重彩的语言来描绘抒情主人公形象,于是分析这些浓墨重彩的文字也就成了教学这首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关键所在。如屈原在《涉江》里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自己的“奇服”,其实也是有匠心的,因为他的服饰是惊世骇俗的,这样自然会在读者面前显现出一个峨冠博带的高大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学时再试作引导: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来描绘自己,让自己穿上不合日常礼俗的服饰呢?这样一下子就由语言的分析逼近诗的内核了。诗人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高洁、不与丑陋的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三、抓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理解全诗
诗人往往在诗中的某一个“词”上凝聚自己的感情。因此,要理解全诗就一定要抓住感情词。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一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悲秋是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意象。在历代文人笔下,秋天大多呈现出一派萧瑟、悲苦的景色,万木凋零,天涯游子思归。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更是借咏秋色、秋声来抒发自己的寂寥与愤懑。但身处逆境的刘禹锡,却以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在《秋词》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昂扬向上的秋日。诗人以一种超然的心境摆脱了个人感情的束缚,面对挫折,冷静而不失热情,始终坚信自己所投身的事业,故能在代代相袭的“萧条”意象中豪迈地唱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壮歌。诗人眼中的秋天,不是死气沉沉,万物凋零,而是有着比“春风桃李花开日”还要生动、美好的景致。诗中的“胜春朝”“排云上”“到碧霄”等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青天下的飞鹤振翅奋飞、排云直上的气势,也正是这只孤鹤的凌空一搏,给肃杀的秋天增添了无限生机,给沉寂者增添了壮志和雄心,也使诗人兴致勃发、思路扩展,情不自禁地吟赞大自然中这令人感奋的一幕。
四、借助典故,深入理解内涵
古诗常借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宋朝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最具苏轼豪放特色的一首词,威武雄壮,风驰电掣,粗犷豪放,通过对打猎壮阔场面的描写,抒发了词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词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了《汉书·冯唐传》中的典故。苏轼在词中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写出了自己虽然有了白发,但仍有少年的豪情,有抵抗敌人、为国立功的壮志。再比如说,清代诗人袁枚《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首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二是杜甫诗《石壕吏》中所反映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根据这两个典故,读者可品味出诗的主题是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夫妻离散、团圆无期的痛苦,感悟出诗人那无限感伤与同情之心。
五、深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很少直白浅露,大多是在诗中创造一定的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首先,需要我们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教学时可作这样的启发:假如你面对这样的景,心情会怎样?假如你是这种感情,会写些什么景?问题设置好了,再来学习。如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读到这里,在我们面前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然而想象不仅止于此,还会让人更深一步地想到,诗人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其次,可以透过诗歌的意象,去把握意境,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主题。而意象不同的诗歌中,有着不同的形式。有触景生情的,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是说花上滴溅愁人的泪;“鸟惊心”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春天花开鸟鸣,本该使人欣喜愉快,但由于身处战乱,家人离散,花容并不能稍抑人的悲苦情怀,鸟鸣却更增加了人的愁思。有情景交融的,如屈原《涉江》中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的是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恋国都、关怀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
当然,对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来讲,该掌握的绝非仅这几点。以上这些仅仅是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学生一道锐意挖掘,古典文学中的艺术极品一定会令我们大开眼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