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草药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1-02-19王海鹏汪玉萍陆桂芝
韩 多,王海鹏,汪玉萍,陆桂芝
(1.甘肃省白银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白银 730900;2.甘肃省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兰州 730010;3.甘肃省岷县农业技术工作站,岷县 748400)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域辽阔,境内的山地、平川、盆地、草原、戈壁、沙漠、冰川、雪山错综分布,形成了土壤和气候的复杂性和区域性,植被类型繁多[1]。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正是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对中草药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选择和生存。
1 中草药的生产现状
1.1 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域优势
甘肃是全国中草药主要产区之一,也是种植大省,中药材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200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6.52万hm2,产量50.36万t,产值31.03亿元。全省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有中药材生产,主要产区集中在定西、陇南两市[2]。全省种植药材的农民通过药材的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种植逐步实现了增收致富。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有特色,具有显著的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中草药品种有9 500多种,位居全国第二,是个名副其实的中草药宝库,主要的中草药资源有1 500余种。野生植物类1 270种,其中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目前人工种植中草药350多余种,分布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3],产量居全国最前列的当归、党参、大黄、黄芪、板蓝根等大宗中草药,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60%、25%,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中草药的种植已逐步向优势区域发展,已形成了以岷县为中心的当归种植区;以文县、渭源为中心的党参种植区;以陇西为中心的黄芪种植区;以定西安定区为中心的柴胡种植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喀尔钦乡大族村建立GAP柴胡基地[4];通渭县的甘草、漳县的红芪、临洮的秦艽种植基地等都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对药材基地生产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5]。
1.2 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化格局
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大力发展和培育中草药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在中草药产业持续发展中大显身手,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产品优质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多元化的具有明显区域特色产业化发展格局。这对于农民增收,带动甘肃经济的腾飞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3 政府采取保护扶持政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甘肃省采取保护扶持政策,中草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体系日臻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有了新的进展。目前,甘肃省已有52个团体会员加入甘肃省中药材开发贸易协会[6],主要致力于推广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使中草药种植朝着绿色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走协会、公司、农户加订单的良性生产的销售道路,为农户提供种植、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甘肃鼓励从事中草药规模开发的企业,2010年甘肃省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安排财政资金5 000万元,以16个中药材产业大县为重点,从品种选育、基地建设和加工储藏等环节进行扶持[7]。
1.4 优势品种和品牌产品提升了市场占有率
产于甘肃文县的纹党,因参条粗壮,狮头蛇尾,皮松肉紧,质地柔软,断面成菊花心纹,在全国党参质量鉴定中名列第一,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文县纹党为“地理标志产品”[8];
产于甘肃定西南部岷县的“岷归”驰名国内外[9],产量已占全国当归总量70%以上,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90%。目前岷县以当归为主的5个品种、16个系列的中草药已打入国际市场。在第二届中国当归节上,定西市与国内外客商鉴定各类生产性项目和购销合同38项,签约金额达8.37亿元。其中岷县签约金额就达5.4亿多元[10]。2002年12月“岷归”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农产品,并通过国家GAP基地认证[11]。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12]美誉的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来源于中草药产业。
素有“中国黄芪之乡”陇西的黄芪、“中国党参之乡”的渭源党参等名优产品已销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陇西为中心的地域中草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其中白条党参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当归、党参和黄 (红)芪是甘肃省最具优势的3个品种,在国内属面积最大、品质最好且影响着国内市场价格[13]。这些主产区已成为国内外中草药价格的信息窗口,甘肃中草药实施了品牌战略,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甘肃现有药品制造企业53家,涌现出了像佛慈、奇正、独一味、扶正等一批优秀企业,培育出的六味地黄丸、独一味胶囊,奇正消病贴膏和贞芪扶正胶囊等拳头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高,是国内最早取得澳大利亚TGA和国家药监局GMP双认证的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甘肃中药经济链中产业强有力的拉动力量[14]。
通过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进一步保护和拓展中草药市场,以特色求发展,不断地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1.5 研究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市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据专家分析,国内外医药市场的竞争力将越来越激烈,这对中草药主产区的甘肃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必须尽快提高中草药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国内国际主流市场对产品的信赖,从而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中药材的上档升级。目前,甘肃省已将中草药纳入全省22个重点支柱产业序列,已开展和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中草药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逐步增强,中草药将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草药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2 现阶段制约甘肃中草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沿用传统粗放的栽培方式
在栽培方式上仍沿用传统落后的垦荒育苗技术,即将种子撒在新开垦的荒地上,每茬收获后撂荒,再重新开垦荒地,这种栽培方式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单产低,品质差,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山区大量的坡耕地经受不住雨水的冲刷,正在加剧着植被的减少和水土的流失,垦荒面积逐年增大,使现有耕地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对自然植被和生态平衡带来潜移默化的破坏。
2.2 品种资源家底不清,掠夺式的采挖
近年来,甘肃省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中草药资源普查,难以为中草药的科研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依据。由于盲目采挖,导致野生资源日益减少,一些常用野生中草药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种类增多。无数未曾成熟、药效物质还没有长成的中草药被硬性采摘;大量未经充分利用、还含有不少药用成分的中草药被丢弃。人类开发森林资源的同时,使中草药的生存、生长、繁殖受到限制,从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2.3 病虫害严重
主要中草药品种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大黄根病发病率高达10%~30%,主要害虫地老虎、拟地甲、蛴螬、金针虫危害严重。红芪存在着商品枝条纤细、分枝多。大黄由于全省栽培面积不断地扩大,移栽后第二年抽苔率增多,高达30%~40%。当归麻口病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
2.4 二次加工污染严重
采挖过早,品种混杂,品质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品种选育工作滞后。污染问题突出,使用洗衣粉清洗,烟熏[15]、硫磺液浸泡、硫磺粉熏制加工的违规现象日趋严重。烘干等中草药的加工工艺,仍采用陈旧简陋的工艺,沿用民间传统的技术,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化生产,初加工二次其产品难以实现量化,污染严重超标,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偏高,从而制约着成品质量的提高。
2.5 掺假销售,冲击市场
由于当归的价格是“独活”(欧当归,西北种植户作独活种植)的4~6倍,所以一些不法商家将欧当归、防风等掺入当归原条或当归片中销售,致使当归市场假货横行,严重冲击了当归市场[16]。
2.6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中草药还停留在原材料产出阶段,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等产业升级工作缓慢,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17],缺乏种植上龙头企业带动,地产道地药材开发利用不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较差,医药工业总量低[18]。
3 现阶段甘肃中草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保存是中草药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是遗传育种提供基因的资源库。因此,组织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行政人员参与进行广泛的资源调查、收集、整理,摸清栽培品种和品系,野生种、原产地的气候、地理分布,植被分布和群落特点。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对资源作出生育期、病虫害、抗逆性鉴定。对蕴藏量、需求量进行分析评价。做出相应的自然区划、合理开发。对珍稀涉濒的中草药物种资源收集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同时还可以编写出《甘肃省中草药资源植物志》,因为植物志是记载甘肃省全部药材种类、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的大型文献资料,达到资源共享,长期合理利用。
3.2 建立规范化栽培体系,总结具有地方特色的栽培要点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高寒阴湿地区和陇南山区喜湿喜凉高原药材;河西风沙和盐碱地的耐盐抗碱、耐寒抗旱植物药材;中部半干旱地区的抗旱喜旱药材。
建立规范化栽培体系,系统研究总结传统性具有特色的栽培要点,在此基础上,对栽培措施的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和改造,总结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规范化的一套栽培技术规程,以点带面,全面进行推广。彻底改变目前原始的栽培方法,以良好的栽培技术来稳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质量。
3.3 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对甘肃省中草药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评价。要强调原产地最佳环境生产,依法实行标志管理和使用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因为中草药长期生长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各自的独特性和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尽快建立原产地标识的质量认证标准,加大省内相关地区政府与部门的协调,选择最佳的保护模式,来加强中草药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工作。
3.4 研究制定各类质量管理标准
研究制订出符合国际、国内中草药材的质量标准;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的农药残留允许标准[19];控制大气、农田灌溉、水质、土壤、化肥环境因子的标准;中草药加工和贮藏包装规格标准。明确规定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和规范化检测方法。
制定以上标准,都应该紧紧围绕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内在因素和环境生产技术的外在因素来制定,以标准来管理中草药各个环节,是保证质量、促进甘肃省中草药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及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3.5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是药材产业化生产的保证
借助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市场和得天独厚的仓储优势,甘肃省中药材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储备的关键就是信息。根据《农民日报》报道,惠森药业目前正在开发名为“药财盈”的软件,在开发了中药材信息专业网站后,引进中药材期货交易概念,期望成为中药材期货市场的风向标。
加强计划信息指导,搞好产销信息平台,加速信息收集反馈,建立药材经济管理体系,地、县、乡各级政府在药材管理机构建立信息咨询机构,每个乡设有药材信息收集专职人员,引导药材种植、加工、贮存、技术服务等市行情的指导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报道当地药材生产发展状况,组建龙头企业来保证药材质量,塑造品牌,吸引外商和外企来投资生产加工药材,促进精深加工、加强科技创新。
4 结语
从技术方面来看,甘肃省药用植物栽培育种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还很大。今后可参照粮食作物、园艺作物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经验,充分挖掘药用植物栽培和育种技术的巨大潜力,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发展的八字方针“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把药材产业推向新阶段[20]。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使甘肃中草药产业成为以高技术密集型向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必将成为甘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0年,甘肃省将重点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16.7万hm2,提高当归、党参、红芪等地道药材示范基地水平,扶持获得GMP认证和GSP认证的加工贮运企业,加快区域中心市场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物流中心[21]。中药材产业要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推行GAP种植、促进精深加工、加强科技创新和强化现代营销,建设以陇西中药材商贸、物流、加工、研发为核心的省级中医药产业园。经过5年努力,GAP种植率达到80%以上,饮片加工能力达到100万t,中药提取物生产线发展到20条,保健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00户,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60万t,最终将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全国重要的中药格饮片加工、大型制药企业前处理和“健”字号产品基地,全国中药材现代物流中心及期货市场[22]。
1 陈锐.甘肃特产风味指南.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48~149
2 吴晓燕、李夏.农民日报:甘肃发展中药材产业纪实.2010-10-09
3 刘晓芳.甘肃:拥有药材资源“富矿”.兰州晚报,2008-08-10
4 中药材GAP要闻.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喀尔钦乡大族村建立gap柴胡基地 [EB/OL].[2008-1-5]http://www.pharmgarden.com
5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0
6 芳兰.我省中药材开发贸易协会成立.兰州晚报,2008-9-7
7 卢吉平,刘婉琼.今年我省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甘肃日报,2010-3-25
8 周者军.文县纹党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兰州日报,2008-7-16(1)
9 甘肃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甘肃陇南地区暨天水市特产资源资料汇编.甘肃:甘肃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出版,1987:265~273
10 王雨,牛彦君.第二届中国当归节闭幕.甘肃日报,2008-8-29
11 李俊君.规范药材种植打造“岷归”品牌.西部商报,2008-8-28
12 王雨.中国·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开幕.甘肃日报,2008-7-28
13 甘肃省商务厅.甘肃中药材在中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居全国第二位 [EB/OL].[2008-07-12]http://www.gansu.mofcom.gov.cn
14 刘晓芳.甘肃:拥有药材资源“富矿”.兰州晚报,2008-8-10
15 陶培芳,张富胜.纹党的生产现状及丰产栽培技术.甘肃农业科技,1997(8):9~11
16 王永捷.岷县当归价格涨跌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44
17 刘晓芳.甘肃中医药产业亟待全面升级.兰州晚报,2008-7-10(1)
18 王衡.甘肃中藏药产业蓄势待发[EB/OL].[2008-07-12]http://www.gansu.mofcom.gov.cn
19 吕洪飞.绿色中药材的栽培及其环境质量评价.中国中药杂志,1999,24(8)
20 马小军,邹健强,肖小河,等.我国药材基地建设的运营机制及关键技术.中国中药杂志,2000,(11)
21 韩成斌.甘肃今年重点建设农牧业六大基地.兰州日报,2010-1-18,(4)
22 杨子兴.认真贯彻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党的建设,201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