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2011-02-19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英模井冈山城乡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井冈山“洗党”与毛泽东“思想建党”原则的建构

余 伯 流

1 9 2 8年9月,针对井冈山党组织 “大发展”带来的党组织严重不纯、红4军 “八月失败”带来的严峻考验等问题,毛泽东与边界特委领导开展了一场 “洗党”运动。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整党运动,以地处井冈山根据地腹心的宁冈、永新两县为重点,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主要以投敌叛变或被俘、不起党员作用、革命不积极的人员为 “洗党”对象。当时整个边界共有党员1万余人,“洗党”清除了4 0 0 0人左右,保留了5 0 0 0余人,成绩显著,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当然,其中也存在工作方式简单、清洗过严、排斥知识分子等现象。总的看来,井冈山9月 “洗党”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整党运动,为我党以后的整党运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尤为可贵的是,毛泽东一直被井冈山边界地区党组织存在家族观念、地方主义、土客籍矛盾等许多农民 “落后性”困扰,在井冈山9月 “洗党”的实践中,萌发和提出了 “思想建党”的重要思想主张,探索在 “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中坚持 “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思想建党”的原则,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毛泽东 “思想建党”的原则,发源于井冈山,形成于中央苏区,成熟于延安时期。(占善钦摘自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 0 1 1年第1期,全文约1 1 0 0 0字)

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

岳谦厚 刘 威

典型人物英雄化或先进化,是中共的一项重要政治性群众动员工作。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英模运动,创造和发现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英模群体。“劳动英模”即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的简称,劳动英雄主要指生产好并以其生产影响和推动别人生产者,模范工作者主要指工作好且以其优良革命品质、正确思想作风真正为群众服务者。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在性质上有所差异,前者主要是生产运动的产物,后者主要是整风运动的产物。该项活动既是中共在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基本内容,又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新型组织形式。两届边区劳动英模大会都取得了成功,劳动英模亦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问题还存在不足,劳动英模角色与定位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影响了此后该项工作的开展,有许多经验教训需认真总结。总体来看,边区劳动英模运动还是有声有色,劳动英模在各个生产领域起了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和培养干部作用,达到了以此组织群众性运动,促进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目标。(占善钦摘自 《安徽史学》2 0 1 1年第1期,全文约1 9 0 0 0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战争威胁的判断

曹 煜 阳

自新中国成立至2 0世纪7 0年代,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国家安全长期面临严重威胁。毛泽东对战争威胁的判断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对战争威胁主体的判断。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即使是6 0年代初印度在西南边境的挑衅和苏联在西北边境制造紧张,毛泽东关注的重点仍是美国。6 0年代末期,面对中苏边境冲突和苏联的战争威胁,毛泽东开始强调要应对美苏两国的共同威胁。进入7 0年代,苏联大力构建反对中国的包围圈,并在越南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毛泽东决定联美抗苏,开启了中、美、苏关系的新格局。第二,对战争规模的判断。从5 0年代到6 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世界大战可以努力避免,针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是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仍判断:美国企图在朝鲜打开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但并不是说美国已准备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还有很多困难。而6 0年代后期至7 0年代,面对美苏激烈的争霸格局和美苏发动的战争威胁,尤其是苏联不断地在边境挑衅,让毛泽东的判断发生变化,认为中国必须做好准备,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并应对由此可能导致的世界性战争。第三,对战争类型的判断。从5 0年代到6 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有发动核战争的准备,但不敢打核战争,其方针是打常规战争。到了6 0年代中后期,面对美苏不断发出针对中国的严重核威胁,毛泽东改变判断,1 9 6 9年中共九大正式确立 “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方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互相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应该看到,毛泽东对战争威胁的判断为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占善钦摘自《军事历史》2 0 1 1年第1期,全文约5 9 0 0字)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演进、问题与对策

刘 金 峰

2 0 0 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历史上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就有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如在重庆担任周恩来秘书和英语翻译的新华社记者龚澍,承担我们党的对外新闻发布工作,可视为我党历史上首位新闻发言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梅园新村设立了新闻发言人,范长江、陈家康、梅益等一批新闻发言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龚澍长期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对新中国的新闻发布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改革开放后,真正意义上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学习借鉴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按1 9 8 3年 《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外交部成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最早的国家部委。进入2 1世纪后,“非典”疫情事件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的发布生效,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策法律基础。2 0 0 3年,中联部设立新闻发言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系统建立,并呈现由中央向省、市、县延伸拓展的趋向。各地新闻发布工作实践表明,许多情况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度。为此,针对目前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加强领导、掌握理论、加强选育、明确定位、完善制度,全面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占善钦摘自《上海党史与党建》2 0 1 1年第3期,全文约5 9 0 0字)

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2001—2010年的中国农业政策

孔祥智 何安华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并长期实行的工业和城市偏向型发展战略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在城乡的不均等,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恶化了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国家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随着党中央2 0 0 2年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以及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并渐次深化。一是统筹的深度在加深,主要是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增强,具体表现为生产补贴、税费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在总量上逐年增加,在比例上有所提高。二是统筹的广度在延伸,覆盖范围从城乡经济扩展到城乡文化、城乡政治和城乡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从生产领域延伸到生活领域,从人居环境建设扩大到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性和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广大农民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目前,中国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群体依然弱势,城乡关系不协调的因素依然存在。近中期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走向是:继续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占善钦摘自《教学与研究》2 0 1 1年第2期,全文约1 5 0 0 0字)

猜你喜欢

英模井冈山城乡
英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井冈山抒怀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
用英雄精神支撑民族的崛起——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