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增长,企业为先
2011-02-19郭斯兰
金融危机爆发三年后的今天,危机的阴霾似乎并未散去。全球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实体经济也因此受到波及,世界各国都在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而担忧。担忧之余,却让人们认清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今后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如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质量的增长,已经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题。
近日召开的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成为焦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应该只注重数量,而更应该注重质量。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之一,在高质量增长的转型道路上作用自然不可小视。
走“高质量增长”之路,核心在于政府政策激励,还是企业家的创新尝试?答案恐怕是后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在了“铁公机”项目上,试图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三年过去,结果显而易见,经济增长速度是保持住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因此获得显著提高。而在大洋彼岸,尽管美国政府将财政大量投入于传统产业,以扶持其经济尽快走出危机,却同样事与愿违。相反,在既没有政策支持、又没有财政补贴的前提下,苹果公司却凭借其高质量的创新成就了金融危机后的一大商业奇迹。显然,高质量经济增长的主体,应当是千千万万的企业。
当然,依靠企业主体,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仍需政府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首先,要充分调动企业家精神。与政府官员相比,企业家终日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具有更强的市场洞察力和更独特的创新视角,他们的思想,代表了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代表了高质量增长的方向。依靠企业家精神,实现经济模式的创新,才是下一阶段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突破口。
第二,要改变GDP为先的思路。金融危机后的三年内,世界各国都以保持经济高增长为目标,然而,不得不承认,依靠外延式的投资扩张,虽然可以呈现出整齐向上的GDP曲线,却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已将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摆在了首位,对GDP的强调程度也有所减弱。未来,不能再让不良金融来创造GDP了,而要调整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让经济以个人和企业的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为基础。
第三,要依靠内生动力,不能滥用货币。政府干预主要在于弥补市场失灵,把凯恩斯主义的短期需求管理演变为长期的政府干预有违这一理论的初衷,而过度的干预比政府失灵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在今后的调控中,应更注重企业市场应对能力的提升,通过企业自身的创新和改革来完善市场机制,以市场之内生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最后,要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的推力,除了资本和技术,另一大要素就是人力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投入的效率,而人力无疑是这当中最关键的因素。在技术研发和资本投入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已占据一定国际优势,而在人力资源培育与开发方面仍是软肋。未来的投资,应由物质的投资,转向人力资本的投资,方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增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