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决议》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2011-02-19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渐进式决议历史

郑 谦

一、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对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选择

在谈及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时,人们往往罗列出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再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先局部后整体等基本特征。实际上,我们更应看到,这一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只有在原有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局面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才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才能实施渐进的改革。正如俄罗斯的激进改革、休克疗法等是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为基础和前提一样。30多年前,在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并准备启动改革时,渐进式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就是邓小平当时指出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84页。

《历史决议》既是渐进式改革的产物,也是它的基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外思想比较混乱。当时有人就对能否搞好这样一个决议、统一全党思想缺乏信心,也有人提议决议还是放一放再写。但正如邓小平所说:“不行,都在等。从国内来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国际上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也包括这个文件拿得出来拿不出来,早拿出来晚拿出来。”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91页。改革起步时的形势,一是迫切要求全党全国思想的统一,二是要统一到正确立场上。邓小平在起草《历史决议》之初,就鲜明地提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73页。他又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82、85页。邓小平这里赋予《历史决议》的中心任务,实际上就是奠定了渐进式改革的基石,指出了渐进式改革的根本方向。《历史决议》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统一了全党思想,为渐进式改革准备了前提和基础。一个思想解放、认识统一、有崇高威信的党,一个有权威的政府,一个既有连续性又不断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体系,为政府主导、由上而下、循序渐进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大减少了改革的阻力,降低了改革的成本。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为适应不同的政治需要,为激进改革扫清障碍,俄罗斯等国在历史问题的认识、评价上几经反复,不断“重评”,不但造成政治上的混乱,也干扰了经济转型。中国30多年转型、发展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对《历史决议》历史意义的证明。

二、现在讨论《历史决议》的意义,一定要明确它的历史定位和政治定位

《历史决议》是党的一个政治决议,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不是一个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一些鲜明的特点。例如:在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上,政治上的标准和要求是第一位的,所以要“宜粗不宜细”和取“最大公约数”等等。显然,“宜粗不宜细”等都不是学术上、学理上的要求,而是政治上的要求。由于时间间隔太近,当时对一些历史问题的争议是很大的。除了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外,还有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的评价。《历史决议》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既以基本历史事实为依据,又有政治上、战略上的考虑,表现出一种历史智慧、政治智慧。对党在前29年所犯的一些错误,并不展开细节,而是从性质上作了准确、凝重、深刻的评价,用语是很严厉、很重的。其中许多重要的论断是很经典的,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

《历史决议》对历史问题高度概括的叙述和判断,也给历史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发挥的空间。如《历史决议》在论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时,就分了第(10)和第(11)两个小节,区分了“建国后的头三年”和1952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第(25)节中既指出1976年粉碎“四人帮”“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又在(26)节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些重要论断在此后的研究中不断被拓展、发挥,推动着学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三、制定《历史决议》本身是一个解放思想、发扬民主的过程

1980年10月中旬开始讨论,到11月下旬,历时一个多月,党内4000多位高级干部参加讨论,各种意见都有,有的还很尖锐,一些老同志的话说得很激烈,一些分歧不是在短时间内能统一的。当时在邓小平的指导下,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取“最大公约数”,顺利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可以说是一次党内民主的盛会和生动实践。尽管这种民主还未达到制度化的高度,但这种党内民主的风气也是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渐进式改革初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历史决议》通过至今30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限制,因为它本身也是历史的,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它

对这些时代的限制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其中,有的是从当时政治大局出发不宜过细、过多地叙述和评价,当时只能说到那个程度,进一步的评论要留给后人;有的是限于当时对历史的认识水平,对历史事实掌握的程度;有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所提出的问题。

实际上,党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1981年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重要会议、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又不断有所发展。30年来,在国史、党史研究中,在《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发展。很突出的如1991年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201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等。此外,更有众多学者在各种著作中不断推进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如在《党史》二卷中,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建设的叙述,对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及历史意义,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叙述和评价,对反右派斗争的叙述和评价,对党中央“九个月纠‘左’”的叙述,对调整时期全党多方面的探索,对中苏论战的叙述和评价,对“四清”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里过火批判的叙述,对“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及严重后果的论述,对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抗争的叙述等等,都在《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和前进。《历史决议》的长远意义,不仅在于它当时所作出的一些重要判断、结论,还在于为此后各种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发展、充实的科学框架,开辟了道路,而不是唯我独尊地封闭了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不能简单地说《历史决议》没说这个或没说那个,没有面面俱到,而应看到,正是《历史决议》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政治智慧,以及它所开拓的政治局面,使后来能进一步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开辟新局面。

五、中国渐进式改革在经历了前期的大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由于其自身发展逻辑已进入攻坚阶段

这种先易后难、逐步过渡的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改革的阻力将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加。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分配不公,权力腐败、利益分化、改革共识减少、改革动力衰减等许多问题。其原因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正如《历史决议》和邓小平在指导起草《历史决议》时提出的一系列基本精神、思想方法为中国的渐进改革奠定基石一样,当前推进改革要进一步弘扬这种精神和方法。第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改革初期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时,因循“摸石头”的方法已经过时,理论创新的任务格外突出。在当前利益分化、共识减少的背景下,统一全党认识的难度比30年前更大。这就更要特别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并为解放思想拓展民主政治的空间。30年前发扬党内民主,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统一认识的精神应当发扬光大。当然,还要在制度化上更有所发展。第二,学习邓小平为尽早启动改革在复杂形势前的决断精神。当时,因为存在种种分歧,党内对是否起草《历史决议》或早点晚点起草是有分歧的。晚一点起草也不是没有道理,它起码可以使一些认识得到沉淀,减少一些情绪化的成份。但邓小平从改革大局出发,认为不能拖延,因为“现在要一心一意搞四化,团结一致向前看”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75页。。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能统一,全党全国的团结势必受影响,改革的阻力也会增大,这在当时也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这就需要拿出政治勇气和魄力,“硬着头皮顶住”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77页。一些不合适的议论,为“一心一意搞四化”创造条件。第三,发扬《历史决议》和起草《历史决议》时的政治智慧。当前的改革遇到一系列两难的问题,如效率与公平、计划与市场、政府主导与限制权力、一些领域里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与一些领域里过度商业化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平衡这些矛盾,准确有力地确定改革的突破口,需要一种大的政治智慧,这些也可以在《历史决议》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渐进式决议历史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基本收入的理论构想与渐进式实现路径
手外科新人职医师的专科渐进式导师制带教模式探讨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新历史
9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