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购物季
2011-02-19■张妮
■ 张 妮
今年的感恩节是在洛杉矶度过的,不可免俗地加入了“黑色星期五”(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五)的疯狂购物潮。夜里11点开车出门,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临近购物中心(Shopping Mal l)的高速出口甚至从一迈之外就开始塞车。
第二天,海外媒体纷纷用“销售强劲”来形容购物季首日的市场表现。据美国零售调查公司ShopperTrak统计,零售店和购物中心“黑色星期五”单日销售量达114亿美元,同比增长6.6%,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水平。而据另一调查公司ComScore统计,当日网上销售总量为8.16亿美元,同比增加26%。对比最近数周持续疲弱的就业市场,美国消费者在“黑色星期五”展现出的强大购买力的确令人吃惊。有分析者将此解读为“开门红”,认为购物季余下的时间将继续这样的良好势头,这表明“那些有工作的人已经愿意消费”。
事实上,美国全国零售联盟对本购物季的预测是销售额同比增长2.8%,增幅远低于去年的5.2%。而实际上,至少据我在“黑色星期五”凌晨的观察,“疯狂的购买行动”背后恰恰是消费者“理性的购物策略”,为的是趁打折时一次性大量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而非冲动地采购应季节日礼品。一家休闲服装店推出限时全场五折的活动,消费者早早就在门外排起长龙,要排一小时队才能进入店内选购衣服,之后还要再排一小时队才能结账离开。队伍中时不时看到有人抱着大捧的衣服,从短袖T恤到呢子大衣一应俱全,一副一年之内都不用再光顾的架势。这般看来,“黑色星期五”单日采买量的加大并非象征着一个兴旺的购物季,也并非预示着美国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增强;相反,昙花一现的结果类似于回光返照,这样的消费热情很难持续,甚至有转向更加低迷的危险。
症结点在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一直徘徊在9%-10%之间。没有储蓄观念的美国消费者一旦失去工作也就意味着失去购买能力。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美国失业率不到5%,其中仅有不足五分之一的失业人口属于长期失业,即失业时间超过六个月。之后,失业率一路攀升,2009年突破9%,长期失业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也都激增,约占总体失业人口的40%。
道恩(Dawn)是我在爱荷华州政府能源独立办公室(Iowa Of f ice of Energy Independence)实习时一个小组的同事,比我晚一天报到。虽然她年长几岁,但因为都是新闻学专业出身做过几年记者,很快我们就变成很好的朋友。聊天中得知截至2010年加入能源独立办公室时,她从《得梅因纪事报》(Des Moines Register)记者的职位失业已接近两年。
“长期失业并试着保持乐观”,这是她对自己两年失业生活状态的描述。即使有大把的时间却无法去夏威夷探望许久未见面的父母,只是因为负担不起旅途开销;留长发,必要时自己修剪;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大求职网站的电子邮件通告(Emai l Aler t),每个月平均投递50-100份简历,大约能收到1-2个面试邀请,但都是临时工作。然而,随着失业时间的延长,面试邀请也越来越少,找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加大。
“2008年末从《得梅因纪事报》被裁员的时候我一点也没有想到再找一份工作会这样困难,我有七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这之前从来没有在找工作的问题上遇到任何麻烦,两份工作之间会有个把月的空档期,但从未像那时一失业就是两年,”事后回想,道恩依旧无法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同样的,她也格外珍惜州政府的工作,“我就要生宝宝了,这边的保险比较好,也算是幸运。”
然而持续低迷的美国经济并没有格外眷顾这个对新工作充满感恩之心的新手妈妈。就在今年六月,州政府的财政预算缩减加上政治争斗,能源独立办公室被整体划归到经济发展部(Depar 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新部门并不需要两套传播团队。于是乎,仅仅返回职场十个月的道恩再一次失业了,又开始了每天一早查收求职网站电子邮件通告的生活。不同的是,这次又多了一个五个月大的宝宝,生活更加拮据了。
最近一次和道恩联系的时候,她语气沮丧地说这一次连临时工作的机会都很少了,每周给招临时工的雇主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工作机会,得到的总是同样的回答“没有,下周再打来问吧”。
我想,“黑色星期五”凌晨的抢购队伍中肯定不止一个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