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质监部门建立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2011-02-19黄文鹏
黄文鹏
质监部门承担着食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重要工作职责,安全责任重如泰山。探索建立监管工作风险预警的长效机制,对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有效消除食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等危害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风险预警,就是在分析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质量安全活动的发生进行必要的研判,提出控制其发展的对策,遏制热点、难点问题的发生。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就是对某批或某个特定时期的质量指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提出预见性的建议,对应对措施等进行必要的部署和落实,防止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乃至发展蔓延,控制质量安全事件的形成,从而确保生产质量的持续稳定。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建立风险评估,首先要从建设食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和12365四个安全专家队伍入手,坚持借力、借势、借脑的工作思路,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检验机构等社会力量,聘请行业专家壮大质监队伍,参与安全监管工作;其次就是建立预防和消除风险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全面提升质监工作的有效性。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充分发挥食品定检的作用,根据定检情况,按照当地食品生产分布状况,确定一批重点监控、监测的行业、区域和产品。邀请食品安全专家队伍,定期召开专家分析会,对重点监管行业及产品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按照评估报告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检验检测;对研究确定的重点监管产品,打破按常规检验的传统模式,除对标准规定的检验检测项目外,进一步转变检验角度,扩大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获取渠道。比如,在牛奶检测中,除按标准规定对项目进行检测外,还对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物质进行检测。及时公布产品抽检信息,发布消费警示,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根据当地工业状况,以及特种设备运行期限,确定特种设备重点监控行业和重点监控设备,通过建立和落实专家会议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完善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动态监测及预警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监管措施。具体包括三个主要程序:一是预警信息的提出。通过调研,多方组成的特种设备专家通过召开研讨会,确定可能出现隐患风险的特种设备,形成评估报告,并制定出处理措施。二是根据风险预警信息,到企业有针对性的检查隐患,对有可能存在风险的特种设备,进行监督检查或全面和重点检验,发现隐患和解决隐患。三是对信息收集或监测分析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编写成诸如《特种设备安全白皮书》等资料,向社会公开特种设备分布状况和安全信息,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产品质量风险预警。通过加强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工作,开展产品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及时发布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有效性。探索建立生产加工环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和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机制,及时研究分析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收集、汇总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分类,提出质量安全信息的处置草案和质量风险监控的建议。积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产品检验方法的研究,对风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组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和预警专家库,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12365风险预警。充分发挥《12365质监热线业务受理情况通报》的作用,通过对受理的举报投诉、咨询信息、打假工作动态和专项行动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为质量监督、安全监察、稽查执法以及部门打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推动监管工作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一是提供质量信息预警。对投诉与咨询热点进行分类、分区域统计分析,客观反映前一阶段消费投诉和咨询量大的产品与区域质量安全隐患和质量诉求。二是服务质量宏观管理。透过投诉问题表象剖析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研究确定宏观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启发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的思路和对策。指导和推动部门打假工作,提高宏观质量管理水平。三是引导质量安全导向。将典型质量安全事件和热点消费品安全常识结合起来解读,运用相关专家的权威观点,澄清消费误区,讲解质量和安全常识,倡导树立正确的质量消费观念。
风险预警防控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抓好质量工作的深入和创新。质量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关注和遏制“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同时,要充分理解其深刻内涵。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质监部门有必要主动防范,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到最低,这既是对工作的规范,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政府和社会对我们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