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固树立群众意识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

2011-02-19成都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四川成都610042

中国司法 2011年9期
关键词:特殊人群调解员法律援助

张 进(成都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四川成都 610042) ■文

牢固树立群众意识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Masses and Promoting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张 进(成都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四川成都 610042) ■文

全国政法系统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全面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广大政法干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丢失、为民执法的价值追求不改变。司法行政部门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意识,把服务群众作为最高的理想信念,把依靠群众作为最佳的工作方法,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组织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促进特殊人群顺利回归社会,切实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一、以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为要务,夯实社会管理的思想基础

随着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心态失衡成为社会管理的主要难题。如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民主法治观念和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夯实社会管理的思想基础,既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价值所在,也是司法行政部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

一是要围绕群众的关切开展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的一剂“良方”,也是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一道“灵药”。要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让公民准确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法治思想的侵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加强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以及信访、投诉、调解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要加强重要政策法规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宣传,提高政务信息和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度,消除群众对政策的疑虑和政府与社会的隔阂。

二是要围绕群众的喜好创作特色化的法治文化精品。只有吸引群众的“眼球”,抒发群众的“心语”,法治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坚持寓教于乐,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开展法制文艺巡回演出,使群众学有所乐、乐中有学。坚持贴近生活,开发一批贴近群众生活的公共法治文化产品,创作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的法治漫画、挂历、手提袋等法治文化生活用品,使法治文化浸润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坚持普治并举,选编一批经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深入开展“以案说法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在普法依法治理中传播法治文化。

三是要围绕群众的需求建设综合型的法制教育阵地。要着眼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法律需求,建立集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于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要依托各级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市民法制学校,定期开展法治讲堂和法律援助等主题活动,在法律服务中宣传政策法规。要深入推进法治文化进社区活动,在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区设立法律图书角,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家园。要大力推进法治教育网络教育,依托成都普法网,建立集在线咨询、视频传播、新法解读等于一体的网上法制学校,为城乡群众提供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服务。

二、以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重点,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社会关系

法律是规范社会关系的准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快推进,有限的法律服务资源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主要矛盾之一。要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壮大现代法律服务业,提高全社会法律服务水平,引导群众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一是要加强法律援助力度,满足困难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要把法律援助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从提高覆盖面、便捷性和针对性着手,使法律援助成为困难群众寻求法律保护的首要选择、维护合法权益的第一途径。要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法律援助受援标准,将当前易发生矛盾纠纷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实现应援尽援、应援必援。要加强法律援助平台建设,加强市、县法律援助大厅建设,在乡镇(街道)和产业园区、集中居住区设立援助网点,在公共场所建立法律援助宣传标识,遴选一批法律服务机构作为代受点,真正实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法律援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法律援助”。要创新法律援助工作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上法律援助大厅,开展在线咨询,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便捷性。

二是要健全城乡一体法律服务体系,满足城乡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拓展和提升成都市法律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向社会集成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的综合功能体,区 (市)县普遍建立标准化法律服务大厅,健全乡镇 (街道)司法所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村 (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室,探索建立面向城乡社区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开设“法律服务民生直通车”,使群众享受到及时便利、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力争到“十二五”末,逐步构建以市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区 (市)县法律服务大厅为主体,街道 (镇)乡和村 (社区)法律服务站点为触角、法律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纽带的城乡一体法律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群众共享均衡法律服务。

三是培育壮大现代法律服务业,满足全社会多层次法律服务需求。通过内育外引的方式,着力培育高端复合型法律服务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医疗、教育、海外并购重组、反倾销、反垄断、金融衍生品等领域的业务,推动成都法律服务业转型升级。要以法律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依托,加快建设在中西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法律服务市场,促进法律服务供需衔接。健全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评价和奖惩机制,制定法律服务机构综合等级评定办法,建立法律服务行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行法律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动态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质量。

三、以组织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为关键,促进社会矛盾柔性疏导

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中,人民调解具有植根群众、柔性疏导的独特作用,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金钥匙”。要把人民调解当做创新社会管理的先手、服务人民群众的抓手、实现科学发展的推手,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对矛盾纠纷治本性化解。

一是要构建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体系。要加强乡镇(街道)、村 (社区)、村 (居)民小组三级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向产业园区、居民小区、集中居住区、流动人口聚集区延伸,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和集中居住区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流动人民调解工作小分队。要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强化人民调解在物业管理、医疗健康、消费权益、交通安全、司法诉讼等领域的作用。要推进各级调解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示范引领的原则,打造一批人员素质全面、工作设施齐全的示范性调委会、调解室。探索跨区域调解组织建设,依托市、县两级人民调解指挥中心建立直属调委会,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是要建设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要将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作为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应对各类社会危机、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要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培训制度,引导人民调解员及时更新知识层次和内容,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要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要注重发挥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作用,不断充实调整人民调解专家库,吸纳各方面人才参与人民调解工作。要加强人民调解员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员选拔任用、奖惩激励和退出机制,形成人民调解员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要建立开放式的群众参与调解机制。人民调解工作要向群众“敞开大门”,吸纳群众广泛参与,构筑坚实的群众基础。要推进调解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对涉及集体收益分配、土地权属等公共利益和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要将调解过程和结果向群众公开,使调解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调解工作的公信度。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探索建立人民调解“陪审员”制度,吸纳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调解,充分发挥群众代表“第三方”的独特作用,构建多边调解工作模式。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群众评价体系,充分听取群众对人民调解整体工作和敏感案件调处的意见,让人民调解成为党委政府和群众沟通的连心桥。

四、以帮助特殊人群回归社会为突破,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是极其特殊的社会成员。帮助这一特殊人群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是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引导观念转变、帮助自立自强等途径,破解特殊人群管理服务这道“难题”,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一是加强教育改造,帮助特殊人群在思想上重获新生。正确的思想比丰厚的物资更有根本性。要加强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开展各种方式的思想教育。要大力加强对特殊人群中的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建立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特殊人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青少年特殊人群健康茁壮成长。要加强法制理念教育,开展特殊人群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帮助特殊人群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守法用法,减少违法犯罪。要帮助特殊人群建立健康正常的心理世界,建立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方式舒缓心理压力,解除思想包袱,帮助他们理性看待过去,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自立自信和自强观念,避免因认识误区而重新违法犯罪。

二是解决生活困难,帮助特殊人群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要主动关注、关心和关怀特殊人群,把解决特殊人群实际困难当作是增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大事来抓。要落实特殊人群的土地、房屋、集体收益等政策,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好特殊人群的低保、医疗、居住、子女就学等问题,解除特殊人群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降低特殊人群重新犯罪的发生率和可能性。

三是拓宽就业门路,帮助特殊人群在竞争中自立自强。就业是特殊人群回归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融入社会的有效方式。要为特殊人群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公平的就业机会。要加大对于特殊人群的就业培训力度,把特殊人群纳入免费技能培训范围,增强就业技能。要加强特殊人群的就业扶持,着力扩展安置帮教基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税收调节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吸纳特殊人群就业。要以创业型城市建设为契机,争取政策支持,帮助有条件的人员大胆创业。

(见习编辑 迟 洋)

猜你喜欢

特殊人群调解员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助力老年人维权
化身“人民调解员”的立法人
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及改革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坚守团场的老调解员——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孙光杰
老百姓的“帮大哥”——追记“人民满意调解员”高瑞奎
法律援助是农民工的刚需
成人高校开展特殊教育的可行性
我国10省特殊人群涉毒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设计多元化与通用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