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构筑 “横纵心防”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1-02-19洪泉阳福建省泉州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福建泉州362000
洪泉阳 (福建省泉州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 福建泉州 362000) ■文
监狱构筑 “横纵心防”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Building‘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in Prisons
洪泉阳 (福建省泉州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 福建泉州 362000) ■文
监管安全重于泰山,监管安全是监狱的第一责任,全力维护监管安全是全体监狱民警必须树立的首位意识。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推进落实,党、国家和全社会对监狱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监管安全的标准越来越严,特别是在全面贯彻“首要标准”、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8511”制的形势下,监管安全作为开展监狱工作和教育改造的前提和基础,更容不得有任何闪失,几乎可以说上级领导和全社会群众对监管安全重大事故是抱着“零容忍”态度。同时,押犯形势的复杂多变,给监管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如何逐步探索出更加科学的、符合监狱监管安全实际的长效机制,是摆在每一位监狱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司法部于2011年在全国监狱系统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其目的之一也正是为了探索、建立起一套监管安全规范化、长效化机制。
结合多年从事监狱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和思考,笔者认为监狱安全是可控的,“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的四防体系核心在于人防,人防核心在于心防。只有建立起以心防为核心的人防系统,展开“横向到边 (罪犯),纵向到底(民警)”的横纵心防工程,才能真正实现监管安全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构筑起确保监狱长治久安的钢铁长城。现拟提出一些所思所想,以其抛砖引玉。
一、对当前形势下监狱安全“人防”的理性分析
随着监狱系统四防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前主要发生的因为硬件设施不完善 (围墙低矮、没有周界监控、没有武警警戒)、警力过分缺少 (1、2百名罪犯仅有2、3名民警)、劳动现场不集中 (在田地、山林里从事农业生产)而导致的罪犯脱逃等重大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已经极低,据统计,从当前看,绝大多数驾驭经过布局调整和投资建设,监管设施日臻完善,但在逐步成熟的技防、物防背后,在监管硬件完善、警力大幅增加、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以“居安思危”的态度去认识监狱安防工作中“人防”这一最能动的因素。结合当前监狱安防工作的实际看,人防体系相比以往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弱化,仍然存在不少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再好的技术防范也难免有盲区、盲点、盲段。近年来,监狱系统着力推进“数字安防”建设,物防、技防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化的引入,为安全工作增加了一道稳固的屏障,如笔者所在的泉州监狱,通过近5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监控指挥系统,仅监内监控视频摄像头就达1403个,通过覆盖全监的监控网络,极大缓解了民警“人盯人”人海战术的工作量,也给罪犯施加了“时刻被监控,行为要谨慎”的无形震慑和压力,增强了罪犯遵规守纪的自律意识。可以说,物防、技防的广泛运用是监狱管理走向规范、精细、科学的必有之路。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物防、技防也有“硬伤”:一方面,作为人防的辅助手段,它的操作特点导致其不可避免有滞后性、被动性和机械性,无法全部代替人防措施,只能提高人防的效率或者用于事后取证、分析。如以泉州监狱为例,目前监狱的监控系统在全国已经属于一流水平,在监控中心,一次性可以显示32帧监控画面,监控范围几乎涵盖了罪犯活动各个现场。但是由于需要轮切,每个监控画面停留约15秒,所有监控画面在监控民警面前轮转一次需要6-7分钟,在这几分钟内,就形成了盲点、盲区、盲段,罪犯已经足够可以发生违规违纪或自伤、自残行为,监控就算记录下来,也只能当成“电影录像”,用于事后回放。另一方面,只要是科技、机械的东西就有规律可循,就可能被罪犯所利用。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一项机制长期在人身上发生后,就可能产生无视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么一种现象,罪犯都知道监控探头在24小时监控,在监控推行初期也都很害怕,有一种无形的恐惧,能主动约束自身行为,但一段长时间后,一部分罪犯就形成了麻痹和侥幸心理,特别是一些小违规并没有被及时发现后,监控的威慑力就可能下降。在对部分罪犯违规行为询问提审的过程中,民警问其为何不怕监控?都回答说:“以为不一定会发现”。
(二)完善的物防、技防让部分民警有麻痹和依赖心理。监狱在发展初期,由于设施条件简陋,物防、技防条件乏善可陈,面对罪犯的监管风险,那时候的监狱民警每天都“提心吊胆”,主动性和警觉性都比较高,人防也主动靠前。随着监狱硬件设施的完善,特别是科技手段的运用,有相当一部分民警对安全开始掉以轻心,以为“外有高墙、电网、武警,内有门禁看守”,固若金汤,现在的罪犯哪里能跑得了?违规违纪有监控盯着,谁还敢乱来?新科技、新装备越来越多,谁会去做袭警的傻事?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民警对信息化科技的物防、技防手段产生了“迷信”和依赖,而且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心理有蔓延之势。此外,各监狱普遍成立狱内110处理突发情况队伍后,110民警对罪犯重大违规处理的直接介入,虽极大加快了应急处置,但不少大、中队的基层民警就此产生了依赖性,认为罪犯违规打110处理就“万事大吉”,简单将事情和矛盾转交他方,也会因此埋下监管安全隐患。
(三)“硬着陆”方式导致新民警管理业务技能明显薄弱。为缓解警力不足的困难,监狱系统近年来大量招录新公务员,每年几乎是以5%-10%的比例逐年增加,由于监狱工作的特殊性和警力缺乏,几乎是每一名新民警从上班第一天起,就要到一线面对罪犯,通过“实战”与安全、教育打交道。这种“硬着陆”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一是新民警缺乏足够锻炼,特别是从大专院校招录的新公务员和军队转业干部,此前对监狱工作以前是完全陌生的,仅靠省局、监狱组织的2、3个月的岗前培训,就进入监狱一线带班,对监管安全工作没有足够经验和心理准备。二是由于新民警业务技能薄弱,可能导致现场掌控和管理不到位,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罪犯实施违规甚至犯罪行为的突破口,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四)部分民警工作热情缺失也是安全工作中的一大隐患。永葆激情,是干好事业的关键。监管安全责任重大,却又体现在日复一日、一点一滴的细节中,更需要民警有恒久的耐心和细心。但是我们也发现,在队伍中有些民警自认为捧了个“铁饭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些民警觉得“脚踏实地实干不如巴结领导巧干”,对工作失去乐趣;有些民警工作粗枝大叶,遇到问题能推就推;甚至还有一少部分民警认为“监狱安全是不可控,数千名罪犯窝在监狱不可能不发生问题,安全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侥幸”。这些民警对一些安全隐患和苗头采取“只求过得去,哄骗了事”的和稀泥态度,只求表面太平,不管暗涛汹涌,问题不管,犯情不明,从而对监管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导致了该上报的问题没上报,该解决的矛盾没解决,该做好的工作没做好,成为监管安全管理的潜在人为安全隐患。
二、监狱构筑“横纵心防”工程的设想与实践
安全防范工程的主题实施者是“人”这一基本要素。在心防上我们稍有疏忽,就很可能使苦心经营的监管安全“千里之堤”毁于一旦。监狱安全工作的实施主体只有民警和罪犯,因此抓人防、心防就是抓着这两类人群构筑“横纵心防”工程,即将这两类人群纳入到监管安全防范中,建立立体化的安全坐标,横向到边 (涵盖监狱所有罪犯);纵向到底 (监狱各级领导和民警)。只要横、纵向都到位了,就有可能将发生监管安全事故的空间压缩到最小范围,监管安全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构筑“横纵心防”工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要进一步营造监管安全人人有责的全员氛围。一是要教育引导民警树立安全“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责任心。在各种场合反复抓好民警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要严肃纪律,对在安全上疏忽大意的单位和民警要一票否决,设置高压线,通过纪律处分、安全考核、离岗培训 (对问题多、情况较严重的民警实行离岗专门培训),让民警知道维护安全的重要性,充分领会监狱安全工作“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深刻警示内涵,。为了让民警更直观地掌握自身职责,笔者所在的泉州监狱还有针对性地对全体民警提出了“六个不让”,即:不让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违法违纪在我身上发生,不让领导为我的岗位担心,不让群众对我的表现不满,不让同事因我连累,不让单位形象因我受到影响。从这些浅显易懂的要求中,希望民警从自身发展、集体利益、监狱形象出发,建立起人人为安全、人人思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二要重视调动罪犯参与维护安全的积极性。监狱的安全心防体系建设,也离不开服刑罪犯的参与,要通过一系列引导措施使罪犯为我所用,为监管安全做贡献。要在罪犯中开展广泛深入的安全教育,让服刑罪犯明白安全事关服刑是否顺利,监狱得不到安全,任何一个服刑罪犯都会受到影响。要继续维护好罪犯的合法权益,如通过监狱长、纪检双接待日、警囚沟通平台、罪犯预约警官制度等,让罪犯有处可诉,有话可讲,增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保障生活卫生条件等,让罪犯享受到安全带来的好处和利益,觉得安全与我有关,对我有利。
(二)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做好精细化管理之路。今年以来,司法部提出了“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目的是通过规范监狱工作而使得监狱各方面工作“可控”化,提出“规范化”可谓正当其时。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从原有粗放式管理到规范化管理,再上升到精细化管理的深度管理,是监狱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和效益工作的必然趋势。但是全国各地监狱在建设阶段、发展情况等客观上有所不同,规范化管理程度也应有所区别和侧重,一部分监狱可能连硬件设施都尚未齐全,一部分监狱可能规范化起步较早,各项软、硬件比较完善。因此,在规范化管理上采取的阶段和途径也应有所区分。可以说,监狱工作越规范、越往深入发展,精细化的要求就越强烈。司法部吴爱英部长多次提出“精细化”的要求。具体而言,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七重”(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佳,逐步建立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化的事情——信息化”的管理架构,努力做到零失误、零差错、零缺陷,切实将监狱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笔者认为规范化起步较早、各项硬件比较完善的监狱,特别是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不能仅仅停留于“规范”,而要将管理提升为“精细化”管理,尤其是监管安全上。且就监管安全精细化管理而言,其核心就在于建立“细节决定成败”的全员心防系统。笔者先后在漳州监狱、泉州监狱 (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2009年初,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监管安全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和框架是:一是着眼于形成安全共识。《指导意见》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监管安全基础建立在“高压、治标、应急、侥幸”的不正常状态和表现,要求民警注重强化“心防”,牢固树立和达成“细节决定安全”、“监管安全是可控的”的管理理念和共识。二是管理内容凸显细化标准化。《指导意见》把监狱监管安全工作的全范围、全过程进行条分缕析,分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防范3个部分,包括民警安全教育、罪犯安全教育、罪犯现场管理、“两外”管理 (包括门禁管理)、重点罪犯管理、劳动工具管理、会见通讯管理、文化课购物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狱情信息、夜间防控、清监排查、卫生防疫、应急处置 (包括狱内110)等14个项目177条具体规定,基本做到每个岗位、每个民警、每个时段、每个环节都有准确、清晰的职责要求。三是明确了工作要求。将《指导意见》作为民警执法、教育的准则和指南,将精细化管理落实作为教育改造基础工作检查和日常警务督察的核心内容之一。检查考核结果与民警个人考核、评先选优以及所在中队、大队创先争优挂钩,促进民警更加注重提升管理罪犯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有针对性地完善和创新监狱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前文提到,监狱安全管理的主体是“人”这一因素,决定了这种安全管理是动态的、流动的,因此,必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健全,为监狱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笔者几年来也做了一些探索。一是逐步消除生产考核“产值论英雄”的倾向。监狱安全是监狱工作的首位职责,但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监狱、大、中队为了能快速、直观体现自己的业绩,片面追求劳动数量产值,而忽略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这种可能给监管安全带来威胁的“产值论英雄”倾向一定要逐步消除。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在生产改造先进中队的评选中,就改变以前产值排名评选“优秀劳动改造中队”的做法,规定产值只占考核的70%,对产值考核实行基数保底,奖励封顶做法,中队月产值1500元为达标,产值1900元即加分封顶 (将产值更多地体现在奖励活动经费上,而不是考核评比上),其余30%考核分数采取现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考核上。二是着力强化罪犯劳动现场管理。锋利的劳动工具、人员的流动,是劳动现场导致监管事故的最危险的两个因素。针对这两个隐患,笔者在泉州监狱采取了“压缩”、“固定”、“改进”的方法,一方面,大举压缩劳动工具。要求各劳动车间对所有劳动工具进行清查,尽可能精简压缩不必要的劳动工具;另一方面,采取劳动工具定点、定人使用,将劳动工具用链条固定,避免工具的丢失和随意流动;同时改进劳动工艺,引进先进机器,减少用剪刀等工具的环节,达到压缩劳动工具的目的。目前全监劳动工具数量2958件,较去年同期的5059件,同比较少40%;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推行了中队车间每日劳动工具盘点报告制度,随时掌握劳动工具的管理情况,此举大大压缩了出现罪犯利用劳动工具行凶等监管风险的空间。三是进一步完善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民警的工作责任心的保持,抓安全工作作风是否深入,一方面要靠自觉,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经常的检查督促管理。监狱要开展多层次的安全督察,及时发现监狱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以泉州监狱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监狱领导24小时值班督察、专职督察队、机关巡查组、职能科室科长督察、大队领导督查等每日多重督察模式,并规定机关巡查组每天必须发现2条以上涉及监管安全管理的问题。此外,监狱还推行安全责任倒查和执法检查跟踪督促整改制度,敦促全体民警发自内心重视安全工作,树立“如履薄冰”的安全责任意识,从而建立全员保安全的心防体系。
(四)要进一步用活用好“科技+人防”的安全管理模式。物防、技防建设和人防建设相得益彰、灵活结合,将使监狱管理水平上更高水平。如何找准结合点,互为补充,是监狱安全管理的学问。笔者所在的泉州监狱,近年来瞄准以下几个方面,力争更好地提升监狱安全系数。一是建立“狱内110”应急处突队伍。监狱在监控指挥中心建成后,率先在全国组建了“狱内110”队伍,将覆盖全监的监控系统与110的应急处置相结合,建立起了一支强化处突、反应迅速的狱内人防骨干力量。“狱内110”以新民警为主要构成,经常组织特勤训练,开展处突、提审等业务培训,同时也成为了新民警转变角色、培养胆量、掌握技能,尽快使用基层工作的良好平台。二是创新建立了应急处突备勤制度。监狱安全形势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有一整套应急处突预案和一支应急备勤队伍,并经常进行演练。笔者所在的泉州监狱,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民警每日备勤制度,即每天有一半的民警处于备勤状态,不得出泉州市区,在监狱出现重大情况时,用短信群发器通知所有备勤民警,相关民警接到通知必须30分钟内赶到监狱。同时,监狱将40名居住在备勤楼的单身民警作为机动应急力量,狱内110保持10左右民警,加上武警驻监区大门的应急小分队,这就确保了在3分钟之内有15名以上的民警能赶到事故现场,10分钟内有40名民警可以赶到现场增援,30分钟之内有近200名民警能集合。从今年监狱组织的3次实战演练看,通过这种备勤制度,每次均能保证95%以上的备勤民警准时到现场备战。三是用好向民警靠拢的罪犯和犯群组织。虽然罪犯不可全信,但却可以使用。要充分利用好三互小组、狱内耳目、犯群组织在监管安全中的作用,做好明盯暗防。监狱在此就做了一些探索,针对夜间警力偏少、民警注意力可能下降的情况,在民警全面监控的基础上,实行了视频包夹 (从拟报减刑的罪犯中择优选取,值看夜间楼层各监舍视频画面)、坐班互监 (号房内罪犯轮流坐班)的做法,从而形成了民警监控中心一级监控、包夹罪犯楼层视频帮控、罪犯号房轮流坐班互监的“三重”覆盖,这种科技和人防的有效结合,做到了视线上不留死角,时间上不留间隙,管理上不留盲区,将罪犯夜间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程度。
(见习编辑 迟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