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

2011-02-19胡长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驱动战略

□胡长生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

□胡长生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创新标志着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品质和优势特征。党中央在对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中,彰显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创新驱动型取代资源依赖型和技术依存型的路径选择,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基础。

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战略意义;战略目的;战略举措;核心竞争力

从马克思“科学是直接的生产力”命题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从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确立,再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表明我们党对于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党在对以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中,不断彰显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一、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的发展路径选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顺应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博弈和较量中,我国能够进一步提高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首先,适应世界以创新驱动型取代资源依赖型和技术依存型的历史潮流,赢得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国际话语权。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科技创新已经也必将进一步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近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实践充分证明,谁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的战略地位并拥有国际话语权。世界经济政治强国与创新型国家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许多创新型国家并不具备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乃至遭遇所谓的“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或是深受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危害。于是,它们不断聚集和盘活创新资源,调整和完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之路,已经迎来了“创新经济”的曙光与希望;诚然,有些国家抑或通过技术引进与模仿获得了经济一时的增长,但随着技术模仿边际效益的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尤其是科技先发国家技术壁垒的日益筑高,都纷纷转而谋求“创新立国”战略以图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发生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增长模式转入库兹涅茨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不再依靠资本投入来驱动,而主要是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推动。”[1]以创新驱动型取代资源依赖型、技术依存型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佐证与诠释。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纷纷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石油资源强国,世界列强的魔爪从来就没有游离于这些资源富国之外,其发展路径充满坎坷;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极易引起依存国家的轩然大波,从而遭遇所谓的“克鲁格曼陷阱(Krugman threaten)”,其发展路径并不顺畅;还有一些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话语权。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应对世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国家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增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当前,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在已有创新绩效的基础上,纷纷表示要继续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求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再度振兴。这些国家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非创新型国家,表现在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R&D/GDP)一般高于2%,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数占世界总量的绝大多数,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低于30%。这些国家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均占全球的90%以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执政后反复强调,“美国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医疗健康的质量、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改善教育、确保美国保持世界科技领先地位。”由此可见,目前奥巴马政府仍将加强创新作为其优先政策之一,期望以科技创新应对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并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教育,重点发展新能源等产业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创新发展思路,日本政府喊出了“绿色创新”和“生活创新”的口号,依此确立了环境能源大国战略和健康大国战略,并与此相适应,在政策、环境营造以及资金投入方面进一步向环境、能源、生物、信息通信等几个重点领域倾斜。据此确立所谓“最先端研究开发项目”,寄希望于在上述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域赢得国际竞争力。去年韩国《科技发展基本计划2010年度计划》编制的当年政府科技预算大幅增加,其中基础研究和作为新成长动力的未来指向型研究被列为支持政策的重点,航空航天、热核聚变等国家重点项目获得了大量战略性资金投入,企求进一步打造亚太地区研发中心。英国政府确立将科学创新置于英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明确要在未来20年以科技发展作为重塑英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9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确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努力建设全新经济框架”的战略思想并使之稳步推进。先后推出了建立创新科研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等计划措施,并加强科技重点领域的投入,吸引优秀国外研究人员,提高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同时强调,“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P392党的十七大明确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遵循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提出了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今年公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些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在危机和后危机时代,更加有把握地变危为机,牢固地抓住乃至延伸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在抢占关键技术和新技术制高点上有所作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中央提出以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重大决策的战略目标在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作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首先,技术依存之路难以为继,必须不断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逐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3]P78同时应当看到,“我们要解决长期经济问题,根本问题在于想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就在于提高技术、知识、信息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地位。”[1]客观地看,我国业已成为论文数量大国,但是国际科学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仅为2篇,而美国达到11篇,瑞典高达15篇;同时,我国是一个专利大国,但不是专利强国。发明专利的拥有量从过去的35%提升到了60%,纵向相比取得长足进步,但横向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这些都表明,我国科技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正因为如此,在高技术领域,中国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公司和知识企业。表现在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产业竞争力还不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一些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主要还依赖进口;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还不足10%。创新能力较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全球化品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科技创新的附加价值“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激烈竞争态势下,处于中间环节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装配是价值链条中附加值最低部分,居于两端的研发与营销附加价值高。导致的实际结果往往是,一流的企业制订标准,二流的企业经营品牌,三流的企业制造产品。因此,只有企业整体不断朝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和定位,国家才能赢得持续发展能力。虽然2010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上榜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54家,但多为能源、金融、电信等国有垄断企业。由于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受制于人,产业安全面临风险。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实现以创新驱动型取代技术依存型的发展路径。

其次,资源依赖之路难以为继,必须以创新驱动取代资源依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各个生产要素中降低对资金、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性,要靠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才能驱动中国可持续发展。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由于我国并不具有要素禀赋优势:资源相对贫乏且利用率较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资源与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性依然较强。一是我们的资源不富且人均占有量极少。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人均耕地占有量仅高于孟加拉国和日本,排在倒数第三位。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持续强化。二是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资源和环境约束性将明显加剧。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与能源、资源等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是分不开的。以能源为例,“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前四年仅下降了15.6%,要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有相当难度。此为能源强度指标,如果考察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矛盾将更为突出。2004年制定的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事实上2009年就突破了这一控制目标,2010年预计将达到32亿吨标准煤左右,比2000年的14.5亿吨标准煤翻了一番多。[4]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9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8.6%,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的19.5%。一些重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0%。[5]三是能源资源利用的产出效率较低。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 21.7%;日本 GDP 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 3.3% 和 5.1%。[6]要实现和完成“十二五”时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方式,创新驱动便成为其首选。

三、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中国的振兴不仅仅在于经济总量,而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轨道的具体措施,要用“两大战略”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两大国家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是“创新驱动”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加速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支撑和巨大动力。

首先,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奠定科技和教育资源基础。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而确立并实施的,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坚持教育为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其实施是总结历史经验与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同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布,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进步、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前,要坚持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我国未来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我国既有国力的现实状况,按照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确定的重点领域,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与总体要求,协调科技进步与教育振兴,全方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是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巩固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进一步克服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和完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开放共享的机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二是不断有效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科学技术创新的经济社会功能在于创新成果的不断试验发展及其产业化。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巩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励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和集聚,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重点领域重点跨越,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力争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增强全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转向。通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建设大量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不断为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教育基础。

其次,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奠定创新型人才资源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问题日益突出。从中央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到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建立与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人才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盛,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不断加快,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性和战略性资源;从国内来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基于上述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直面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并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战略目标等重大问题,也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底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科技发展与进步,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则离不开人才。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成为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关键要靠一批在关键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当前,我们应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更新人才工作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是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同时注重相关规划纲要之间的衔接与匹配。二是要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特点和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创造一切条件,破除一切影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科研资助、成果评价和收益分配等体制机制束缚,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与文化生态,让所有人才的创造力得以竞相迸发。三是要高度重视管理人才以及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激励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涌流,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四是要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效应,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科技发展,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促进高层次人才与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联动。依托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学工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吸引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五是要加快培养青年创新型人才。促进青年创新型人才成长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需要加强的关键环节。应营造适应青年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大培养力度,大量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使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总之,应以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造就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突破口,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真正破解“钱学森之问”,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足够的创新人才资源,为实现创新驱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科技是支撑;驱动内生增长,教育是基础;国家持续发展,人才是保障。通过深入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教育基础和人才保障。

[1]吴敬琏.关键在于真正推进改革[J].新华文摘,2011(6).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文件汇编[Z].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4]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新华文摘,20111(5).

[5]李毅中.“十二五”: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J].求是,2010(23).

[6]马建堂.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N].人民日报,2011-03-17.

Strategic Thinking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driven Country

HU Chang-she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arty School of the CPC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Nanchang,Jiangxi 330003)

Innovation indicates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antages of a modern country.The strategic thinking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ver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 driven country embodies the strategic meaning,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of innovation-driven endogenous growth.Replace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technology dependence development by innovation - driven development,realize innovation - driven endogenous growth,and keep on improving the voic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in the world;realize the grand strategic objective of innovation - driven country,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mode through scientific advancement and innovation,realiz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us laying a determinative foundation for accomplish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around way;carry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thus laying solid scientific,educa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founda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driven country in China.

innovation-drive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ategic meaning;strategic purpose;strategic measures;core competitiveness

F120.4

A

1674-0599(2011)04-0108-06

2011-05-11

胡长生(1964—),男,江西南昌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导,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中国化研究。

2010年江西省“十一五”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10KS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廖才茂)

猜你喜欢

创新型驱动战略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