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必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2011-02-19夏燕月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董必武武汉革命

□夏燕月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董必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夏燕月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本文论述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早年从前清秀才到接受现代教育,从参加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参与筹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心路历程。他以武汉中学为阵地,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选派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开展工农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湖北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他所表现出的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善于总结经验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董必武;中国共产党;创建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既有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这样的先驱者、擎旗人,又有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学生运动的领袖,还有年龄稍长、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中国同盟会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就是从辛亥革命走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

一、从辛亥革命走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董必武于1886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城关一贫困教师家庭。青少年时期,他亲眼目睹国破家亡、苦难深重,各帝国主义国家在武汉等城市建立租界,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情景,决心刻苦学习,日后报效祖国。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现代学堂——文普通学堂,满腔热情地参加辛亥革命和中国同盟会。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从多次挫折失败的亲身经历中,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出路;经过反复比较,终于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接受现代教育,参加辛亥革命

“投笔从戎日,潜怀救国心”。17岁考中秀才的董必武,决心投考晚清洋务派创办的军校——武普通学堂,但未能如愿。1905年秋,他又去投考为“洋务运动”培养人才的现代学堂——文普通学堂。中西结合的教育、享受官费的优越条件,吸引着经济困难的董必武。入学后,他勤奋刻苦地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10年毕业考试时以全优成绩列为5名最优等生中的第一名,后被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誉为“共产党里的学者”。[1]P20

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董必武走上了与“学而优则仕”完全相反的道路。他在文普通学堂求学时,结识了湖北省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心——日知会的主要负责人刘静庵。经过多次交往,董必武对其“革命思想颇为赞同”,并把刘静庵视作心目中的英雄和启蒙师。[2]P31他常到日知会阅览室阅读新的杂志和报纸,还参加该会举办的讲演会,思想发生了变化。原来他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比较赞同,但当细读了同盟会的《民报》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革命书》等文章后,感到这些主张与梁启超等人鼓吹的“君主立宪”截然不同,开始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基本政治观点。[2]P27同时,董必武还经常阅读刘静庵给他推荐的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书籍,受到很大启发,决心投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富强而努力奋斗。

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深造,便回家乡教书。在黄州中学任教仅两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董必武闻讯后,满腔热情地立即与好友张国恩日夜兼程,尽快地赶去参加起义,三天后到达武昌。被安排在汉口军分府军需部任秘书,去做动员和带领市民送饭送水,支援起义军的工作,还参加了保卫汉口刘家庙、三道桥的战斗。他回忆说:“参加革命队伍者都抱着推翻清朝政府争取革命胜利的一颗纯洁的心,这自然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年底,他在武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任湖北支部评议员。这是董必武60多年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他说:“从那天起,我就始终把从事革命工作当作职业了。”[3]P75

(二)认真学习、思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次革命”失败后,董必武认为其原因是革命党里缺乏懂得革命而又有能力的人才,因此决心去日本留学。在日本,他拜见了孙中山,孙先生“特别鼓励我们在失败后不要灰心短气,要再接再厉地努力去干,革命不是侥幸可以成功的,只要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错误,想出好的办法来,继续革命,胜利的前途是有把握的。”在孙中山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鼓励下,他和张国恩参加了中华革命党,“成为中山先生的信徒”[3]P38-39了。1915年5月,董必武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到武昌策动南湖炮兵团反袁,曾被捕,后释放。护法运动时他又多次被派到军队进行策反,但都没有成功。这使董必武感到:“入民国以来,更觉有一种惊心动魄之象,触入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而岌岌若不可终朝者是也。以此为基,而建国其上,喻以累卵,尤觉不切。”[2]P561919 年1 月底,董必武赴上海向孙中山报告鄂西靖国联军总司令蔡济民被害实情,期盼公正解决,但此事却久拖未决。从中他看清了问题的症结,即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实力。他在苦闷和痛心中,开始重新思考、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此时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成功了,这对中国影响很大,董必武也深受鼓舞。当时《新青年》等介绍各种新思潮的刊物如风暴般震动全国。董必武“阅读了所有能找得到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并饶有兴味地研究了有关凡尔赛会议的问题。”在上海期间,正好遇到好友李汉俊。董必武与李汉俊、张国恩、詹大悲都住在上海霞飞路渔阳里。深受河上肇影响、读过不少马列著作的李汉俊,刚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他热情地向同乡们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情况,还把从日本带回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十月革命的书刊给他们阅读。董必武开始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国民党一套旧的搞军事政变的革命方法,行不通了,应改为一种能唤醒群众、接近群众的方法。”[3]P504“整个辛亥革命或多或少只能算是一场军阀之战”。[1]P27他指出:“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孙中山的路子不对头,总是靠军阀。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4]P369而“我断定革命必须有一个真正的群众基础。”他认为十月革命是20世纪的新潮流,只能顺应,不可抗拒。后来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革命的先进国——苏俄,仗它民众的努力与他们的领袖——列宁先生的指导,居然把个庞大的俄罗斯帝国颠覆了,好像一声春雷,把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从麻痹昏睡中唤醒。”“这当然给帝国主义以一个最巨大的创伤,同时却予各国被压迫的弱小民族以求自由解放的指南针”。强调十月革命“在方向上,在方法上,都予中国革命以深厚的影响。”董必武认为,包括五四运动在内,“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爱国运动,前仆后继地向帝国主义者及统治势力肉搏血战,可以说都是十月革命给予他们的精神上的影响”。[3]P1-3由于董必武不懈地追求真理,坚决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决心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参与创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董必武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决心为革命干一番崭新的事业,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他们首先把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吹革命,作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一致认为办报纸、办学校是唤醒群众、接近群众最有效的方法,董必武欣然成为完成这两项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经过董必武等先进分子的积极工作,在上海党的发起组直接指导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由于董必武、陈潭秋等勇于实践,不懈探索,武汉地区革命运动出现了蓬勃向上的新局面。

(一)创办新型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秋,董必武与张国恩回到武汉,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办报。但是,经过几番努力,终因资金困难而未办成。董必武就和陈潭秋等商量,决定办一所中学。他在《私立武汉中学简记》中说:私立武汉中学“是几个抱有革命宗旨的人创议办起来的一所中学,我是创议人之一。”对于诸如校址校舍确定、办校经费筹集、教师聘用、办学章程拟定等一系列难题,董必武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予以一一解决。如,在办学经费上,大家商议由创办人募集解决。董必武的同学、同乡雷大同从广东回家路过武昌,听说董必武等要办中学极表赞同,愿出资120元;其他创办人各捐20元。为凑足20元,董必武于数九寒天典当了自己身上的皮袍。办学由董事会负责,大家推选董必武任董事长,但他不同意,认为自己是当地著名的革命党人,出任董事长不利于办学,遂提议董事长一职由湖北省议会议员、著名教育家郭肇明出任,校长由中华大学教授刘觉民担任,更为妥当,而实际主持教务的是董必武。1920年春武汉中学开学。该校教学质量比较高,第一批毕业生中有4名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董必武是位非常有经验的教育革新家。他坚持招生不分性别,实行男女同校;坚持讲授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使该校成为第一所讲授白话文的学校,他希望白话文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意识;他强调学校应帮助学生阅读报纸书刊,启发学生迎接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1]P28董必武特别重视讲义的编选,该校学生谢甫生后来回忆说:当董老在课堂上以铿锵的语调朗诵秋瑾的爱国诗篇时,充分表达了这位女英雄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对于办学目的,董必武曾说:“我们的着眼点是要建设武汉中学这个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展革命活动。”[5]P7当时他在教育界已颇有名气,讲课又受欢迎,常被湖北女子师范、湖北省立中学和一些政府办的学校聘请去授课。

董必武还邀约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来校讲学。如聘任黄负生、刘子通、钱介磐、陈荫林、李汉俊等人来校执教。他和陈潭秋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经常主动找学生们谈心,引导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学生们都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导师和学习的榜样。他还从恽代英的利群书社及其他渠道引进《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新青年》、《共产党》、《湘江评论》、《觉悟》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提供给师生们阅读;他与陈潭秋一起指导学生们创办《武汉中学周刊》,为学生们编写《政治问题》读本,让学生们发表反帝爱国文章。董必武等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使武汉中学这所新型的学校成了革命的大熔炉,许多师生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5人参加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土地革命时期在黄麻起义中,指挥部的10名成员里有4名是该校的毕业生。

(二)接受委托,负责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上海党的发起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董必武说:“1920年,李汉俊——那位曾作过我的马克思主义导师的自日本归国的留学生——打算在上海创建中国共产党,并到武汉来同我商议此事。我决定参加,并负责湖北支部的筹建工作。”[1]P28董必武接受此项任务后,与志同道合的好友陈潭秋、张国恩等人酝酿筹备。这时,陈独秀派了刘伯垂去武汉,要他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筹建武汉党组织。刘伯垂来到武汉后,按照陈独秀的要求,分别找到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秘密商讨建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问题。

由于武汉三镇受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建立新型政党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加上董必武早些时间在筹建工作中打下的基础,大家在讨论时很快取得一致,建党工作进展非常顺利。1920年秋,由刘伯垂主持在武昌抚院街董必武寓所召开第一次会议,成立了武汉共产党支部,即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会议的有刘伯垂、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郑凯卿、赵子健等7人,他们都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还发展了黄负生、刘子通、赵子俊入党。成立会上传阅、讨论了刘伯垂从上海带来的党纲草案,听取了他介绍的上海党组织的情况,研究了武汉党组织的具体工作安排。经刘伯垂提议推选包惠僧任支部书记,大家表示同意。会议决定租用武昌多公祠5号作为党的机关,门口挂“刘芬(即刘伯垂)律师事务所”牌子,以掩护党的秘密活动。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对内主要是组织大家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党员的读物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浅说》、《马克思传略》等著作和《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等杂志。为了教育和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规定党员应按照严格要求过好组织生活。党的组织生活有时在抚院街董必武寓所,有时在多公祠5号机关。规定每次支部组织生活会,都要做工作报告或读书心得报告,讨论国内外时事。党组织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党培养后备力量;二是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作为公开活动的团体;三是组织妇女读书会;四是积极开展工人运动。武汉党组织的建立,为被黑暗笼罩的荆楚大地点燃了革命火炬,武汉“成了重要的共产主义堡垒”,湖北的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董必武虽然没有在党内担任领导职务,但他是一位经过深思熟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与同时代、曾经是志同道合的一些朋友是不同的。如,董必武与詹大悲曾有过一段相同的重要经历,但詹大悲并没有实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董必武与张国恩、包惠僧等人也不同,董必武具有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他能够坚持不懈、认真扎实地工作,并取得优良业绩,从而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一)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的董必武,一直在武汉中学教师的岗位上,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努力培养革命人才,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1920年9月,董必武接待了来武汉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秘书马迈耶夫,原打算请他办一所英文补习学校,作为宣传工作阵地,由于困难很多,没有办成。接着,董必武和陈潭秋一起着手筹建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这项工作是武汉党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充分酝酿,由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发起于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在武汉中学教务处召开大会,正式成立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会议的有18人。董必武说:“我的最进步的10名学生组织了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P29会上,董必武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新思潮正在向我们扑面涌来”,鼓励青年们“要投身到正在酝酿之中的新运动中去,参加这场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天职。我们应当去同现存的旧社会的各种不合理现象进行斗争。”他告诫青年们:“不应当说我们人少,说我们力量不足以着手改造社会”,“我们可以举出五四运动为例,这个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最后他引用了《国际歌》的歌词“不要把我们看得一文不值”,[2]P99来鼓励青年们增强信心、昂扬斗志,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会议根据董必武等人的提议,宣布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宗旨和主要任务是研究、实践社会主义。在青年团的第二次大会上,董必武还给他们讲授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青年团员们意气风发,在董必武等有名望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地掀起了反对旧教育、旧制度的学潮。

董必武等人创办的武汉中学,不仅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而且成了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他们经常聚集在这里,研究商讨工作;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成员黄负生、刘子通、施洋等也常在这里畅谈读书的心得体会,后来他们大都成了共产党员。李大钊、恽代英、李汉俊来武汉时,董必武邀请他们到武汉中学来讲演。同时,董必武还常给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讲课;支持恽代英、黄负生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并为该刊撰写评论。董必武等人通过这些活动,把先进知识分子引导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来。

董必武很重视工人运动。当时,党组织已派党员、团员“到纱厂去,到铁路上去,到码头上去。经过同乡或亲戚的关系找工人谈话,讲解工人阶级解放的道理”。[5]P241董必武回忆说:武汉中学“第二部的附近有个湖北纱厂,我们到工厂去办夜校,做工人的工作,组织工会”,[4]P371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和陈潭秋一起主持并发表讲话的五四运动两周年纪念大会,吸引了许多学生、青年工人和近郊农民,武汉地区的革命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1921年6月,武汉党组织接到上海发起组通知,大家公推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到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与其他地区代表一道去完成开天辟地的神圣使命。会上董必武参加了同张国焘、李达起草、供大会讨论的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计划。经过充分讨论,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勇于探索,为革命开创新局面

中共一大闭幕后,8月初董必武与陈潭秋返回武昌,在多公祠5号向全体党员传达了大会通过的党纲、决议,并研究部署了武汉党组织的工作。为进一步发展党的组织,中共武汉地方工委成立。12月根据中共中央通告,正式成立了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董必武为执行委员,负责财务。

董必武回到武汉不久,接到已在鄂西的好友詹大悲、彭巨川、潘正道的来信,邀请他参加攻打湖北督军王占元之役。这是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决心打倒北洋军阀、出师北伐的重要步骤。孙中山特派詹大悲、彭巨川协助川军总司令刘湘,率兵援助鄂西军总司令潘正道,攻打作恶多端的王占元。董必武接函后,同中共武汉地区党支部负责人陈潭秋商议,取得一致意见:决定要为党“争取军事力量转向革命”。董必武说:“那时,四川的一些军队中有一种反对军阀的倾向,于是我到那里去拓展这一运动。”[1]P30他以“湖北全省自治筹备处”代表的身份启程前往四川,在巫山遇到鄂西军总司令潘正道和詹大悲,他们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协同援鄂军由四川出师至巫山,于是董必武随该部指挥作战。到9月下旬,由于弹尽粮绝,所部撤退,董必武于危难之际出任鄂西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王守愚任参谋长,率军在建始、夔府、施南一带活动。不久,潘正道因交涉饷械问题去重庆找刘湘,詹大悲去广东向孙中山汇报情况,该军工作由董必武、王守愚、潘怡如轮流负责。由于四川军阀和吴佩孚相互勾结,致使他们无法在鄂西立足。董必武为党争取军队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这是国共两党党员合作领导的最早的一次军事行动,为早期国共两党党员的合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1922年5月,董必武奉党指示回到武汉。

在武汉,董必武仍以教书为掩护继续进行革命工作。由于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艰辛开拓,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到1923年初,党员人数达50名,武汉党组织领导的罢工斗争达20余次。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揭开了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董必武同志从参加辛亥革命,到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到成为倍受人民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心路历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善于学习思考、勇于实践奋斗、不懈探索进取的过程。但是,他却从不言及个人的贡献,常说:“我是一块抹布,党要我做抹布,我就做抹布。”教育子女:“要学会‘跑龙套’。就是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着当主帅”。言之切切,虚怀若谷!1956年他曾用《庄子》中的一句话“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为上海一大纪念馆题词,意思是有些事情开始时极其微小,后来却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这一富有哲理的题词,可比喻为对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艰辛而辉煌历程的概括和写照。这里凝聚着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先烈们的全部精力、智慧、丰功伟绩和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今天我们济济一堂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心怀崇敬和感恩之情,缅怀他们、学习他们,就是要让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代代相传!

[1]〔美〕海伦·福斯特·斯诺.红都延安采访实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本书编写组.董必武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湖北人民出版社编.楚晖:第一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Dong Biwu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CPC

XIA Yan-yu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Beijing 100006)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journey of the heart of Dong Biwu,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in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PC,from a Xiucai of the Qing Dynasty to a person accepted modern education,from a participant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United League to a believer of Marxism and Leninism and a participant in preparing the CPC organization in Wuhan.At the battle field of Wuhan Middle School,he spared no effort to promulgate Marxism,cultivate revolutionists,establish the Socialist Youth League,and dispatch students to carry out worker- peasant movements in factories and the countryside,thus 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reation of the CPC and the coming of the climax of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Hubei.Hi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his scientific attitude in summarizing experiences and his practical spirit of marching forward with the times exhibited during this period all are worthy of our learning.

Dong Biwu;the CPC;creation

D23

A

1674-0599(2011)04-0087-06

2011-07-01

夏燕月(1942—),女,上海人,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革命史。

(责任编辑:赵红志)

猜你喜欢

董必武武汉革命
董必武严律教子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董必武清廉为政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