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英语课堂生态化研究
2011-02-18郭颖田延明毛海燕
郭颖 田延明 毛海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英语课堂生态化研究
郭颖 田延明 毛海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本文借鉴生态学原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英语课堂教学,呼唤构建以学生为本、有对话性和可持续发展课堂。这种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英语课堂生态观,呼唤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英语课堂。
课堂生态;教育生态学;英语课堂教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教育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得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关注人的生命,关注教育问题。显然,教育生态学的这种关注最终要体现在教育的“终端” ——课堂教学上。根据生态学理论,英语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不过,它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由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生态因子组成。本文首先探讨了课堂生态的内涵,继而分析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问题,最后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探究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的策略,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堂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家沃勒(Waller,W.)。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的概念。课堂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人类文化和文明传承的舞台。在教育领域中,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课堂生态的“生”既是生命(生命教育)又是“学生”,“态”是指形态、样子(朱开炎,2004)。换言之,课堂生态即课堂生命(学生及教师)及其生存空间或环境的状态。因此,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的空间——课堂中的组合体,它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多维复杂的关系。
二、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
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6年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学”这一术语(范国睿,1995)。20世纪40年代,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巴克(Barker R. )和赖特(Wright H. )主持的“密德威斯特心理学现场研究所”,是当时对人类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中心。1966年,美国教育家阿什比(Ashby E.)在其著名的《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应用“高等教育生态”(Higher Educational Ecology)这个概念(贺祖斌,2005)。他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并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国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颇不一致,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综合、联系、平衡。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微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宏观教育生态学。国内对教育生态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学者代表有吴鼎福(1990)、任凯(1992)、范国睿(2000)、贺祖斌(2005)等,他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主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生态化、学术生态、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及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三、目前我国英语课堂教育生态失衡问题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生态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具体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霸权与控制
目前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扮演霸权角色;发挥控制作用,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3.2 课堂教学生态中的学生行为:从众与退缩
在目前失衡的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往往是不活跃、不主动的,常常表现为一味的从众和退缩。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立性特别是批判性较差,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附和。而从众行为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一旦养成随大流的习惯,又会导致无自信的退缩行为,表现为在问题面前、困难面前、公众活动面前的退缩。
3.3 危险的“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亦称局部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一方面,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进行语言练习的热情,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老师枯燥、冗长的讲解占据。
现实教学严重的反生态现状催促我们去寻求一种尊重生命的事实、关怀生命需要,注重人的身心和谐与人格完善,以求促进人自身的生态平衡的生态化教学。
四、英语课堂生态化策略研究
1. 利用“限制因子定律”,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生态学上所谓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源于李比希(Liebig)的研究。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成了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吴鼎福,2000)。在教育生态学中,教师和学生、物理环境、规范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具体而言,就是要调动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一方面,教师不能再固守落后的传统教学理念,仍然立足学科知识本位,而应该变完全掌控的“一言堂”为“平等对话”。另一方面,要尽力实现教学过程和手段的灵活性,以此改变学生消极应对,懒于思维的学习态度。
2.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英语课堂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重要术语,是生态群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基础。怀塔克(R.H.Whittaker,l970)曾指出:“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中的功能地位。”“教育生态学关于生态位的主体,不限于种群,它涉及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群体与生态个体,它们都有生态位问题。”在生态系统的视野中,进行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堂也犹如一个开放型的大系统,每个学生都处于一个相应的位置,有自己的生态位。各种各样的学生均处于不同的生态位,有自己不同的强项和弱项,这就要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要适当关注个体差异,设计与学生特点相宜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
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是外语学习者能力构架中的生态因子。若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生态因子就会受到牵制,从而使整个学习的结果达不到理想的境地。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语言文化学的兴起,让学生走出本土教育资源库,感受异国人文风情,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已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质量的关键。把鲜活有趣而又生动可感的文化知识搬进课堂,使学科主流知识与文化知识交融互补,从而真正达到文化层面上的相互吸收、渗透与交流,这一点在教学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随着课堂生态化的形成,在语言能力生态因子的多重滋养下,学生的文化意识便会不断增强,语言素质会不断提高,外语教育便可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之路,可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五.结论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英语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以拓展“交际能力”为宗旨,以“活动教学”为模式,以“合作学习”为手段的英语课堂,无疑有助于演绎互动式教学,营造生态型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课堂生物圈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沟通情感,经验共享,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教学的内涵得到丰富,使课堂“群体动力”得到发挥,最终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借鉴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宏观教育潮流的需要,也是英语教学特殊目的的需要。探讨英语课堂的生态化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平衡各种生态因子,从而建立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生态系统。
[1] Ashby,E.,Universities: British,Indian,African;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1966
[2] 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1995(2)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 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5] 任 凯,白 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 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7]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8] 姚庆春,易申君.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1)
[9]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3.095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12102)的研究成果
郭颖(1978- ),女,辽宁锦州人,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班在读博士,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