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渠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问题及建设标准分析
2011-02-18闻英强
辛 光 闻英强
沈阳市浑蒲灌区管理处,沈阳 110024
沈阳市渠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问题及建设标准分析
辛 光 闻英强
沈阳市浑蒲灌区管理处,沈阳 110024
文中详细分析了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灌区性质、财务政策、灌区机制、工程配套和灌区规模等,从城市生态灌区功能定位出发,提出了灌区建设标准。
灌区改造;生态灌区;灌区节水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重工业基地。沈阳市现有灌区22个,承担200.78万亩水田灌溉,使沈阳享有全省重点产粮区之美誉,此外还担负着城市乡镇水系和各公园人工水体的供水任务,是我市确保粮食安全和环境供水的重要基础措施。灌区水系的存在为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提供补给,维系着当地社会生态需水平衡。但长期以来灌区的基础设施作用没被城市和社会所充分认识,人们只看到灌区的灌溉功能,没有注意到灌区对维系生态和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缺乏像改造城市那样大的决心来改造灌区,造成灌区工程不够配套、建设标准偏低、老化失修、冻融冻胀破坏、管理落后等问题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如任其发展下去,则再想修复改造时其处理措施将异常复杂,修复成本将高昂到很难负担得起的程度,甚至一些被整条破坏的渠道等设施基本难以修复。可以说灌区要是消失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沙漠化势必很难避免。就目前而言,现在灌区很难完成提供7.081亿立方米的正常年份供水量任务。所以必须进行节水技术应用研究,发挥工程生态效益,缓解我市资源性、工程性、管理性缺水矛盾。
1 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灌区的节水技术改造工作既包含着技术问题也包含着社会问题,围绕着治标和治本与确定治理的理念、标准、治理原则、技术经济方案、管理方案等方面的问题,都涉及一个明显的事实:工程措施及新技术的引进与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体制下,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及其新措施步履维艰。
(1)灌区性质在政策上缺乏明确界定,事权划分不清
政府、灌区专业管理机构、农民灌水组织、用水户在灌区维护管理中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规定笼统。灌区虽然实际在日益增加为城市和环境供水的职能与任务,扮演着为全社会服务的角色,但是灌区的发展始终没被列入到城市建设规划或城市水系建设规划中而得不到全面的生态综合治理。灌区专管机构作为政府下属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淡化,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活动只限于尽义务、缺乏权利的被动依附。灌区专管机构行政化严重,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缺乏内在的经营管理活力和创新理念与制度、新技术的动力,所有这些极易造成恶性循环,影响灌区的发挥效益,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以及人民的生存质量。
(2)“自收自支”财务政策使得灌区承担的公益性任务费用支出没有补偿来源
灌区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工程维修经费不足缺乏更新改造资金人为造成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阻碍引进生态自然观的治理理念和新技术建设生态友好型灌区的进程。使得为数众多的灌区形成的巨大水体环境,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和功能,而由于全面治理进程缓慢而造成的灌区功能退化现象,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显现。治理的进程越延后,日后进行可逆性治理的难度就越大。
(3)灌区机制不活,人员结构失衡
水管单位还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和分配方法,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引进新技术理念和措施以及规范的技术管理的需要。也是造成管理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不高,难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管理成本高的重要因素。
(4)整体工程更新标准低,不配套和老化破损严重,运行安全差
渠道防渗衬砌少,水资源利用率低,大多数干支渠道仍为土质渠道,沿程输水损失较大,干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平均仅约为0.51。
(5)在农业结构调整的条件下,灌区灌溉面积减少,但缺乏后评价分析与研究工作
灌溉面积较少了但灌区仍要从上游水库买水,保证渠道正常运行,发挥着地下水资源补给和增加土壤墒情的作用。另外,渠道水体也是提供补充如蒸发、渗漏消耗等区域生态需水量的重要来源。但是这些经费支出没有补充来源,灌区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和肯定。有些地区因为不用渠水灌溉而将渠道破坏或废除。这种状况长期来看危及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存质量,渠道一旦被废除将来再修复会很困难,涉及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方方面面,成本高昂,甚至有的根本不可能修复。同时灌溉面积的减少,降低了灌区规模,使得灌区在现有体制下争取技改资金更加困难,引进新技术和管理措施就更加困难。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能守住摊子就实属不易,发展的原动力不足。
由此看到:灌区的技术改造要适应新形势下人类对水的需求方式的转变,就要摆脱小修小补守摊子的状况,大力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措施。重新认识界定灌区定位,拓展灌区功能,引进先进的灌区治理模式,明确政府、水管单位、用水户管水组织、用水户责任与权利,使灌区成为服务化的社会组织,增加灌区专业管理机构的活力和用水户自主参与管护的自觉性,保证灌区效益充分发挥,保证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生态灌区的定义与功能定位
2.1 城市生态灌区定义
城市生态灌区为是按照自然水系分布或人工水系分布划分出来的地理区域。一般意义上讲,它是至少由一个水源,各级渠道水网及其水体资源所形成的灌溉管理中心、城市水系环境供给中心、地表地下水资源补给中心以及区域生态水资源平衡中心等网络体系和有先进科学技术参与的人水和谐共处的一个过程。
2.2 灌区功能
(1)满足农业、城市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需求
农业是水利传统的服务领域和对象,随着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比如水田改旱田的数量变化较大,灌区灌溉服务的性质也是发生转变,包括了直接灌溉农田和补充生态需水的两项功能,而且后者的作用比例和贡献率越来越明显。这些变化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因素,给灌区、灌区渠道乃至当地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到这些地区可持续生存发展,如水改旱后的渠道的维护问题等,如其被破坏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有些甚至不可逆转。随着城市建设、城镇建设等的发展,相当多的灌区转变为市区内的城市灌区或为市区公益服务的任务日趋增加,这就要求重新定义灌区的概念和功能,调整它的服务方式、管理方式、资金筹措和支出方式。总之,水利系统主要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而建立起的人工系统,它一经建立也必将服务于其他生命系统。《庄子·列御寇》中有说:河润九里,泽及三族。我市万亩以上灌区15个,年引水总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它所形成的巨大水体和控制面积必是区域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集雨、蓄水功能
人们借助库坝把某一流域的自然降水和地表径流集中蓄存起来加以利用。灌区系统中的库坝型水源的集雨、蓄水功能是灌区系统重要的连带功能。
(3)拦洪、排洪功能
目前许多灌区为城市和城镇提供日常排水和排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汛期排洪除涝的责任,使得渠道超负荷运转。另外洪水来临,灌区系统还可以发挥拦洪和排洪的作用,这些都是灌区所发挥的重要的综合性功能。
(4)其他功能
灌区具备如农村饮水功能、生态修复功能、绿化用水功能等等。
3 灌区建设标准
灌区建设标准指标的确定注重科学性、真实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包括:(1)灌区有健全而强有力的管理体系。(2)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3)灌区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青年适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15%,管理队伍人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应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以上。(4)灌区工程建设安全达标率达到98%,易涝农田治理率达到9 5%,田间防御能达20年一遇24小时雨量水平,大中型水利工程防御能力达100年一遇水平,三防指挥系统覆盖率达100%。(5)灌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供水保障,大中城市供水保证率要达到97%以上;一般城镇90%~9 5%以上;工业95%~97%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耕地面积的9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Ⅱ~Ⅲ类;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包括地下水,并力争实现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6)灌区要注重水环境保护,水库和渠道为全社会提供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灌区的建设要田园化山、水、田、林、路、城镇和城市综合治理。(7)灌区的农业机械化率要达到9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化率要达到95%以上,工程达标率100%,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理单位良性循环率95%以上,办公自动化率90%。实现水利信息网互联互通,墒情、雨情、水情自动测报。(8)灌区法律、法规、规章配套率达到90%以上,水行政许可、审批审查率达100%,水政监察队伍的“八化建设”达标率、水事纠纷的调处率和水事案件的办结率均要达到90%以上。
4 结语
灌区经过几年的节水改造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初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模式先进的现代化灌区,未来灌区的发展必将走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1]汪志农,雷雁斌,周安良.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监测评价.2006.12
[2]李波.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2008.1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