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乡村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2011-02-18刘学礼
刘学礼
所谓乡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等各革命阶级在乡村开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革命。与一些乡村建设派不同,中国共产党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乡村的不平等和发展问题,使乡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资源重新分配,使之掌握在贫下中农手中,为乡村中的大多数民众服务,推动乡村现代化的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乡村革命的研究,以往学者们仅仅集中于乡村的土地问题或若干农民运动,鲜有从乡村革命的大视角来考察。笔者试对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对乡村革命的探索作一大视角历史考察,以求尽可能全面了解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一、建党前先进知识分子对乡村革命的认识和初步斗争
清朝末年以来,土地日益集中到官僚、地主、乡绅、洋人手里,广大农民生活在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之中。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在乡村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变化。并且新生的军阀、官僚更加疯狂地兼并土地,军阀混战频繁,导致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在乡村,经济权、行政权和教育权都掌握在土豪劣绅手里,农民几乎毫无权利可言,反抗剥削压迫的乡村农民暴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到中国共产党创立的1921年,全国各地有记载的农民斗争就达257次①丁守和、殷叙彝编:《从五四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年,第9页。。但都没有改变乡村农民的苦难命运,新的国情世情将解决乡村农民命运的历史任务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里。
中共建党前,受苏俄革命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就从革命的视角考察乡村。
早在1919年2月,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在《晨报》上发表《青年与农村》②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和李泽厚认为此文显示李大钊带有民粹主义观点或色彩,王素莉则认为此时李大钊已超越了民粹主义,而走向马克思主义。见《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剖析中国国情和乡村黑暗,强调了乡村农民解放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认为“我们中国今日的情况,虽然与当年的俄罗斯大不相同,可是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开展宣传运动的精神,来作些开发农村的事,是万不容缓的。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到极点。”他认为解放农民是青年的革命使命,要求青年去乡村动员和宣传农民。青年要把黑暗专制的农村变成光明立宪的农村,要去做开发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事业。③《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9—180、182页。1920年8月23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对乡村农民的革命性作了肯定,指出“有人以为中国无阶级,我不承认。只因小工小农不识不知,以穷乏惨苦归之命,一旦阶级觉悟发生,其气焰必不减于西欧东欧”④《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当时关注乡村农民状况的先进分子不在少数。1920年10月9日湖南《大公报》发表了许抢凡的《农夫与田东》一文,对乡村地主剥削农民的状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今日一个最残酷、最不平等的一桩事,就是农民和田主的问题。要请大家费心研究研究”。在乡村“有田的人不种田,种田的人没有田,这是通例”,并且地主变着法子收租加重对佃农的盘剥。他呼吁:“大家替他们想法子才好啊!”农民要效仿日本农民组织团体反抗地主。⑤《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6—290页。1921年4月,《共产党》月刊发表《告中国的农民》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乡村社会,探索乡村农民受苦受难的原因,指出解决的出路在于斗争。文章也肯定了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中国农民占全人口底大多数,无论在革命的预时期,和革命的实行时期,他们都是占重要位置的”。主张通过向农民进行革命宣传,提高农民阶级觉悟。还批驳了对农民的不正确看法,分析了乡村各阶层:土财主、中等农民、下级农民、最穷的农民。认为乡村革命的任务是解放后两种人。认识到土地集中问题是“社会上贫富的悬隔越甚,阶级底区分越明,一般农民底生活越苦的原因了”。“中国农民困苦,并不减革命前俄国底农民的。他们的怨气,已弥漫天地。”还颂扬了萍乡农民运动,并指出“我们要设法向田间去,促进他们这种自觉”。认为农民所受不平等待遇是因为“现在的制度不好”,农民要抢回自己的靠着吃饭的田地,农民自己是有力量的,呼吁农民起来像萍乡一样去与压迫农民的田主斗争。⑥《“一大”前后》,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7—209、212、213页。1921年三四月间,当时还在日本留学的彭湃也开始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⑦刘林松、蔡洛编:《回忆彭湃》,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0页。写于1921年上半年的四川重庆共产主义小组报告中是这样分析四川农民状况的:“在和平时期,四川的农民必须向其统治者交纳重税,而在战争时期,则被迫拿起武器去打仗。”而且还认识到“四川的人口十分之六是农民。因而很明显,他们对该省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运动方针是争取他们”。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30页。可见重庆共产主义小组也认识到要革命就必须争取农民的问题。
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成员沈定一还发起了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1921年4月他回到萧山衙前,自筹经费创办衙前农村小学,注意首先从教育入手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革命宣传,教师中有宣中华、杨之华等革命者。1921年5月因为粮商乘机提高米价,造成农民的不满,在沈定一等支持下,李成虎等带领农民捣毁龛山“周和记米店”及附近哄抬物价的米店,获得被绍兴县官绅把持的西小江的养鱼权和捕鱼权,衙前农民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921年六七月,张太雷也在共产国际三大的书面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农民的情况。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是全国劳动人口中的主要成分。农村无产阶级分为佃农和雇工两类,并介绍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所受剥削,并说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几乎全是文盲。没有任何组织,缺乏阶级自我意识。但中国共产党(此指早期组织)对农民的革命性充满信心,“不管农民多么愚昧和不觉悟,他们必将同工人群众一道为争取自由和土地而同帝国主义和农场主展开斗争”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169、170页。。他的介绍有助于共产国际了解中国乡村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由上可见,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先进知识分子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分析乡村,关心农民疾苦,重视乡村教育,关注农民的革命性和乡村社会阶级分层,宣传引导农民开展初步的斗争谋求自身解放。但他们对乡村革命的认识是初步、零散、不统一的。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乡村革命。
二、中共一大对乡村革命的认识和地方实践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新的强有力的乡村革命领导者,使乡村革命的最终成功成为了可能。中共一大对乡村革命有所规定,但因中共一大设定的目标是超越当时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乡村革命目标也是超前的。
(一)中共一大对乡村革命有关问题的认识
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高举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乡村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涉及乡村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土地公有。纲领指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二是农民是政权和社会革命的主要组织对象和力量。纲领指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三是农民是发展党员的对象之一。纲领指出“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的地方组织中党员人数多时,可派他们到其他地区去工作”。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4页。
建党之初的中共认为中国要像俄国一样走以城市为中心的直接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认为乡村革命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此,并没有实际开展措施。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马克思主义乡村革命理论中国化不够。当时处于对马克思主义很初步的运用阶段,从中共一大通过的文件看出,中共一大纲领主要照搬苏俄,中共一大对乡村革命的有关认识,脱离中国实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情况下乡村革命的必要性和地位并没有分析。不仅一大纲领,而且1921年12月张国焘请党员仔细研究的、早在1920年11月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规定的都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毛泽东在1958年6月对这个宣言的批语是:“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但土地国有是不正确的,没有料到民族资本可以和平过渡,更没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总罢工,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二是对乡村农民的革命性认识不够。张国焘在一大上作的《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中承认:“加入这个年轻组织的,只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他们多半缺乏革命经验”。因此首要问题是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加紧发展党员和革命群众。张国焘虽然把工人与贫农作为革命群众,但仅把工人和知识分子作为重点发展、教育组织的对象,对乡村农民的宣传根本没有提上日程。他在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立即着手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时,有关农民方面也仅是提出要激发贫农阶级的政治兴趣,促使他们参加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尽管《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报告中介绍“今后的意见”时提到“对农民的宣传”,但是中央通过的决议也没有吸纳。三是建党之初,党的力量不够。1921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向共产国际汇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提到:“因为党员少,组织农民和军队的问题成了悬案,决定集中我们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551、10、13、24、559页。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没有涉及乡村革命的内容。
(二)中共一大召开后,一些党团员领导的乡村革命实践
1.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在一大后继续深入开展
1921年9月27日,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成立,沈定一、宣中华等人起草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宣言和章程对乡村革命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宣言高度赞扬农民,认为“农民在中国历史上是被尊敬的人民”。但是农民负担沉重,所受剥削严重。“农民出了养活全中国最大多数的气力,所有一切政费、兵费、教育费以及社会上种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消费,十有八九靠农民的血汗作源泉,而这许多血汗所换来的,只是贫贱、困顿、呆笨、苦痛。”农民丧失了受教育权。长大沦为田主地主的奴隶,老来继续贫穷。无论丰歉,农民都生活在被剥削压迫之中。“这种不良的经济制度所给的苦痛,农民和工人是一样受着的。”所以“我们的觉悟,才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有组织的团结,才是我们离开恶运交好运的途径”。提出“世界上的土地是应该归农民使用”,“土地该归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②《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1卷上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3、4、5页。章程认为农民协会“与田主地主立于对抗地位”。章程还规定了选举办法。提出减租,“租息成数,以收成及会员平均的消费所剩余的作标准”。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1卷上册,第4、5页。由于地主抵制减租并进行逼租,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进行减租斗争,获得胜利,迫使地主同意“三折还租”。在衙前农民减租斗争的影响下,绍兴、曹娥等附近三四百里内的县纷纷响应,很快建立了80多个农民协会。地主向反动政府告状说农民的斗争是“以共产主义煽惑愚众”,要求严惩祸首。12月中下旬,反动军队进行逼租,农民协会领导人之一李成虎被逮捕,后死在狱中。衙前农民运动虽然失败,但是它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先河。
2.广东海丰农民运动初步开展
广东海丰农民运动是由彭湃领导的。1922年2月,广东青年团发表的《〈青年周刊〉宣言》研究了农民运动的目标、斗争方式及无产阶级的领导问题,指出:“我们尤其注重的,是农民运动……第一步使他们解决自身的利害;联结团体,和压在头上的地主反抗,并且使他们知道土地公有公耕之利益;联合一切无产阶级,举行猛烈的普遍的群众运动。由无产阶级跑到支配阶级的地位”。④《青年周刊》,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6月14日,彭湃在《赤心周刊》第六期发表《告农民的话》,不久他“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下旬,他“深入农村,开始从事农民运动。穿起农民服装,赤着双脚,早出晚归,利用各种形式和场合,揭露地主剥削农民的罪行,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宣传组织农会进行斗争的道理,并当众烧毁了祖父留给他的那份田地的地契,逐渐获得了农民的信任”。7月30日,彭湃撰文从教育方面分析了农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他指出:“今日的教育早不是贫农阶级——劳动者农夫贫民——的教育,而是贵族官僚资本家的教育了!”共产党要“与劳动者协力工作,互相扶助,交换智识,以促成教育和贫农相接近”。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2、1—2页。海丰农民运动在彭湃领导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3.其他各地的乡村革命活动
1921年8月9日,广东南海县21万农民发表宣言书反对该县县署核准抽收茧捐。8月19日,《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了《农民反对抽收茧捐》一文,介绍了南海农民反对县里豪绅借筹集学费,变法剥夺农民,乡民要奋起斗争的事情。②《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3—534页。广西有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运动。1921年9月16日,韦拔群在武篆各乡开始向农民宣传乡村革命,10月,韦拔群等就组织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和武篆国民自卫军。1922年1月,改造同志会又在武篆圩举行了抵制苛捐杂税的国民大会,推举韦拔群与陈伯民到百色说服自治军司令刘日福下令取消开拔费。3月间,韦拔群又先后发动武篆的农民群众开展清算土豪贪污公款的斗争等。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就开始组织发动乡村教师和学生、工人,“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进行宣传和组织农民的工作”。1922年1月,湖南地方党组织还成立长沙农村补习教育社,社章规定“本社以增进农村人民常识,改进农村生活为宗旨”。7月,又提出所设活动以有益于农民讲演的进步和有益于“有志于改造社会的人民,以多数的下手处”。③《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60、362页。后来发行《农村》周刊,在农村建有30多所学校。可见,湖南党组织重视从文化教育入手启发农民革命。
从这阶段看出,中共一大从超越中国革命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层面认识乡村革命,地方上一些党团员走在了中央决策的前面,开始了乡村革命的实践。他们关注乡村农民的教育、农民所受经济政治剥削和压迫,开始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建立农民协会,并取得一些成果。其中衙前农民运动最典型,斗争坚决,探索内容丰富,为以后提供了范例。但是因敌我力量悬殊,没能持久。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海丰农民运动正在走向高潮。
三、中共二大前后乡村革命的理论探索和地方实践的深入
中共二大前后,受共产国际指示和乡村革命实践的影响,中共中央对乡村革命的认识开始转变。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提出要在远东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张国焘介绍中国情况时也介绍了中国的农民和土地状况,回国后他将会议精神向陈独秀做了汇报。6月,陈独秀根据会议精神,发表《对于现在的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一文,他将中国经济状况分为三种:内地乡村的家庭农业;各城市的手工业;沿江沿海近代资本主义式的工商业。指出农民被物价腾贵驱迫到都市去找工作。要“定保护农民工人的各种法律”。④《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185、186页。认为中国革命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这些观点被吸收到二大文件中。中共中央对乡村革命的认识进一步深入。6月15日,《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政治,人民生活基础自来都建设在农业经济上面,在这种政治经济之下的人民,自然缺乏政治上的感觉力与组织力。”“农民因为物件[价]腾贵的缘故,渐次将自种地卖给地主;所有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以及无力避难的半无产阶级的人,因为连年军阀互争地盘的缘故,无辜丧了无数的生命。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要“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定限制租课率的法律”。6月30日,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谈及浙江衙前农民运动“组织八十个农村的农民协会反抗地主,被军警解散,死伤数人”。谈到对农民的政治宣传时,强调“多印行对于农民工人兵士宣传的小册于”。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33、35、45、53页。以上都说明中共中央对乡村革命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一)中共二大有关乡村革命的理论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召开的中共二大将共产国际的指示吸收到一系列文件决议中。中共二大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制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切合中国实际的最低革命纲领。在此大方向下,中共对乡村革命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1.对乡村农民的革命性和所受的压迫及乡村阶层的新认识新概括
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贫苦农民要摆脱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无产阶级和贫苦的农民都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还指出第一步民主革命成功之后,第二步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奋斗。可见无论民主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中共都认识到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联盟的主力。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中又指出:“系统的合理的宣传,在乡村是必要的,工人阶级,若是至少得不到乡村劳动者(农业的雇工和极贫的农人)一部分赞助或至少不能使一部分落后乡村在政治上守中立,他是不能胜利的。故共产党在乡村的工作在今日占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应当使共产主义的工人常常与乡村相交接;假若拒绝这种工作,或委托这种工作于可疑的半改良派之手,那就等于抛弃无产阶级革命。”这就将乡村革命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中共二大宣言还指出,农民因为地少人多,天灾战争,土匪军阀扰乱,地主剥削,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日趋穷困和痛苦。并将农民分为富足的农民地主,独立耕种的小农,佃户和农业雇工三个层次。其中小农、佃户和雇工至少占95%。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13、114、68—69、113页。
2.乡村革命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乡村革命要实现的目标,中共二大主要是以法律条例形式作了规定。中共二大在《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中,提出要“制定保护工人农人和妇孺的法律”。在宣言中指出,“工人和农民,无论男女,在各级议会市议会有无限制的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绝对自由”;“制定关于工人和农人以及妇女的法律”。另外,要制定的法律中又有三条与乡村有关:“废除丁漕等重税,规定全国——城市及乡村——土地税则”;“废除厘金及一切额外税则,规定累进率所得税”;“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改良教育制度,实现教育普及”。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63、116页。有的具有改良的性质,属于当时民主革命联合战线的奋斗目标。
如何实现呢?首先,通过民主联合战线。中共二大吸收共产国际建议,认为当前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要联合其他阶级开展民主革命,农民是工人阶级首先要团结的对象。在《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中提到:“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并力来争到他们。”在《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指出:“此种战争虽不能完全解除工人农民的痛苦,却是解除工人农民的痛苦使工人农民到权力之路的第一步。”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63、66页。其次,议会斗争。在《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在议会斗争中要维护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利益。注意革命宣传要大众化,“在议会中的演说稿,必须用一切工人农人妇孺都能懂解能动听的文字常常汇印成小册子,散布于城市与乡村”。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74、75页。中共认识到作为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代表,要通过联合战线和议会斗争来维护工农利益。
3.农民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完全解放
从民主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农民才能实现完全解放。中共二大宣言中指出:工人和贫农要环绕中国共产党旗帜之下再和小资产阶级联合着来奋斗实现民主革命目标。同时工人们时常要记得他们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训练自己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预备与贫农联合组织苏维埃,达到完全解放的目的,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宣言还呼吁工人、贫农和全体被压迫民众一起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奋斗。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16、117页。这说明当时已经明确乡村革命是以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联合的革命。
二大后中共中央对乡村革命的一些认识进一步深入。比如注重依法维护农民的劳动权。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拟定的劳动法案大纲规定:“农业劳动者之工作时间,虽得超过八小时,但对于超过时间之工资,须以八小时制为标准而计算之。”“以法律保障农民(不掠夺他人之劳动者)之生产品价格,由农民代表提出,以法律规定之。”②《先驱》1922年9月3日。还认识到雇农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友军,工农联盟是党的发展所必需。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之基础,农民至少占全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最困苦者为居农民中半数之无地的佃农;此种人数超过一万二千万被数层压迫的劳苦大群众(专指佃农),自然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友军,为中国共产党所不应忽视的。中国共产党若离开了农民,便很难成功一个大的群众党。”还提出解决乡村农民面临的困苦的政策措施,即限制土地占有数量,组织农民消费协社,组织农民借贷机关,限制租额,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等。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24—125页。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失败,血的教训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单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必须有同盟军,包括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参加。共产国际也指示中共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国共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形势促使中共进一步重视首要的团结者——农民阶级。4月18日,陈独秀在《向导》周报第2l期上发表的《怎样打倒军阀》文章中进一步阐明了工农联合的思想。与此同时,参加农民运动的共产党人开始注重农运的领导者要具有文化知识和加强武装训练农民问题。如参加过衙前农民运动的宣中华总结指出:“农民运动的中心人,当属之乡村里底小学教师;农民运动底初步,则在给渠们以群众运动的训练。”④《责任》第2期,1922年12月4日。
(二)广东、湖南农民运动深入开展
彭湃在海丰领导的农民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9月,赤山乡等十余乡农会相继成立。11月,彭湃在给李春涛的信中进一步谈了对乡村革命的认识,认为农民佃耕农占多数,忠诚于自己阶级,斗争方式可以采用罢耕,目前田租负担日增,生活日益困艰,农民时时都有“暴动心理,反的心理”。已经有了阶级觉悟,能巩固自己阶级阵营,扩大宣传,农会在不断成立,“中国农民的阶级斗争,将出现于南部海丰一隅”。⑤《彭湃文集》,第11页。1922年冬,彭湃制定了《农会利益清单》,包括防止田主升租、勒索、内部竞争,凶年呈请减租、调和争端,救济疾病、死亡、孤老、罹灾,防止盗贼,禁止赌博,奖励求学,改良农业,增进农民智识,共同生产,便利金融,抵抗战乱等内容。可见,虽然彭湃的主张有些是改良,但是变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多方面。1923年元旦,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成立,会员达2万户约10万人。《海丰总农会临时简章》公布的纲领是:“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图农业之发展。图农民之自治。图农民教育之普及。”⑥《彭湃文集》,第16页。还规定了农会组织机构。彭湃本来想仿照苏维埃组织法,但因为当时他还没完全搞明白,而且又担心农民记不住,所以纲领写得简明扼要。他还制定乡农会简章,包括会领、总则、职员、会议、会务等等,非常详细全面。海丰农会的政策是教育为基础、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进,使农民有经济斗争的训练及夺取政权的准备。1923年2月,在《海丰总农会成立宣言》中,彭湃分析了农民所受的剥削,并认为农民“一旦觉悟,集合全县农民,组织农会,协力团结,反抗社会一切不合理制度,争回我们生存的权利”⑦《彭湃文集》,第25页。。3月又提出农民要正当防卫,同心协力团结起来。5月,“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时,他又谈到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处在今日饥寒压迫无智的地位的工人和农民,在生活上和人道上,是不得不要求自身的解放和世界的改造,工人和农民要起来打倒共同的敌人资本家和军阀,争得固有的权利——自由和幸福。①《彭湃文集》,第28、29页。其中3月因为地主组织“粮业维持会”进行抵制,加租和扣押农会会员,彭湃亲率6000多名会员进城请愿,迫使他们释放被扣押会员。较充分地显示了农民在党的领导组织下展现出的革命力量。海丰声名大振,影响到附近的紫金、五华、惠阳、陆丰以及潮州、普宁、惠来等县也纷纷组织农会。于是,海丰总农会又相继改组为惠州农民联合会和广东省农会。彭湃任省农会执行委员长,会员达20余万人。
湖南衡阳等地农民运动。湖南水口山、安源在二七罢工期间,农民就开始建立团体,提出减租要求。1922年12月底,水口山农民与工人在一起参加庆祝罢工胜利大会和示威游行时,喊出“工人农民万岁”、“打倒贪官污吏和军阀”的口号。中共建党初期,毛泽东也是首先将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的,“恽代英1923年曾写信给毛泽东说,我们也可以学习陶行知到乡村里去搞一搞。毛泽东认为,现在城市工作还忙不过来,怎么顾得上农村呢?”毛泽东当时正全力从事工人运动,但是也没有忽视农民问题,1923年4月,毛泽东派工会领导成员、共产党员水口山矿工刘东轩、谢怀德回家乡衡山县岳北白果乡开展农民运动。②《毛泽东传(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07、108页。他们很快成立了岳北农工会,发布宣言:“要为自己解除困苦,争谋利益,只有大家联合起来”。还通过了《关于农民生活要如何改良之议决案》《关于本会对政府态度之议决案》《关于农村教育之议决案》《关于农村妇女生活之议决案》,限令地主要将粮食按正常价格卖给农民、阻止运往外地牟取暴利,开展惩办土豪劣绅、减租减息的斗争。农会会员后来发展到4万多户,附近衡阳、湘潭、湘乡等县边界农民也纷纷响应。后来湖南军阀赵恒惕派兵镇压,逮捕枪杀农会会员,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暂告失败。
这个阶段,中共二大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开始在民主联合战线的框架内,对无产阶级乡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土地问题、农民革命地位、农民剥削压迫情况、解决措施等做了探索。地方党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开展农民运动,政治经济教育上都有所开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要在江南乡村初步展现了农民的革命力量。但由于敌人的力量太强大,农民获得的权益又很快被剥夺。乡村农民仍然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剥削之下,谋求农民解放的乡村革命任重而道远。
四、对乡村革命探索的特点及不足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初步探索了如何开展乡村革命的问题,这种理论认识虽然是基础性的,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其指导下进行的乡村革命的初步实践,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对乡村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对中共乡村革命理论的探索发挥重要影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有着初步了解的先进知识分子,建党前认识到中国乡村的黑暗和乡村农民的伟大革命力量,李大钊还呼吁青年像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搞宣传运动那样到农村去。早在1920年6月,列宁在为共产国际二大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中,就提出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的反对地主阶级的农民运动和建立农民运动国际大联盟问题。8月列宁又起草了土地问题提纲,肯定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地位,认为农民也只有与无产阶级结成联盟,援助无产阶级的反封建和反资本主义的斗争,此外别无出路。同时,无产阶级只有将阶级斗争开展到农村土地问题上,把劳动农民团结起来,才能成为真正革命的和按社会主义精神行动的阶级。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第152—153页。列宁还对农村的阶层进行了分析界定,提出通过建立共产党支部“积极进行鼓动工作,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共产党的要求,用实例来说明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各种方法,经常派产业工人到农村去进行鼓动工作”。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第158页。共产国际和苏俄派来的维经斯基、尼科尔斯基和马林等也帮助和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据包惠僧回忆,马林是执行第三国际的命令,也就是按照列宁命令办事的。②参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第259页。尼科尔斯基、马林参与了中共一大党纲和其他文件的制定③参见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95—96页。。他们对中共一大有关乡村革命内容的论述是明确的。可是他们却没有将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联系到中国。直到1922年1月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会议宣传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主张在远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共中央才接受了共产国际指示,正确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开始重视乡村农民问题,加速对乡村革命的探索。
二是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考察乡村并制定乡村革命政策。建党前后,无论是李大钊还是沈定一、彭湃等早期乡村革命探索者,以及中共一大、二大前后的文件,已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乡村革命的有关问题,如农民革命性、乡村各阶层、土地问题、农民协会、农民教育等。具体说来,中共一大规定土地归社会公有,集中在乡村最根本问题即土地问题上,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上,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中国乡村经济状况。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早期党团员涉及的农民阶层的划分,分析军阀、地主等对农民的剥削,发动农民起来反对乡村土豪劣绅的统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国情条件下,认识在中国农民占人口大多数,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充满信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政治上从土豪劣绅手中夺取政权,建立农民协会;经济上土地归农民所有或减租减息;文化教育上设立一些乡村学校等,涉及乡村革命的方方面面、深层次的内容,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是乡村革命从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或民主革命这个中心。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以乡村或城市为革命中心的理论转换是,城市(1921.7—1930.1)、乡村(1930.1—1949.3)、城市领导农村(1949.3至今)。虽然创立之初,中共一大、二大都是要求乡村农民在无产阶级的旗帜之下,一道去完成革命任务,才能获得解放。但是中共一大还是借鉴苏俄革命经验,坚持城市为中心,乡村革命处于从属地位,规定了脱离国情的乡村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如土地社会公有、社会革命等,但没力量开展。中共二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民主革命,但也是把乡村革命看作是国民革命的补充,也没有把重点放在乡村,土地政策是没收革命对象军阀的土地归农民,或限制土地占有数量,是一种改良妥协的政策。一大和二大尽管只隔一年,但是从文件上看,一大和二大所坚持的是两种不同的革命道路。一大直接决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大受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影响,建立民主联合阵线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也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共创立时期乡村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围绕这两个中心来开展。
四是注重从乡村最突出的文化教育和土地不平等入手来发动乡村农民参与革命。乡村革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系统工程,虽然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但不是仅仅进行一个土地革命而已。早在建党前后,李大钊、沈定一、彭湃等先进知识分子就注意到农民所受到的政治、经济、教育剥削,急切提出青年要到乡村去开展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革命觉悟,进行革命动员,通过乡村革命解放农民。早期共产党人非常关注对农民的教育,认识到农民文化水平是影响其革命觉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展农民运动后立即在乡村举办农民学校,把对农民进行教育作为乡村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沈定一、彭湃等也认识到土地占有不均是农民受剥削的一个经济根源,把开展土地上的分配和减租减息作为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央的文件看,当时思考的重点是农民经济剥削问题引发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革命,对于文化革命基本没有涉及。
五是中央和地方探索的极端不平衡。通过对中共创立时期乡村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地方的探索超越中央决策是非常明显的。早在中共一大召开前,李大钊、蔡和森、沈定一、张太雷、彭湃等人及地方就对中国乡村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有关乡村革命的看法和思考。但中共一大文件并没有加以吸收,而是照搬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一大后,全党重点开展工人运动,而浙江的沈定一、广东的彭湃独立自主发动了基本符合国情的乡村革命。中共二大对乡村革命的探索通过接受苏俄、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对建党前后的实践分析,作出的一些决策比一大有所进步和切合中国国情,但二大有些主张如限制土地占有数量、减租减息,斗争方式采用议会斗争等,体现出改良思考。地方和中央探索上的先后,可以说直到遵义会议后才基本解决。
(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足
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初期对乡村革命探索中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掌握不够,影响了乡村革命的进程。一大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触马克思主义时间不长,掌握的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初步的内容,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做全面的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很少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完整理解、认识和重视。加上对中国国情和所处社会阶段的认识不正确,中共中央照搬苏俄革命模式,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首先致力于工人运动也是可以理解的。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帮助中共初步认清了中国国情和革命性质,促使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乡村农民,二大决定在民主联合阵线的范围内,以农民为首要团结对象,开始了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但是理论的不足导致中共二大乡村革命的有些决策带有改良性质。创立时期中共对乡村革命的理论认识无疑迟缓了乡村革命的开展。
二是理论政策与实际脱离或结合不紧密,缺乏全国性乡村革命计划,导致乡村革命暂时失败。在地方上开始乡村革命实践的沈定一、彭湃等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制定的乡村革命政策大部分还是比较切合乡村实际的。但从中央层面上看,一大的决策是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乡村革命。但仅仅过了一年,二大就转到了民主革命,革命对象由反对资产阶级到反帝反封建,土地政策由社会公有变为限制土地占有数量、减租减息的改良性政策。对于教育没有涉及,武装方面也是大而化之,没有具体措施。无论一大还是二大,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革命只是附属配合,没有全国性的乡村革命计划,海丰、衡阳等地的农民运动得不到呼应。对此邓中夏曾指出:武装农民如果“不努力遍国中的办到,农民运动终是软弱无力,如现在海丰衡山的农民,气势何尝不雄且壮,终于因为徒手,被陈炯明赵恒惕打得烟消灰灭了”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8页。。
三是乡村党组织建设滞后,影响了对乡村革命的开展。创立时期,中共对于乡村党组织的发展还仅仅是文件意义上的,中共没有在乡村发展党员的计划,根本不重视乡村党员的发展,而是要求在知识分子和工人中发展党员,乡村党的基层组织只有个别自发建立。乡村党组织的弱小,根本无法实现党对农民运动的有力领导,这是乡村革命暂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乡村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革命的探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探索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为以后乡村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革命理论和经验都很缺乏,对乡村革命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