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

2011-02-18徐匡迪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5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能源经济

徐匡迪

进入新世纪以来,低碳经济在欧美兴起。随着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低碳经济已日趋风靡世界和中国。

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近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中国因处于工业化中期及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气温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诚然,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原因。火山活动、太阳活动以及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化石燃料的大规模运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都可能成为引发气候变化的条件。从而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并付诸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应有不同的内涵。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义务。中国和各个发展中国家则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即在实现发展目标、消除贫困的同时,逐步减少单位GDP增长时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

保证能源安全。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现在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如果达到美国的能源消费水平,需要9个地球的能源储备;按照生态足迹和美国生活水平则需要5个地球,如果按照美国的方式发展,仅中国就需要2个地球。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一次能源的95%、工业原材料的80%、农业生产资料的70%来自地球矿产资源。然而,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份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1.0亿t标准煤,比2008年增长6.3%。原油消费量3.8亿t,增长7.1%;天然气消费量887亿m3,增长9.1%;电力消费量36 973亿kW·h,增长6.2%。

同时,中国汽车业产销两旺,如果按照发达国家人均4人一辆车的话,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亿辆以上。但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也随之日趋突出。中国在1993年前还是石油净出口国,10年后的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就上升到25%,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8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骤升至51.4%。因此,中国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减少对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清洁能源、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推进社会经济转型。全球金融危机为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契机。讨论的焦点已不再是是否向低碳经济转型,而是如何加速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巴西都争相发展低碳城市,经济社会向低碳转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及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且我国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00—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t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t标准煤,所占比重高达69.5%。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t标准煤以上。2007年在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据计算,每燃烧1 t煤炭会产生4.12 t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虽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世界前列。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也就是说在保持经济增长8%的情况下,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40~150亿t。

还应该看到,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还需要钢铁、煤炭、电力、陶瓷、水泥等产业,这些高碳特征的重化工业还将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

因此,大力推进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从高碳到低碳,从低效到高效转型,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目前,技术进步和创新不只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支撑,甚至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无论是提高能效,还是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清洁能源、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突破若干核心技术,才能突飞猛进。

现代经济技术竞争的明显特点是“快者得先机”、“掌握技术者获效益”。风能、太阳能、海洋能,谁能控制?谁也控制不了,控制的是技术,谁有风能技术就控制风能,谁有太阳能技术就控制太阳能,谁有海洋技术就控制了海洋能,未来的能源取决于技术,有技术就有新能源。

也就是说,谁跑在前面,谁就占领了制高点,不只依靠技术和产业优势谋求利益,还可通过先行一步制定标准和规范谋求利益。落后国家只能任其“称王称霸”。回顾20世纪50年代的半导体、60年代的激光,在研发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进入产业化阶段,差距就拉大了。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最终导致引进、引进、再引进,主要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现在我国国家整体实力和产业实力已今非昔比。从目前状况来看,在低碳经济领域,中国虽然与先进国家还存在差距,但在总体上和世界各国大体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说得上是百年机遇,然而,稍纵即逝。我们绝不能再重复过去的教训。低碳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突破低碳经济核心技术,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战略,切不可稍有懈怠。因此,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制定低碳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并纳入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其与国家整体战略、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产业战略以至产业布局相协调,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推动低碳经济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一是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

二是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性的“生态环境”。

三是以现有的技术创新与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大力展开合作攻关,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四是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快现有低碳技术尤其是优势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技术产业化。

五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特别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项目,共同研发,合理转让,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等多途径,达到共享成果,为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编辑出版《中国低碳年鉴》,为普及相关知识,提供信息、数据,载述历史,及时总结和传播经验,推动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必将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我欣然命笔斯文。是为序。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能源经济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