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休闲体育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2011-02-18常争光陈让飞
常争光,陈让飞
(1.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山东济南250061;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系,江苏 南京210046)
1 研究目的及背景
脑力劳动替代体力劳动成为主流工作方式的当今社会,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其中儿童因过早、过多地被施以生存技能教育而被强加了此年龄段不应承受的压力,这已是国内的普遍现象,如何帮助儿童释放精神压力、重拾儿童天性便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休闲体育是目前成年工作者借以释放工作压力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且休闲体育崇尚自由的主旨正适于儿童重塑天性,因此对儿童进行休闲体育教育将是保障儿童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况且儿童对即将面临的生命过程中最初的教育会产生高度认同感,此阶段所认知到的生活方式将很大可能地后遗至整个生命过程,所以儿童休闲体育教育应当引起儿童教育事业的足够重视。
休闲体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为细致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它的关注也渐渐增多,休闲体育学是休闲学与体育学的重叠部分,是在体育学中拓展挖掘休闲成分,唤醒自我实现这一人生价值观的科学,李仲广等学者指出,“通过研究休闲从而提高对休闲的认识以及接受关于休闲的教育,我们所有的人都将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1]”。自由发展是自我实现的关键和灵魂,这是休闲体育最核心的倡导口号,休闲体育的定义在国内呈现出不同版本,本文推荐卢锋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在相对自由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以一种随意的状态和心境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的行为[2],“随意的状态和心境”凸显出了休闲体育自由价值所在,尤其在物质生活改善却充斥着压力逼迫的当今社会中,对自由的唱响成为休闲体育被广为推崇的原因。
虽然国内对青少、青、中、老年休闲体育的研究已渐为深入,但针对儿童的研究还较为鲜有,涉及儿童的体育研究多属于学校体育和健身范畴,重点还放在体育对儿童体质发展促进的研究上,方法上多忽视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和选择权,忽略了儿童的本位原则,须知有利的体育教育形式未必吸引儿童兴趣,即使对儿童体质和心理成长的部分内容有所奏效,但若遇强加适用也必定受到儿童抵触,不利于儿童身心协调发展。休闲体育教育不仅包含体育教育成分,也包含意识教育成分,体育内容由儿童自主选择,顺天性参与,固为儿童本位的教育方式。
2 休闲体育:儿童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1 儿童生理机能的完善需要休闲体育
儿童拥有生命过程中最为迅猛的细胞增殖速度,在基因的主导下,适宜的身体运动量对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幅度增进显著,且对儿童未来的体质状况也有高度影响,孙葆丽在体育与游戏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研究中得出了体育对儿童体型和内脏机能的有利作用[3],儿童必需体育运动来保证生理的良性发展,而休闲体育的体育功能正是帮助儿童发展生理潜力的催化剂。
新生儿大脑神经元的增殖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在最初的发育过程中每个神经元都能将其传导纤维迅速伸向最终的目的地,大脑的神经元结构被永久性地固定下来,而这个过程中至少部分是生活经历的产物[4]。儿童需要对外界进行多元化的接触、体验才能保证神经系统快速发展,休闲体育内容广泛且富含精神内涵,能借助足够丰富的活动内容,通过儿童的参与、感受来刺激儿童的神经中枢,促进其智力开发和功能完善。
2.2 儿童心理的自由发展需要休闲体育
以身体活动和对新鲜事物的兴意正浓为主要表现的“爱玩”正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倾向可以解释为本能的以“我”为中心的利益追求。对外界事物的陌生感加之对陌生事物的认知冲动使得儿童不可避免地对事物接触、体验,接触过程中儿童尚未发展完全的智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会引发对所需的本能性索求,当获得自己想要的实物或感受时会自然表露出满足,否则常会以哭闹作为不满的表达。儿童的天性正符合休闲体育的理想状态,休闲体育是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的行为,在休闲体育中儿童正应当喜恶分明,意志坚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抛弃厌恶的,所以休闲体育正是儿童心理自由发展需要的。
2.3 儿童高效的识学拓展需要休闲体育
儿童的学习主要以模仿和实际效果评价为特征。对于所见的感兴趣的肢体行为,低龄儿童会加以模仿并重复演示,同时由于掌握新动作而获取满足感。进入学校教育后的儿童思维逻辑逐渐完善,能够对模仿的动作、方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直观的评价然后自行取舍,对感觉有趣的模仿儿童会加以记忆和巩固,效果不如意的会被迅速抛弃,因此,教育施行时应多借助肢体语言,周全地呈现良好模仿效果会对于儿童记忆所接受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休闲体育教育削减理论而以“形”为主,利用标榜人带动儿童参与其中,供儿童模仿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正咬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因此休闲体育便于儿童识学,是符合儿童能力级别的教育内容。
3 休闲体育:儿童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休闲体育以体育运动为表现形式,坚持以“自由心境下的参与”的理念将既健康又自由的生活观教授给儿童,并促使其未来在符合休闲体育内涵的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儿童休闲体育教育在人生过程中先入为主,其影响要更为深远、透彻。
3.1 休闲体育能丰富儿童的活动内容
肢体运动是儿童天性的表现,但却被时代价值观所压抑,许多家长在儿童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便给儿童报名各种学习班,以求使其“赢在未来竞争的起跑线上”,然而纵使儿童得到新的技能,也不足以弥补其天性所受的摧残,这对儿童的身心协调发展极为不利。以休闲体育代替学习班,既有利于儿童生理、心理进步,还能保全儿童好动的天性,帮助儿童顺其自然地成长,这是良性且亟需提倡的。休闲体育包含体育元素和精神元素:体育元素为丰富的体育活动形式,休闲体育不拘泥于某几个体育项目,只要儿童以自由、愉快的心境参与,其活动形式不限且可以自创,内容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元素是指休闲体育崇尚自由、快乐的精神内涵,这是生活的本质,值得用以引导儿童的价值观。休闲体育注重“形”与“神”的结合,能够全面地丰富儿童的闲暇生活,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3.2 休闲体育能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休闲体育将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参与主体,儿童在休闲体育中不会受到规章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投入喜爱的项目,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玩耍,不必顺从带动者的教授内容,这正满足创造的产生条件。谷玉冰等学者实验发现开放性的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5],而开放性的体育教学正是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板块,在安全的前提下只要达到儿童自我满足的效果,休闲体育都会予以支持,这正是休闲体育给予儿童的发挥空间和时间。在激发儿童创造性上,休闲体育并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主动地诱发和引导,休闲体育期望儿童在运动中不拘一格,只将他人的示范当做参考,学会自我发挥,因此休闲体育将支持原创的理念感染给儿童,积极地告诉儿童“创造是正确的”。
3.3 休闲体育能提高儿童的自由感
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曾说过:休闲就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应当处于身心自由发展时期的儿童,无需考虑经济、家庭、社会带来的压力,这正是现实中最接近“欣然之态”的人生阶段,此时将休闲体育理念以带动其参与自由化体育运动的形式传授给儿童,将帮助儿童记忆愉快心境,感受自由。自由的原则是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由核心是智慧的发展[6],休闲体育符合儿童天性满足了儿童的积极性,休闲体育不拘一格的参与主旨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休闲体育既帮助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又引导儿童的思想走向自由、健康,这有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因此休闲体育塑造着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着儿童的智慧,使儿童深感自由。
3.4 休闲体育能增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休闲体育教育离不开体育属性,同样具有体育功能,潘春燕在体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对温州市129名4~6岁儿童施以6个月的运动干预实验,结果显示体育教育的干预显著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7]。个人休闲让儿童学会自娱自乐,集体活动培养儿童的交流能力和集体观念,休闲体育的这两类形式均是培养儿童未来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有效教育方式。休闲体育是时刻进行实践的学习过程,经历休闲体育教育的儿童能够设身处地地领会到实践对技能的强化作用,在未来的学习中讲求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正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正确方法。
4 制约儿童休闲体育的教育缺陷
4.1 教育者缺乏休闲体育意识
儿童的人身安全是每位家长的忧心之事,如今许多家长限制儿童外出运动以防不测,却忽略了休闲体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致使儿童被“温室培养”,缺乏体育锻炼而延误了生理成长,缺乏交流而使其应挫力、竞争力等素质滞后于同龄人,这成为当今许多儿童自闭、社会适应能力差、肥胖等现状的关键诱因。儿童缺乏决策能力,家长的代为选择便成为儿童成长路线的指向标,这种情况下家长休闲意识的强弱会耳濡目染地遗传于儿童,而目前国内许多家长缺乏休闲体育意识的现实则成为阻碍儿童全面发展的瓶颈。
4.2 技能教育侵占儿童正常闲暇时间
当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家长不得不未雨绸缪地为儿童的未来“打基础”,于是儿童被过早地推进了各种学习班,供儿童发挥天性的玩耍时间被大幅掠夺,使儿童压抑感倍增,叛逆趋势凸显,甚至于产生心理扭曲。闲暇时间是儿童休闲体育的必需条件,对儿童闲暇时间的剥夺,等于对儿童快乐体验的剥夺,缺乏休闲体育带来的顺畅,长期以烦闷感替代快乐感,势必增加儿童心理压力,扭曲儿童的心理发展。
4.3 教育者对休闲体育的误解
“欣然之态”是休闲体育的精神主旨,而体育中的休闲成分却往往被教育者忽视,许多家长和教师视体育项目为教学范围,视体育技能掌握为教学目标,直接限定儿童应学习的体育内容,这既没有尊重儿童的兴趣选择,造成当今青少年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实,也没有正视儿童的识学能力和规律,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掌握技能而信心受损。儿童未来对休闲体育的兴趣形成受影响于儿童时期的切身感受,教育者对休闲体育误解后的体育教育因忽视儿童的兴趣所向而打击了儿童的运动信心,对于儿童领会休闲体育精神、形成休闲体育习惯的目标甚是不利。
4.4 社会宣传重点失准
体育过程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皆有裨益的观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社会中也将体育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开发功能广为宣传,然而却忽略了儿童对体育选择环节的考虑,体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前提是儿童的自主参与,忽视儿童兴趣而强施于人的体育教育是不能发挥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功能的,儿童在不感兴趣的体育过程中怎会感觉快乐,又怎会主动领会体育内涵呢?休闲体育被剥夺了休闲的灵魂,只能沦为强健肉体的工具。宣传“体育好”并无不当,但缺乏宣传“让儿童自己选择”便有失重点,这项重点的宣传不仅要面向儿童,更应面向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
5 儿童休闲体育教育措施探讨
针对教育缺陷,应当讲明正确的儿童教育措施用以唤醒教育者休闲体育意识,消除教育者误解,矫正宣传重点。较施于其他人群的教育,儿童休闲体育教育的措施须基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识学规律。
5.1 明晰儿童时期特征,正视儿童发展规律
儿童的年龄偏低,生理上功能不完善,各器官处于快速发育阶段,需要体育辅助发育;心理上活泼好动,行为受天性主导,受挫能力弱,易产生心理变动,需要行为自由。教育者必须清晰认识儿童时期特征,明确儿童发展所需的体育支持和自由空间,同时教育者要正视儿童的发展规律,摒弃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迎合儿童时期的生长需要,坚持休闲体育教育,使儿童随心所欲地参与体育运动,保证儿童生理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其心理的平稳进步。
5.2 教授自由理念,注重引导式教育
“自由”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自由参与的宗旨是人生的任何时期都应坚持的教育内容。儿童完全自由的发展往往令人担心导致“娇生惯养”,降低儿童日后处世能力,其实这是教育者对休闲体育的误解,儿童处世能力的正确磨练方法是引导,使儿童了解利益的逻辑相关性从而引导儿童主动磨练自己,例如学者周亚琴支持在儿童运动受挫时进行安慰式的归因再训练来帮助儿童重拾信心[8],引导其继续主动地坚持不懈地参与训练,这种主动便是儿童在引导式教育下自由选择的表现。
5.3 重视儿童生活环境,利用环境感染式教育
儿童的学习是时刻的,是耳濡目染的,他们不会辨别“学习时间”和“非学习时间”的存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的心理,能够从周围吸收知识化为己用,可以自己教自己;杜威指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儿童自身就隐藏着一种先前发展的潜能,对儿童的教育也不能直接进行,要通过环境影响儿童与儿童沟通,儿童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接受教育[9]。教育者要重视环境影响式教育,不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环境中都应身体力行地为儿童展现休闲体育景观,吸引儿童运动,引领儿童感受自由。
6 结束语
休闲体育教育对儿童身心协调发展的促进是显著的,在儿童被迫过早求学的当今社会,儿童天性被逐日抹灭使得对休闲体育教育的需求格外凸显,休闲体育教育在帮助儿童重回天性上起到了其他教育内容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儿童施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添补并倡导休闲体育教育,是改善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形成休闲文化,建设未来休闲社会的必要举措,而且已是当务之急。
[1] 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8.
[2] 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96.
[3] 孙葆丽.体育和游戏助儿童健康成长[J].教育科学研究,2010(5):63-65.
[4]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95.
[5] 谷玉冰,耿兆启,李士萍,张淑玲,张少农.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8):105-108.
[6]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5.
[7] 潘春燕.体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1):28-32.
[8] 周亚琴.试论归因训练对运动学习无助感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7(4):140-142.
[9] 游达,杨文超.儿童教育需要回“温”——论儿童教育的“热”“冷”现象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