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影响力分析
2011-02-18朱丽曹帝坤湘南学院中文系
朱丽 曹帝坤 湘南学院中文系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影响力分析
朱丽 曹帝坤 湘南学院中文系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力量,发布、传播信息即时、多样、快速、广泛、互动,通过转发、链接、评论以及吸引传统媒体参与等手段,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快速设置公共议题、引导舆论走向、并干预影响受众行动,体现了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和和强大的传播效果。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信息流;影响流;舆论引导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从2008年进入中国,到2009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到2010年的“微博元年”称号,微博,只花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在我国传播媒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有突发公共事件的地方基本都有微博的身影,微博与突发公共事件大有捆绑之势。2009年的伊朗大选、央视配楼着火、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2010年舟曲泥石流、宜黄拆迁自焚、上海静安大火等,微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年初的日本地震和之后的盐荒谣言,微博也曾一度影响了事情的发展。作为网络舆论的一股新生强势力量,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视。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表现特征
传播学者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下面笔者将按照罗杰斯的理论划分来分析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特征。
(一)微博作为信息流的表现特征
1、信息发布的即时性
新闻的时效性一直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时”表现为“全时”和“即时”,而即时性,是指对事件零时差、零距离地报道,类似于现场直播。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微博的即时性体现得非常充分。例如,K165次列车事件,当桥面断裂,车厢悬在滔滔江水上的紧急的时刻,两节车厢里依然有乘客拿出手机记录当时的情景,然后马上通过微博及时发布。现在的网络媒体基本上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当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一定会设一个微博直播窗口,不断更新上传信息。对日本地震、利比亚事件的报道门户网站无一例外。微博能够实现及时发布与公民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增强、微博的140字简短文本形式以及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等因素息息相关。
2、信息发布的多角度性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传统媒体因为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因此,能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丰富的新闻资源面对某些突发公共事件也会显得贫乏,无法系统的反映事件状态。微博则不然。因为微博拥有众多的新闻发布者,也有着众多的新闻受众,其人海战术保证了信息的源头活水和能汇入装水的大海。微博用户们不受传统媒体版面、时段和媒体自身立场的限制,也不拘泥于新闻写作的要求,它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报道突发事件,可以报道传统媒体遗漏的新闻或新闻中的部分信息,可以延续、丰富媒体的报道。
3、信息发布的随意性
无论是普通的微民还是自称公民记者的微博用户,其在传播信息中因为缺乏相关的新闻报道知识和素养,所以很难保证客观的立场和准确地发布信息,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发布的信息现场感虽强,但情绪色彩浓重,随意性较强,不够专业。例如2010年关于舟曲泥石流的最先报道来自于一位叫Kayne的微博用户,其微博文字信息为:“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尽管被网友评为“2010年最温暖的微博”,但它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个人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在遣词造句上,刻意营造恐怖气氛,煽动他人情绪,或者因为相关知识缺乏,错误判断突发事件而发布了错误的信息,或者立场不够客观,细化、渲染矛盾,那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二)微博作为影响流的表现特征
信息通过微博公之于众后,就进入了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阶段,从罗杰斯的N及传播观念看,亦即微博信息从信息流进入了传播流的领域。
1、传播信息的快速性
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里说:“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家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如果有1000万个粉丝,你就像电视播音员一样,可以很容易地让全国人民听到自己的声音。”其科学性可能还值得商榷,但亦从侧面反映了微博拥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效果,而这种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微博发出后,转发只需一秒钟,以每小时近万次的速度被飞快地转发,其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可见一斑。
2、传播信息的广泛性
如果说博客上是面对面的表演,那么微型博客上则是背对脸的follow(跟随),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因此,每个微博用户都有一定数目的受众,目前微博粉丝超过百万的用户数不胜数。而每个用户也有一定数目的关注对象,不需要对方同意,传统媒体、机关单位、职能部门、明星、亲朋、“路人”都可以是你关注的对象。如果你的微博对他们有吸引力,那他们也可能成为你的受众。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被杂糅在一块,想不被人获知都是一件难事。总之:微博的信息来源绝不会是单一的,信息也绝不会只被某一类人看到。上海静安大火、宜黄拆迁自焚、舟曲泥石流等都因为微博的传播而被很多人知悉和关注。
3、传播信息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表现突出的又一原因。微博的操作界面可以让人更快的对博文发表评论和感想,可以直接和博主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也可以和转发或者评论博文的用户进行交流。有微博的人就像多有了一张嘴,而且这张嘴对谁(开了微博的人)都可以说话,当然对方是否愿意回应又是另外一回事。也可以自说自话,可以什么话都说。拥有有微就像多了几个耳朵和几双眼睛,虽不是千里眼顺风耳,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却能快速的获知、询问、评论事件。传统媒体也是看中了微博强大的交互性而纷纷加盟。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平台,因其在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也发挥了它特殊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舆论引导作用形成的途径
1、转发
微博的舆论引导功能首先可以通过转发来实现。在某种程度上转发往往代表着认同。转发一条微博会连同别人对此消息的评论一起转发。转发的人多了,就自然成了话题榜中的座上客,成了微博这个平台上的议程设置。这就类似于网页的刷屏或是置顶,让人关注此事,参与此事。
2、链接
微博因为有字数的限制,因此有些事情不能详细深刻的解释,但微博也有超链接功能。可以通过微博链接查看大家对事件的详细解读。链接中文章自然是以理服人,而且多是一些意见领袖的文章,他们对于引导舆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说微博虽小,腹内却有乾坤。
3、评论
当然,微博强大的舆论引导力还来自于那些在只言片语的嬉笑怒骂中却能指点江山揭露本质的评论。许多人的评论能写透事实、直抒多数人的胸臆,堪称经典。这样的评论,当然是微博需要的。但是,微博的1 4 0字让很多的评论关注细节部分。如果细节经过微博放大,读者有可能误读,这将产生重大影响。微博放大事件的细节不一样,舆论的方向也就不一样,此时就需要传统媒体的配合。
4、吸引传统媒体的参与
突发公共事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经过一系列的转发、链接、评论,形成舆论,对事件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能很快吸引传统媒体的参与,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也必将有所增加。基于传统媒体的专业和权威,在引导舆论的方向上能起到比微博“人海战术”更好的效果,弥补微博“信息失真”、“放大细节”、“言语偏激”等方面的不足。
(二)舆论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1、快速设置公共议题
大众传播效果论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微博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破坏性,是紧急事件,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进行转发或评论,加上微博用户基数大,每条信息几乎都是以每小时上万人的速度传播,关注的人数增多或是事件本身具有很大价值,微博运行平台都会将该事件设为话题或是头条。登陆微博界面的受众都可能参与到该事件的“了解”、“传播”、和“讨论”中。某些微博发布平台会随着事件的发展及大多数人的态度重新设立相关选题。“3Q大战”、“我爸是李刚”、“学历门”、“曲靖马龙县洪灾”、“舟曲泥石流”、“上海静安大火”等事件都有成为微博的话题事件,参与讨论的留言都达千万以上。这些话题会引来网民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些热点话题也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个人的一条“留言”到大众的“谈资”,通过微博,也许只是几小时的事。
2、引导舆论走向
通过设置话题,微博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哪些事件,而通过权威机构开微博和意见领袖微博的推介,会起到引导舆论走向的作用,即引导人们如何思考这些事件。具有权威性的微博发布的“微言”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最有价值的言论,其对事件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受众的判断。今年日本地震后,因谣传吃盐可以防辐射,我国多地出现了抢购食盐,囤积食盐的情况。一时间,各大商场食盐被抢购一空。中国盐业总公司作为加碘盐事件中最有发言权的机构,在“盐荒”中通过微博来进行辟谣。其微博从3月17日下午3时50分到下午5时50分,两小时里共发布了40条微博,其微博被近8万人评论或转播。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辟谣以及媒体的多番宣传,事件终于得以平息。
3、干预、影响受众行动
每个微博的端口都是一个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微民能从微博上获知信息,能依据微博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亦会因微博而在具体的事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街拍拯救乞讨儿童事件中,有人会选择不顾艰难险阻拍照上传或是转发,希望借此帮助走失儿童,也有人会想借东风上传自己的照片,妄图成名牟利。这考验的是社会的整体环境和人心,应进一步完善对微博的综合管理以及加强对人的教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博以其发布、传播信息即时、多样、快速、广泛、交互等特点,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和强大的传播效果。同时,因其随意、非理性而导致的公信力不足也不利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微博时代依然有效。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更愿意相信传统媒体的信息是真实的,而通过微博关注传统媒体也是目前最快速最方便的一种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各方人士都能扬微博之长,避微博之短,注意微博和传统媒体的配合,必将推动突发公共事件更快、更好的解决。
[1]周海华.微博:中国网民的下一个“企鹅”[J].中国传媒科技.2010(6):6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7—198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4.098
本文为2 0 1 0年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基金号10C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