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中国创新驿站”蚌埠站点建设探索
2011-02-17安徽省蚌埠市科技情报所宗剑钊王婵娟
■ 安徽省蚌埠市科技情报所 张 静 宗剑钊 王婵娟
长期以来,我国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的低效已严重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技术转移支持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源于欧盟的“创新驿站”概念的引入成为促进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的一个良好契机。
欧盟创新驿站(IRC)是欧盟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跨国技术转移合作的计划之一,是欧洲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介网络。2010年7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借鉴欧盟创新驿站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依托现有资源,在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和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暨中小企业创新支持系统——“中国创新驿站”,并决定首批在全国11个省(市、区)开展中国创新驿站试点工作,蚌埠市被指定为安徽试点地区之一,作为中国创新驿站蚌埠站点的承担单位,蚌埠市科技情报所根据中国创新驿站秘书处的统一部署,积极建设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深入企业及科研院所,挖掘技术源头与技术需求,充分利用中国创新驿站网络工作系统,集成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在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协作,搭建新型技术转移平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驿站工作实践
1.建设完善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和服务平台,集成创新资源与信息
蚌埠创新驿站以“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平台、专利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科技成果、技术专家、科技文献、共享仪器、专利成果、技术需求、投融资信息、科技中介机构、政策法规库等创新资源数据库内容,数据库收录各类信息总量达6千余万条,并与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路路通”服务总网及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相互链接,形成各类创新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其中2009年起免费向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的科技文献数据库迄今访问量超过100万次,下载篇数318万余篇,服务绩效十分明显,为全市企业搭建了科技信息检索、资源共享及成果交流平台,为创新驿站运行提供了充足的基础信息资源。
在建设完善本地创新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蚌埠站点积极按照创新驿站秘书处的要求及省区域站点统一部署,充分利用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创新驿站内部工作系统及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路路通”服务总网等网络平台,进行技术成果、技术需求等技术交易信息的发布及站点间的协同。自创新驿站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蚌埠站点工作人员已在创新驿站平台发布技术需求、科技成果等信息304条,向秘书处递交合理化建议4条;同时,收集创新资源信息共408条上报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充实省一网十库建设。
2.深入走访企业,挖掘企业技术需求
创新驿站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其创新点就在于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转移服务,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有的放矢,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成功率。蚌埠站点及盟员单位工作人员坚持走访企业,到第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开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调研、技术需求鉴别、技术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等工作,并对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别、筛选与发布。迄今已走访中小企业430家,收集技术需求146条。同时宣传平台各类服务资源、自主创新及技术交易的优惠政策,并请专家为企业会诊,帮助企业找出技术创新点及创新需求,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
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将驿站服务做深做实,我们充分发挥皖北中心城市的作用,将在第五届皖北地区(亳州)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收集的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分批通过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内部工作系统进行发布及协同,为皖北地区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加快皖北振兴引来更多的源头活水。
3.发展技术转移合作伙伴,建立区域服务联盟
蚌埠创新驿站与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各类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广泛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设立各基层创新服务站,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服务联盟。迄今已建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等19家创新服务站,服务站组织专业人员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为企业提供专家、设备、文献等各类科技基础资源支撑及技术咨询、产学研对接、技术交易、投融资咨询、平台资源利用培训、技术成果推介交流等专业化服务。迄今已收集上报各类创新信息887条,技术服务案例26项,开展各类技术对接活动137次,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165次,完成对接项目100余项,积极为企业技术转移全过程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有效服务。
为了更有利于创新服务联盟的运行和发展,我们与各创新服务站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制订出台了《蚌埠市“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站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和《蚌埠“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站信息报送月报制度》,具体规定了服务站工作任务及考核奖惩办法,规范服务站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实施 “创新驿站”工作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中国创新驿站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蚌埠站点专门对各服务站进行创新驿站工作培训,介绍中国创新驿站的技术转移机制和模式,创新驿站的标准化体系及工作流程,要求服务站按照中国创新驿站标准化工作流程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及各种增值服务。2011年6月,蚌埠站点召开了服务站技术转移工作交流会,通过各服务站相互交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启迪新的工作思路及工作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创新驿站工作的开展。
4.建设专家队伍和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站点自身能力
蚌埠创新驿站充分利用创新驿站服务网络中的专家资源,采用外聘形式集成各行业领域分析检测服务专家、法律和财务咨询专家、资产评估专家、知识产权服务专家、技术谈判专家、信息咨询专家、自动化及网络技术专家及多语种翻译专家等为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以拓展和延伸专业化服务的范围,现专家队伍已达36人。同时建设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在创新服务站中挑选技术服务骨干19人进行业务培训,2011年5月,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由省科技厅组织的安徽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技术经纪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6月,蚌埠站点对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内部工作系统”使用培训,进一步提升网络协同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作用及驿站技术经纪人服务能力。
5.开展协同合作,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自创新驿站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蚌埠站点及服务站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利用中国创新驿站的网络工作系统和各站点之间的紧密协同,集成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伙伴寻找、技术转移、技术商业化及后续服务。
迄今已发布协同合作需求单40份,回复协同单15份。其中2010年10月就蚌埠市鸿盛食品有限公司的“玉米膨化粉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及“红薯叶保健茶研发”等农产品加工开发方面的技术需求向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发出协同请求,北京方面联系了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专家蒋佃水教授,并牵线介绍了蒋教授在合肥的合作中试基地——合肥中科前方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我们随即带领企业前往该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双方就技术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011年初,蚌埠站点邀请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家去企业实地考察。在充分了解企业现状的基础上,5月,蚌埠站点工作人员以及怀远县科技局带企业负责人赴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洽谈产学研合作事宜,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并将于近期签订合作协议。
2011年5月,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内部工作系统启动试用,我们充分利用安徽省“科技路路通”工作体系,将国家创新驿站平台的协同项目与安徽省“科技路路通”体系相关站点进行再协同,例如我们曾将上海站点发布的有关煤矿方面成果产业化的协同项目与安徽省两淮煤矿所在地淮北、淮南站点进行协同;将四川站点发布的有关中医药技术工艺的需求项目与安徽省中医药产业基地亳州站点进行协同,利用地方优势产业加大技术转移的针对性。
6.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技术中介服务
蚌埠站点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资源,从企业技术需求出发,通过联合大学、科研院所及知识产权、科技评估、孵化器、投融资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盟员单位,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2009-2010年度促成“盐酸安妥沙星”、“新型β-二酮盐”等技术中介服务项目107项,技术交易额15300万元;2010-2011年度指导21家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支助额达1360万元;参与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技术交易对接会,成果发布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其中在第四届皖北地区产学研对接会上,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企业的100余项技术需求进行了发布,有79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在台下签署了合作意向;在安徽省化工新材料技术对接会上,蚌埠市丰原生化、天润化工等9家企业成功与技术机构联姻,签订了合适的技术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辅导企业使用科技文献库、专家数据库、技术成果库等科技信息资源;帮助企业利用专利权抵押贷款,提供专利查新、无形资产评估等相关服务,目前,已有9家中小企业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401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
在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的同时及时收集整理技术服务典型案例,上报创新驿站平台。迄今已完成上报24个技术服务项目,并选择8个项目作为典型案例上报。
7.印发中国创新驿站服务手册,宣传和推广“中国创新驿站”品牌
为进一步促进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宣传和推广“中国创新驿站”品牌,蚌埠站点编印了《中国创新驿站服务手册》。该手册内容包括中国创新驿站的总体情况、结构体系、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会员注册等,并介绍了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安徽省及蚌埠市各类特色创新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资源。蚌埠基层站点在走访企业收集技术需求时向企业发放该手册,宣传和推广“中国创新驿站”的服务资源、网络平台及服务内容,加深企业对中国创新驿站的认识,方便企业有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本区域技术转移的服务水平。现已发放手册1000余份。
二、创新驿站运作模式探讨
1.建立第三方平台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技术转移中的交易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需要的是能迅速商品化的成熟技术及技术群产品,而科研院所提供的多为市场风险较大的实验室成果或“孤岛”式的单一产品技术成果,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双方对技术需求与供给的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构建一个有效的技术转移支持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创新驿站网络是一个资源整合的网络体系,通过集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相关机构,将技术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有效对接起来。创新驿站平台各站点作为第三方的介入,起到了桥梁纽带和推荐作用,缓解了合作双方因沟通困难而产生的互不信任,增加了双方的可信度,提高了技术交易的成功率。
2.创新技术转移模式,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支持系统
传统的技术转移方向是“成果→企业”,以技术的供方向需方推介的模式为主,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技术转移的效率和成功率都很低。而创新驿站则是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模式,即“企业需求→解决方案”,用需求来寻找技术,为企业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转变极大地增加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明确性、方向性,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成本更小,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成功率。
3.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及技术转移
借助创新驿站内部工作系统,蚌埠站点和其他首批试点站点可以实现跨区域的创新资源共享及技术转移协同合作,使得科技专家的技术能力和企业的技术需求能够在整个网络内融通交汇。一方面解决了技术转移过程中资源和信息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站点之间信息沟通方便迅捷,克服了科技中介机构只掌握本地区的资源和业务的局限性,可以帮助客户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者。
4.促进技术供需双方建立长期战略性合作
通过创新驿站的示范作用,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其他相关产业,并促成企业与技术方将合作形式由单一项目的合作转为以技术和资金为纽带的长期战略性合作,技术方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研发、经营中,根据市场新的需求及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提供先进、适用的后续性系列产品成果,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建立长久、稳定、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三、创新驿站实践中的问题
1.对接项目的选择风险
由于创新驿站是通过站点间的网络协同来进行技术对接的,为了提高技术转移的成功率,我们在走访企业选择项目过程中,必须有能力去辨别一些需求项目的有效性、可实现性及迫切性,对技术需求或对被提供技术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及站点间信誉度受到影响;在谈判和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作为中介方的创新驿站也将承担潜在的风险和责任,应尽量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提高创新驿站的工作效率。
2.驿站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创新驿站的工作人员,不仅要主动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还需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对区域内的企业了解较深,在与企业交流时能发现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在哪里,并能甄别高收益、有潜力的项目,这样的工作模式对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技术交易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转移队伍,确保创新驿站有效运行,提高技术转移工作的整体水平。
3.技术转移项目资金瓶颈
蚌埠创新驿站在与全国各站点协同合作为企业寻求技术支持、为技术转移牵线搭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有很多协同项目前期做了大量工作,最后却功亏一篑,绝大部分原因在于资金问题。特别在中小城市,一些企业虽然有创新需求和愿望,但苦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实现,即使创新驿站平台为其寻找到合适的技术支持,但也往往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同时,企业对跨区域技术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如异地专家现场考察的交通、接待费等)在项目尚未有结果之前也认为是风险支出。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除了帮助企业申请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以外,当地政府应发挥对技术市场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通过创新驿站平台促成的落户本地的市场竞争力强、高附加值的技术转移项目一定的资金补助或风险保障,促成项目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创新驿站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或吸引第三方如风投基金、创投基金、银行金融部门或民间及私人资金对技术转移项目给予优先贷款支持,或以持有企业部分股权的形式进行投资,以解决企业创新资金困难问题,真正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