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修炼“内功” 促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2011-02-17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内功中华文化文化产业

■ 全国政协委员 孙 萍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实现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需要解决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些内部问题,简而言之,首先要修炼“内功”。

一、坚持文化输出的内容主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输入的强力冲击下,相当多的人漠视本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这种现状及其引发的传统文化市场萧条,严重打击了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在世界上有市场,而且更能呈现“异文化”吸引力,也只有依赖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土壤,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华文化自信心的缺乏,是目前我们的文化产品对外输出数量、种类严重不足和整体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建,需要强有力、全方位、长期的提倡和引导。

二、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长期开展全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源上与西方文化输入争夺话语权,固守本国文化阵地,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培养本国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文化通常以渗透熏陶的方式传播,处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内,对消费者选择何种文化产品有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从长远出发,从基础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才能使本国文化声音不被湮没,文化精神不迷失。

三、要科学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完整、妥善地保护和抢救,是实现文化产业更大效益的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能只顾短期利益,匆忙地与产业经济结合。要摆脱万事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误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一些本应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传承人和文化成果被长期忽视,以能否创造经济效益指定传承人的现象并不罕见。所有的优秀文化成果及其传承者,都是建设良好文化环境、培养日后本国文化产业消费力量的宝贵财富和必要条件,这一点国外的成功经验足以让我们借鉴。

四、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包装形式,注重输出成型产品,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很难说有形态上“成型”,产业上成熟的案例。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数百家孔子学院,近年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内容仍旧以汉语教学为主,输出书法、国画、戏曲等文化基础类、元素类的初级产品力度尚不大,相比于发达国家成型文化产品,显得分散薄弱。很多产品在包装形式上与国际先进水准相差甚远,每每出现中国题材,外国制作,世界传播,令人惭愧。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给予文化艺术工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给予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更大的自由,不能用求全责备的眼光审查文化产品,也不能以少数领导的喜好决定文化产品的命运。

“走出去”的文化离不开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不远”。只有从长远的、战略上的意义出发,从本国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做起,文化才有可能健康地“走出去”,并且走得更远、更好。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的力度。基础教育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止于十几个京剧唱段进课堂,应该充分遴选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入校园。

2.建立以市一级为单位的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机制。每年保证举办一定数量的、针对普通群众的演出、展览、讲座等,这类相关活动应由政府承担费用。

3.鼓励各类民间团体在国际交往活动中践行文化“走出去”。鼓励在各类对外交往活动中加入文化交流内容,文化内容应该成为各种对外活动中的公共外交常规内容。

4.尽早制定国家级文化艺术成就荣誉制度,建立高效的文化事业领域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设立文化基金回报社会,最大程度地调动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内功中华文化文化产业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练好内功”;企业逆势而上的秘密武器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
绝世武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