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汉川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1-02-16叶贤林
叶贤林
(湖北省孝感市委,432100,孝感)
湖北省汉川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是一个襟江带湖的平原水网地区;境内地势低洼,河渠纵横,素有“水袋子”和“千里汉江,险在汉川”之称,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汉川市始终把水利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采取政策推动,宣传发动,资金带动,典型促动,兴水利,除水害,惠民生,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堤防整险加培、水利血防综合治理、灌区完善配套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全市农田排、引、蓄、降、提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骨干水利工程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高,战胜了1998年汉江特大洪水,2003年、2005年汉江特大秋汛,2010年长江、汉江“两江夹击”特大洪涝灾害,荣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当前,水利事业正迎来又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黄金期。今后一个时期,汉川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和水利管理能力,为推动汉川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体系,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现代水利之路。
一、以深化思想认识为先导,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后,汉川市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孝感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汉川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水利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市上下认识到,汉川水系复杂,江河湖泊交错,防汛是汉川天大的事;加强汉川水利设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汉川又是一个农业大市,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是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吹响了大规模、高标准开展水利建设的号角,迎来了水利建设的春天。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抢前争先,乘势而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重大政策机遇,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定位,统筹谋划,奋发有为地加快推进水利事业改革发展。
二、以加快江河湖泊防洪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平安水利
一是全力抓好汉江、汉北河、汈汊湖等重点江河湖泊防洪设施建设。汉江汉川段作为保卫大武汉的重要防汛堤段,不仅直接事关大武汉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宜黄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汉宜铁路、107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安全,威胁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汉北河、汈汊湖防洪涉及武汉市东西湖、孝感、汉川、应城、云梦、天门、京山等县市6500 km2土地、400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汉江、汉北河防汛意义重要,责任重大。加强汉江干堤和汉北河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抓好汉江干堤加固一期工程。重点做好护坡护岸、涵闸加固除险、堤基防渗等工作,确保综合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汉北河结合血防灭螺工程,搞好抬滩灭螺、塌陷堤段裂缝翻筑等工作,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汈汊湖重点开展退池还湖、退田还湖、病险剅闸除险整险等工作,加强湿地保护,抓紧水资源修复,确保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着力抓好内垸民堤加培加固,切实加强黄龙湖、白石湖、老观湖、东西汊湖等重点湖泊综合整治。不断加大城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整体防洪标准和排涝能力,确保城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
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十二五”时期,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力度空前,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要抢抓机遇,积极做好汉江下游堤防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做细做足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着力实施水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湖泊治理与保护综合规划、湖泊调度规程,建立健全湖泊保护与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落实湖泊保护责任制,巩固退田还湖、退渔还湖成果,恢复湖泊调蓄功能,维护湖泊生态健康。以“一江(汉江)、两河(泵站河、涵闸河)、三湖(汈汊湖、黄龙湖、白石湖)”为重点,全力推进汈汊湖、白石湖等重点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狠抓农村河道沟渠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水土保护监测,强化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四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统筹规划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合理确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序和重点,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年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国家要求的控制标准。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强化水资源建设管理和安全监管,提高水资源调控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供水安全。抓紧实施南水北调补偿工程,全面提高抗旱能力。
三、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着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泵站河、涵闸河、军垦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完成低矮堤段、险工险段等重点河段治理,达到国家标准,确保防洪安全。加快水闸除险加固步伐,全面完成新沟闸等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强马口、马鞍、垌冢、南河等丘陵岗地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发挥综合效益,确保农业丰收。
二是狠抓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规划内龚家湾灌区等17个重点中型灌区和5处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按照“统一规划,蓄排兼顾”的原则,积极争取新建汉南泵站,实施郑家月泵站扩容改造工程,启动涢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分批实施乡镇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完成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5年内完成全市529条深沟大渠疏洗,重点进行中小型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抓好村级末级渠道的疏浚,增强抗旱排涝能力。结合中小河流整治和灌区改造,继续实施汉北河、庙五河、汈汊湖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按照延伸管网、新建、改扩建等建设模式,加快农村水厂建设,重点推进“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在乡村普及自来水。加强乡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完善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体制,加快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期发挥效益。
四、以创新体系机制为动力,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着力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确保未来10年内汉川市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作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区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80%用于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乡(镇)级政府按不低于上一年财政收入的2%落实水利专项资金。乡(镇)、村两级存量资产的收益主要用于水利建设。着力加强水费、水资源费、堤防维护费、防汛费、“水保两费”等规费的征收计收力度,严格执行减免政策,做到应收尽收。
二是创新建设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涉农资金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作用,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扶贫、农林水治理等项目,实行集中建设,资金捆绑使用,项目建设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集中连片开展田、渠、林、路、站综合治理。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带动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形成整体合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大力推行项目在建制和试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制。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建设,规章制度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网络建设,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积极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增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活力,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