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大兴水利加快建设水利强省
2011-02-15四川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四川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钟 勉
抓住机遇大兴水利加快建设水利强省
□四川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钟 勉
1.大力推进水利灾后重建,迅速恢复灾区水利基础保障能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使四川省大量水利设施严重受损,还带来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严重威胁。在水利部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在全国水利系统特别是对口援建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援助下,四川省迅速制定实施重建规划,加大力度推进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水利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省突出抓了三方面重点:一是安全科学快速处置堰塞湖。二是强力推进震损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力保障灾区群众饮水安全。通过恢复重建,灾区水利基础设施比原有水平实现较大提升,防汛安全和供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为灾区重建振兴和长远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大力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建设水利强省的奋斗目标,着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10月省政府制定并启动实施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纲要》,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67万hm2,相当于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现有灌溉面积)。为此,我们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抓骨干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二是加快灌区渠系配套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田水利示范建设。此外,四川省着力抓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67万hm2)的基础上,四川省还着眼长远发展,研究中长期水利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再新增有效灌面1000万亩(67万hm2)以上,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3.大力推进防洪抗旱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水利抗灾减灾能力
四川江河纵横,但全省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不足,堤防建设滞后,地震灾害后续影响持续存在,大雨则洪、多雨则涝、少雨则旱,洪旱灾害是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着力抓好流域防洪抗旱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旱洪灾害频发、被动受灾的问题。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尽快建成长江支流上的亭子口等一批防洪控制性水库,全面启动渠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红鱼洞、鲜家湾等一批控制性水利枢纽,从整体上提高主要江河流域的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加快重要河段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岷江、沱江、涪江、渠江、嘉陵江、雅砻江和长江上游干流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三是加快防灾减灾薄弱部位建设。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完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努力提升水利抗灾减灾工作水平。
4.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提升自然生态保护能力
加强生态建设既是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震后四川必须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突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km2。二是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针对地震重灾区龙门山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实施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三是加强江河湖库水源地保护。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清水工程”,综合整治城乡河道,2015年实现重点河流、湖泊、水库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