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河流域中游综合治理的思考
2011-02-15张谦
张 谦
(甘肃省张掖市水务局,734000,张掖)
对黑河流域中游综合治理的思考
张 谦
(甘肃省张掖市水务局,734000,张掖)
黑河流域;生态安全;中游;治理对策
一、近期治理现状及问题
1.项目概况
2001年8月,针对黑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务院批准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国函〔2001〕86 号), 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治理步伐,用3年(2001—2003年)时间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尽快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黑河流域近期治理中游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干支斗渠改建、田间配套、发展高新节水、合渠并口、废止小型平原水库、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及草原围拦封育等内容,在黑河沿岸甘州、临泽、高台、肃南 4县(区)实施。项目共划分为84个单项工程(灌区节水改造60个,生态建设3个,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为灌区节水改造21个),总投资15.38亿元。项目实施后,每年增加正义峡下泄水量2.55亿m3,实现当莺落峡多年平均来水15.8亿m3时,正义峡下泄9.5亿m3的分水目标。
2.项目实施成效
黑河流域中游近期治理历时9年,投资已全部到位,规划确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是灌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黑河沿岸灌区改建衬砌干支斗渠2100 km,田间配套135万亩 (9万hm2),发展高效节水面积52 万亩(3.47 万 hm2),灌溉水利用率由过去的45%提高到50%。二是水量调度成效显著。连续11年完成黑河水量调度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近110亿m3,占总来水量192.1亿 m3的57.3%,下游额济纳旗生态明显恢复,干涸10多年的东居延海再现碧波荡漾的景色。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体系、节水工程体系和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城市和农业节水制度,探索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灌溉管理的新模式,单方水GDP产出由2.8元提高到8.0元,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节水示范城市。四是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与2000年相比,全市GDP由64亿元提高到192 亿元,三大产业结构由42∶29∶29 调整为 27.9∶37.8∶34.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860元提高到了4989元。
3.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是一项应急工程,二期规划历时8年尚未启动,流域治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中游地区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一是生态整体恶化。自2000年实施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导致中游湿地萎缩,生态林局部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剧。二是产业结构失衡。工业基础薄弱,一产比重过高,占用了80%以上的用水量,这种高耗水、低产出的经济格局未能彻底改变,中游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三是发展步伐减缓。由于分水曲线存在技术缺陷,黑河上游来水越多,中游用水越少,许多重大工业项目因水资源问题无法审批立项,实施黑河调水,中游作出了巨大牺牲,由于用水指标不足,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二、几点建议
1.构筑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对黑河流域中游综合治理而言,开发利用保护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关键是如何保护好、维护好河流的健康生命。绝不能按过去的开发观念,在黑河上游大修水库和梯级电站,一坝接一坝,破坏了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在中下游河道两岸修建混凝土堤防,把河道“渠道化”,天然生态变成了人工生态。要大力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河西绿洲腹地侵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系统,尽快遏制祁连山冰川融化、雪线上升,黑河冰沟消融、绿洲湿地萎缩、生态退化现象,抢救濒临死亡的生态林。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减少荒漠化面积,提高草场生产能力和草地总覆盖度。生态安全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必须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具有明显的补偿性质。
2.建立中游生态补偿机制
黑河流域实施跨省际水量调度以来,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被迅速遏制,但中游生态却出现了恶化苗头,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也缺乏强有力措施,必须从流域上中下游补偿、行政区域之间补偿、区域内单位及政府之间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研究建立补偿机制,并将其内容纳入黑河流域综合规划,建立黑河全流域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量调度长效机制,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加大流域湿地保护力度
黑河中游境内有湿地面积316万亩(21.07 万 hm2),25 万亩(1.67 万hm2)已经退化,需要通过实施围栏封护、疏浚水系、退耕还泽、植被恢复、盐碱地改良、污染监测、治污减排等措施保护和恢复。通过大面积封滩育林、人工促进及自然更新等措施,恢复荒漠区植被,有效控制土地沙漠化。对黑河中游湿地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实施湿地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湿地保护基础。
4.实施流域退耕还水工程
从改善二元绿洲结构入手,使人工绿洲和自然绿洲配备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水,压缩耕地面积,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工程,把水从传统农业生产中挤压出来,一方面还水于生态,建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腾出用水空间支撑工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5.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高举节水旗,把实施黑河流域中游综合治理的着眼点由过去为配合调水建设渠系工程转变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促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设施葡萄、高原夏菜、玉米制种、马铃薯、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工程,配套完善节水农业工程水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基本建成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6.继续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与配套
近年中游地区依托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项目,对黑河沿岸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受投资规模限制,大部分农业灌溉设施依然存在老化破损问题,受人口增加、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等因素影响,未来黑河中游对水资源的需求势必增加。必须进一步完善黑河灌区、沿山冷凉灌区水资源配置和节水改造工程体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条件,以进一步巩固黑河流域近期治理成效,增强区域粮食安全与保障功能。
7.纵深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张掖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国家认可。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水意识,完善制度措施和改革节水体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稳定的节水资金渠道,加大节水投入,促进节水机制建立,建立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节水资金投入、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和扶持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方面取得新突破。
8.合理确定干流工程规模
黑河流域中游综合治理在骨干工程建设上一定要根据内陆河流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把水工程系统对上中下游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论证功能、库容、调度运行方式和工程管理方式,充分考虑对中游生态、灌溉、防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布局和运行方案。进一步强化流域管理机构职能,理顺体制,更好地服务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9.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重点从水资源配置、农业灌溉、防汛抗旱、水库优化调度、城市用水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规划建设黑河中游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及水质监测系统、引水设施监测系统、水库调度决策系统、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管理中心及水资源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平台等,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应考虑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来解决,并坚决实施“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治水思路,把水资源的投资重点转向节水、防污和环保,实现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的转变和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
10.开展节水农业保护生态基础研究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监测和保护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加快生态保护站点和湿地动植物及环境监测站、水文监测站、宣传教育培训中心等基础管理设施建设,增设黑河干流县(区)水文站网,研究集成高分辨率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设立国家级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研究院所或分支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配备技术力量,保证科研经费。认真研究解决一批包括流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配置、中游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规律、不同节水技术对地下水渗漏补给的影响、中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潜力及骨干工程规模布局和运行方式等影响中游地区长远发展的重点课题研究,为黑河流域水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构筑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秦大庸,鲁欣,张占庞,等.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对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的影响[J].水利学报,2006(10).
[2]张光义.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G].2004.
责任编辑 田灵燕
TV882.8
B
1000-1123(2011)04-0045-02
2010-10-25
张谦(1957—),男,副局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