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建设实证研究
2011-02-14王岗尹光华
王 岗 尹光华
摘 要:文章在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宁夏地区古籍文献收藏与保护状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设想,并对其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区域协作联盟 公共信息资源 宁夏
中图分类号: G25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6-0121-03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s Storage System in Ningxia Area
Wang Gang Yin Guanghua(Ningxia Library, Yinchuan, Ningxia, 750011))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proposed a scheme of storing ancient books in Ningxia area.
Key words: local association;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Ningxia
CLC number: G255.1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121-03
为了全面保护中华古籍,国务院自2007年起,决定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国家文化部于2007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2007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2007年5月14日,经中编办批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并于2007年5月25日举行了揭牌仪式。2007年8月1日,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印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设立专家委员会,聘任有关专家负责珍贵古籍的定级审核和普查咨询工作。此次普查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的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统计,其结果将对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保存、保护和整理这些蕴含着中华灿烂文明的珍贵文献典籍,使之永泽后世。
宁夏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文件精神。2007年2月,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图书馆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会后及时向文化厅党组做了专题汇报,并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宁夏地区实际情况启动了古籍普查工作的前期筹备工作。2007年8月,自治区文化厅下发文件,成立了“宁夏古籍普查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含专家委员会)和“宁夏古籍文献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宁古保中心”)。“宁夏古籍普查与保护工程”职责是:按照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宁夏地区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古籍鉴定、定级和普查咨询、审核工作等。2008年,在宁夏图书馆的倡议下,将宁夏图书馆承办的“全国第十次民族图书馆科学讨论会”的主题确定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普查、整理、研究与利用”,会议期间还重点对起草中的“全国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进行了专家论证与研讨。2009年5月26日,“宁古保中心”经自治区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全区古籍普查”工作,对宁夏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加大了保护古籍工作的力度,并进一步保存、开发和利用古籍文献,本文特针对宁夏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宁夏古籍文献保存寄存体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1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保存现状及建设
2007年以来,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我区各地、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考古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宁夏地区古籍收藏的数量及保存状况。
1.1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保存机构与设施状况
除宁夏图书馆一家有达到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建设指标的古籍文献专藏书库外,我区各地、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考古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的古籍文献专藏书库几乎是空白,宁夏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根据国家新颁相关标准另追加投资130余万元,对地下“珍善本书库”进行了恒温恒湿系统改造,并于2009年7月交付使用。该书库总面积为1152m2,实际恒温、恒湿面积约708m2,能容纳50万册古籍文献。该书库是宁夏地区第一个采用现代化技术保存古籍善本书的书库,它在宁夏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宁夏图书馆馆藏古籍及其它珍贵文献约20万册已于近期完成整体搬迁入库(“二次搬迁”)。
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库只有恒温恒湿温控设施。社科院图书情报中心、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固原图书馆虽有单列专藏书库,但没有恒温恒湿温控设施,也没有防风防霉防虫防菌设施,书库面积狭小。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都没有古籍文献专藏室,只有专柜,但保管条件极差。更有甚者,隆德县图书馆整体建筑陈旧破败,所有书柜、文献都穿着“雨衣”,用透明塑料布裹盖着;书库地面更因返潮而水迹斑斑。
由于经费原因,宁夏各古籍收藏单位(除宁夏图书馆新馆已建成具备恒湿、恒温的珍善本保存书库外)的古籍保存环境及设施状况还相当薄弱,与国家颁布的各种古籍保护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建筑环境差,缺乏恒湿、恒温及防止古籍酸化、老化的设备与手段。这些问题都需要今后逐步得到解决和改进。
1.2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状况
目前,宁夏地区古籍收藏大约18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00部1300册。已整理、编目的古籍数量为101200册;待编目的古籍数量为81105册。其收藏主要分布在以下单位:宁夏区图书馆约10万余册(97243册,其中已完成分编89224册;未分编7605册;地方文献414册);宁夏大学5万余册;宁夏医科大学4500余册;宁夏社科院17000余册;宁夏博物馆6000余册;固原图书馆5500余册;中宁县图书馆2000余册;银川市第九中学1000余册;隆德县图书馆50余册;民间古籍收藏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摸查。
按照国家文化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经过“宁古保中心”的积极组织和宁夏各收藏单位的认真挑选、申报,宁夏地区共有4种古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即: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西夏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306);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元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现存一卷:七十六,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321);宁夏大学图书馆藏稿本《汉石例六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4352);宁夏图书馆藏清乾隆宝应王氏白田草堂刻本《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焦循题记,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3978)。
2 建立寄存体系的现实意义
2.1 国外寄存图书馆的发展
寄存保存思想在国外的图书馆学界早已产生。1941年,波士顿地区的8个图书馆建立寄存处——新英格兰寄存图书馆(New England Deposit Library—NEDL)。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洲大陆开始建立寄存图书馆。2000年在耶路撒冷举办的第66届国际图联大会将寄存图书馆分为3种类型: [1 ](1)保存处(store),在图书馆以外另行组织一个处所,图书馆完全拥有存放在那里的文献的所有权;(2)合作的图书馆保存处(cooperative storage library),几个图书馆之间的寄存处,每个图书馆完全保留寄放在那里的文献的所有权;(3)图书馆寄存处(repository library),图书馆之间的寄存处,每个图书馆把自己对文献的所有权转移给它,这样,可以避免馆藏的重复,降低副本。对于实体文献,欧美国家的寄存保存模式主要可划归为以下几种:(1)寄存保存可以不移动馆藏,也可以把馆藏移到特别的房间;(2)寄存处可以属于一个图书馆,也可以属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图书馆团体;(3)寄存图书馆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音乐磁带的寄存和为盲人等残疾人服务的文献寄存。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激增与信息产品内容与介质的多样化,国际文献信息寄存制逐步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的范畴越来越大,各国根据对公共信息资源类型与性质的划分对其实行不同的寄存制,除了实体公共信息资源的寄存,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虚拟文献——网络文献的物理存储地点寄存。如美国的政府出版品寄存制,加拿大的 “寄存服务计划”(DSP)。[2 ]在资源保存方面,世界各国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及实践,如保存合作联盟、开放存取与数据仓库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数字化保存合作联盟(Digtial Perservation Consoron)和加拿大政府网络归档项目(GCWA)。[3 ]
从上述寄存体制的发展来看,寄存体制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模式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它都为我们建立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指导。
2.2 建立古籍文献寄存制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大资源观下,建立寄存制的集约化管理能够实现各文献保护机构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扩展发展空间,共享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创造1+1>2的协同效应。从宁夏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无论是古籍文献保存的物理环境、设施资源条件,还是人力资源环境都是较为落后的,远远达不到开展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如在上文我们已经介绍了宁夏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保护的设施状况以及古籍文献收藏分布的分散状况。同时经统计,宁夏古籍文献保护专职人员共有10人,其中宁夏图书馆3人,宁夏大学图书馆2人,宁夏博物馆1人,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1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1人,固原图书馆1人,宁夏文物考古所1人。这些人员中,具有文献保护专业及相近专业学历与技能的只有3个,古籍文献保护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需要与要求。因此,从在大资源观的视角,构建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使得各个古籍文献收藏单位通过对内部能力、战略目标和市场目标的广泛认识以及对多样的、共存的读者机遇的把握,以合作协调方式组建多形式的古籍文献寄存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这种组织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上节约建筑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及管理成本等。[4 ]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古籍文献收藏单位都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投资建立古籍文献书库,那么一次性投入需要多少,更不要说后续的维护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投入,更何况,宁夏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量小且分散。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组织机构可以共享一个共同的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和相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背景,也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共性问题,容易形成共识并取得资金支持,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对于宁夏来说,构建本地区的古籍文献寄存中心或古籍文献寄存联盟是实现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共建共享、共同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和有效途径。
3 建立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构想
3.1 寄存体系的构建模式
(1)建立古籍文献寄存中心。加强古籍保护工作,首先要统筹规划,逐步改善宁夏地区古籍的保存环境。其损害主要来自自然界的侵蚀,包括酸化、氧化、老化等方面;其次是鼠啮虫蛀、火灾水侵等。要延缓古籍的老化程度,延长其使用寿命,科学而完善的保护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普遍建设具有恒湿、恒温,防止酸化、老化的现代古籍保存书库,需要很大的经费开支,在目前看来显然不现实。所以应该统筹规划,先行投入、扶持一些重点或主要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使其改善古籍文献保存条件,然后逐年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宁夏地区古籍文献的整体保护环境。同时,对于一些收藏古籍数量不多的的基层收藏单位,可以考虑通过主管部门的协调,将其所收藏古籍文献寄存至“宁夏古籍保护中心”,采用恒温、恒湿书库集中保存、管理,但归属权仍为原收藏单位所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因此,根据宁夏古籍收藏单位不多的现况,应建立一个两级的实体古籍文献收藏寄存体系,即寄存中心——收藏单位。寄存中心设在“宁古保中心”。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可自愿将所收藏古籍文献按收藏级别要求寄存在中心。中心与收藏单位按照所签订的寄存协议履行各自的职责与义务。
(2)寄存体系的构建原则与中心馆的任务。根据宁夏地区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寄存体系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宁夏古籍文献保存寄存模式,即建立地区联合式中心寄存制,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各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把符合规定的古籍文献按照级别寄存到不同等级的中心馆。中心馆的主要任务是:(1)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全面普查登记,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公藏私藏古籍情况;(2)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鉴定真伪、编目整理;(3)依据国家文化部新颁布的部颁标准对登记古籍进行定级。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古籍信息数据库,编制全区古籍联合目录;(4)依据普查与定级结果,遴选申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根据相关标准,组织评定全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遴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适时启动全区古籍修复工作;(7)适时启动对民间珍稀古籍的征集、收购工作;(8)对宁夏区图书馆馆藏中文特藏文献进行专家鉴定、定级工作;(9)积极做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10)制定、规划全区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计划与实施步骤。
3.2 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能保护古籍文献,又能充分利用古籍资料,是最有效保护古籍的途径之一。在目前国家尚未有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协调方案的状况下,加强地方性的古籍数字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多种因素,宁夏地区尚未对现存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应适时把此项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根据宁夏地区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通过统筹规划,建立数字化古籍文献数据库三级组织结构,即由“宁古保中心” ——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三个分中心——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构成,由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分工协作,分别负责本系统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从而分担、减轻古籍数字化工作所需经费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各项资源短缺的压力。在完成古籍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宁夏地区古籍收藏数据库”及宁夏地区古籍文献网络服务平台,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古籍文献资源共享与古籍文献传播。
4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宁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建立古籍文献寄存体系时,应首先制定我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发展对策,宏观上要加强古籍文献寄存公共政策的制定,鼓励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与个人积极参与,加强古籍文献寄存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功能。同时,要加强古籍文献寄存技术与服务标准的合作,以提高古籍文献寄存体系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建筑、文献、信息)的效益,并应注意立足于加强有关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学术交流,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林军, 孙俊彩.浅谈建立中国的文献剔除体系[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24 .
[2]陈传夫,黄璇.欧盟推进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图书馆论坛,2006,(6):233-237.
[3]黄璇. 国际上政府出版品寄存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现代情报,2008,(1):2.
[4]吴慰慈,李富玲.区域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6):16-21.
作者简介:王岗(1966-),女,宁夏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尹光华(1962-),女,宁夏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