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构建立体水质监测体系
2011-02-14陶淑芸
陶淑芸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连云港分局 连云港 222004)
立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构建立体水质监测体系
陶淑芸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连云港分局 连云港 222004)
面对连云港市严峻的水环境形势以及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五年水利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水质监测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水利发展要求,构建立体水质监测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服务于社会。
十二五规划 水利 立体水质监测体系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水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完善资源水利的发展思路,紧密围绕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突出抓好一批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项目建设,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继续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水环境保护能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为高质量、高水平、及早谋划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支撑,2010年9月初连云港市全面启动了水利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研究编制工作。2011年5月顺利通过了市发改委审核,拉开了连云港水利发展新篇章。
“十二五”时期,是连云港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港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立足连云港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谋划好这个阶段水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及重点,制定好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水环境监测发展水平与能力,保障水资源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以及提高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而水环境监测工作正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连云港市位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的最下游,处在江苏省供水网络的末梢,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型缺水问题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如不较好地解决,势必成为制约连云港经济腾飞与民生利益的短板。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连云港的水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国际现代化水环境领域发展态势,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水质监测体系,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水利事业。
全方位立体化水质监测体系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传统常规实验室监测系统,水质移动(应急)监测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传统常规实验室监测系统是日常水质监测分析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整个体系的构建基石。构建基础的扎实稳固,直接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发展壮大。
然而传统的河流水系水质监测方法是定时定点在河流某断面取瞬时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这种人工抽查式的监测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河流水系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掌握水质动态,水质移动(应急)监测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与配备必不可少。在加强传统常规实验室能力建设的同时,水质移动(应急)监测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构建,使其更加灵活多变,更适于当前水环境水资源工作应用现状,针对各种突发实际问题时有更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应变措施。
水质移动(应急)监测系统是以移动检测车为基本监测单元,以现场实验室和便携式多参数测定仪为分析手段,以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数据通信装置为载体的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以监测水质特定项目为基础,通过在一个水系或区域设置若干个有连续自动监测仪器的监测站,对该区域水质状况进行实时连续自动监测,目前在国际上已发展有相当规模,并纳入环境评价体系和自然灾害防御体系。
基础体系的建设与稳固,是整个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其他两大体系的建设,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基础体系的完善与巩固,三大体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组建起立体化的水质监测体系,更好地应对水环境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连云港分局水质科是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网点监测机构,承担着连云港区域的水环境监测分析工作。其实验室设置于连云港水文分局原办公楼。该楼1985年9月兴建,为三层砖混结构,建设经费仅约9万元,二十年后该楼已难以满足水环境监测项目及仪器设备的运行环境要求。为保障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检测质量,确保生产安全,2009年连云港水文局投入大量经费对该楼进行改造。根据实验室使用要求进行总体土建水电改造,并改造原有电路系统,把每个房间划为独立区域,按不同功能单独控制布线,避免相互干扰,确保安全用电,并布设成套实验室通风系统。2010年实验室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完成,实验室面积由160m2扩展到600 m2,控温区域也达到试验区域全覆盖,整体通风系统运行良好,实验环境条件大为改善。同时通过通榆河工程配套多台仪器设备,包括流动注射、气质联用、便携式多参数测定仪、微波消解器、冷冻离心机、自动滴定仪、显微镜、流速仪等大量先进设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是江苏省为促进沿海大开发,建设海上苏东而开辟的“江水北调”战略性水资源工程。连云港水文局以此为契机,为保障输水线路水质安全,供水线路共建设3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分别为灌北泵站水质自动监测站(标准型)、刘顶水质自动监测站(常规型)、凤凰嘴水质自动监测站(常规型),并配套移动检测车一台,从而具备了移动应急监测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跟踪监测的能力,在水质监测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灌北泵站水质自动监测站是通榆河进入连云港市的第一个节点,为了详细了解供水源头水质,灌北泵站水质自动站按标准型标准配置各类监测仪器。灌北泵站水质自动站监测项目为: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刘顶、凤凰嘴水质自动监测站分别建在清水进入蔷薇河刘顶处和市区东线输水末端凤凰嘴处,主要为了了解清水进入市区后的水质状况,两站按常规型水质监测站标准建设,监测项目为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氨氮。通榆河北延工程为连云港水文局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连云港水文局拟在连云港市饮用水源地蔷薇河上建立自动监测站,以便更好地把握水质动态,尽早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及时追踪污染源,为连云港市饮水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能力建设和应急监测能力的加强,连云港水文局依据《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文部门应急监测预案》、《连云港市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水质监测工作预案》等,开展了蔷薇河水污染动态监测、小塔山水库蓝藻监测等实时跟踪监测,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事态的及时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传统常规实验室监测系统为基础,以水质移动(应急)监测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为依托,加强三者立体化建设,培养一批高素养的专业工作人员为操作主体,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手段,通过软件系统构建起统一的神经网络系统,从而提高水质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高效性,促进全方位立体化水质监测体系的实现,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水问题,加快提升水利服务科学发展、服务民生的水平,促进江苏水利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