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援卫生耗材的保障策略
2011-02-14田林怀杨树欣陈爱华
田林怀 杨树欣 高 磊 陈爱华
①解放军第302医院医学工程保障管理中心 北京 100039
近几年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为应急医疗救援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现实问题,如我国甘肃舟曲、云南贡山、四川绵竹和汶川等地相继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甘肃陇南、辽宁丹东、吉林松花江流域等地区先后遭受的暴雨袭击,SARS、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爆发,以及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面临如此紧迫而又现实的自然考验,我们不得不为应急医疗救援多思考一些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救援经验,所有人都在摸索中前行,如何保证应急医疗救援的快捷、有效,我们简约的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组织;二是物资的保障。物资包括的种类很多,其中医疗耗材是实现应急救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医疗耗材,顾名思义,就是用于医院医疗工作中不可忽缺的主要消耗物资,包括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患者的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医疗耗材,医疗耗材的种类和应用的范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和发展,这种增长为耗材的科学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应对未来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统筹供应提出了更高的保障要求。
1 医疗耗材的供应基础
1.1 信息搜集
信息管理首先需要依托成熟的计算机软件管理平台。医疗耗材总结起来有四多:即品种很多,厂家很多,涵盖的技术方法很多,同时需要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面对海量的工作信息,作为耗材管理与采购人员必须依托科学的管理平台进行管理与供应。信息管理涉及的方面包括耗材的种类、价格、质量、产地、用途。通过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把关医疗耗材的质量控制,把参加同意招标的厂商证件,集中统一归档保存,对一般的消耗材料实行三证管理,即《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注册证》;对三类植入人体的高值耗材,除了三证外,还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表》,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产品委托书及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在获取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于医疗救援应急条件下的耗材供应才能做到速度有保证、货源有保证、质量有保证,为成功实施医疗救援的第一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人员要求
从我院制定的灾难医疗救援预案中,我们看到影响医疗救援的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医疗队的人员构成、人员培训和物资设备的准备以及救援工作的流程[1]。作为医疗物资保障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敏锐的政治责任感和救生命于水火之中的紧迫感;第二,作为医疗物资的供应保障人员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和灵活机动的协调动员能力,具有这些基本素质,能够保证急救物资准备的时间,为开展急救工作,保证医疗救援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开好头。第三,具有一定的工作预见性。应急耗材供应的时效性、紧迫性决定了耗材供应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作为医疗耗材供应人员应该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例如,汶川救灾,我们抵达此次地震重灾区北川的时间是在地震发生后11 h,抢救的伤员绝大多数属于骨科,骨科医师的人数应增加,而作为耗材供应就应该根据救灾特点提前准备与之相关的物资[2]。从汶川地震救援中我们发现: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应加强急救物资管理、人员调配及演练,一旦我们面对突发灾害事件时,我们就能够做到未雨绸缪。
2 医疗救援耗材供应的三因素
2.1 决定因素——快速反应机制及预案的制定
面对如地震、泥石流、核泄漏等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的启动及预案的制定是医疗救援的决定因素。如果在迟缓与被动的等待状态下,那么一切工作都失却了应有的时效性,应急救援工作就等同于善后补救工作。例如我院参加汶川地震救灾,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第一时间制定救援预案,随时准备救援任务的下达。耗材供应是救援物资准备的主要工作,保障人员也应该及时启动快速反应机制,针对自然灾害的地理位置、破坏程度、涉及范围、产生原因等因素,完成耗材供应的工作流程制定,并立即启动耗材供应的应急预案。
2.2 主观因素——采购人员的能动性及专业性
在应急医疗物资准备上,采购人员要立足于耗材供应的专与全,克服一切被动等待的思想,在任务下达之前应该做好必要的信息收集,与各科室和厂家进行接触和联系,充分发挥作为耗材采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很多具体的事情需要沟通和协调,这就对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次,采购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还要提高临床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和积累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对产品功用的了解,对耗材供应的品种、质量预先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和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这样在实施应急预案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无的放矢。
2.3 客观因素——应急医疗救援的突然性、快捷性和地域性
应急医疗救援往往来的突然,救援任务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其发生的地理位置也为医疗救援设定了自然的客观性。医疗耗材的准备必将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耗材产品的需求量与时效性两个方面,从而造成急救资源的短期缺乏。紧急和早期救治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员和物资的不足,尤其是一些地处城市的医院无物资储备的意识,一些医疗耗材通常采取现用现从医药公司调货的情况,导致无菌盐水、手套、纱布等在应急条件下不能满足救治的需要。
3 突发事件中医疗耗材供应的要素管理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医院耗材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的出入库登记、库存核查和消耗登记,保证出人清楚, 帐物相符;二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建立独立的应急卫勤物资电子管理系统,提高耗材物资的调用、消耗、监管各个环节的效率;三是严格落实“三分四定”制度,根据方案,将所有应急物资严格按照携行、运行、后留、分类存放,并分别编制标识和明细单,根据应急卫勤任务编组需要,实行分组管理、分组使用、专人负责, 做到定人、定物、定车、定位,各级明确责任,分层落实。平时与紧急状态情况下,均需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配合,定期巡检卫勤装备及耗材物资,必要时随时提供后备力量参与,保证消耗物资的及时补充。
3.2 完善基础设施,规范耗材存放场所的管理
应急卫生耗材要落实常态化储备,给卫勤装备物资与耗材提供一个安全、规范、洁净的储存场所,最大限度地改善管理的条件,是有效提高物资管理能力的必要措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用耗材的存放管理和库管分类,我们建议:按急救和非急救需要进行细分,这将更有利于了解医用耗材的属性和科学采购。对捐赠耗材管理应该与平时其它入库耗材分类管理,应避免混为一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耗材准备与平时的医疗耗材准备相比,限于用量和品种还不能充分预见,配备数量的平衡和针对性就需要采管员能够灵活调整。近年来,我院多次参与国家的救援任务,多次接受总部任务参与国际医疗救援,医院根据应急医疗救援需求建立了自己专用的野战应急医疗救援的装备与医疗耗材仓库,总占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库室达到“四防三化”要求,即防潮、防火、防鼠、防盗,箱子化、架子化、标签化。整个库室通风干燥,安全性能好,各种标识明了,消防设施俱全,物资库与车库直接相连,保证装运快捷、迅速,基本达到了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匹配的应急医疗救援要求。
3.3 建立耗材物流配送制度,完善应急耗材配送管理
当今的物流运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物流管理也成为各行各业所关心的课题[3-4]。物流把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供应链连接起来,使之系统化,有力的将运输、仓储、装卸、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为用户提供高效率、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3-4]。物资的配送是临床上最基本的问题,也是紧急状态下医疗救援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救援物资所需要的东西,能够按照要求及时送到,就意味着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实施医疗救治,这将突出显现救援初期阶段的成功与否。故平时医院就应该在日常的耗材供应中建立成熟运行的物流配送制度,战时以及紧急救援时期才能便于保证大量医疗用品供应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充分利用物流配送,我们能够完善平时和战时状态下的耗材供应所存在的一些固有弊端。如:(1)耗材库存管理弊端,导致资金占用量大;(2)耗材库房管理以及供应人员的增加,导致人力成本的支出;(3)常规的供应保障,导致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等一系列科学管理的缺失,无法实现医疗耗材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的有效结合,特别是大型综合医院;(4)传统的供应保障无法将产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院的物流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供应环节无法受益于现代物流所提供的快捷、安全、成本低廉的服务。
4 结束语
应急医疗耗材规范化管理是形成战斗力和成功实施应急医疗救援的重要保障, 做好常规和应急状态下的耗材供应工作,必须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强化信息网络平台的设计、物流配送制度的建立以及库室管理的规范,医用耗材需求信息主要由医工部门的采管人员收集,再由采购员对耗材的需求量进行估计、整理,汇总后交由指挥中心上报。在供需平衡,合理分配资源,避免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上,前期的信息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汶川地震中,由于地域性及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地震伤病员转院或出院,加之社会各界捐赠的医用耗材针对性不强,以致部分医疗耗材的供应数量远大于实际需求。因此,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让医用耗材不浪费,不闲置,我国应加快建立医用耗材供需信息瞬时反馈系统的步伐,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保障平台,并利用有效信息来引导和加强社会捐赠物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苏均平.“5.12”抗震救灾工作对军队机动卫勤分队建设的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6).
[2]周先志,吕宏宇,管群,等.从抗震救灾实践论野战传染病医院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15(12).
[3]卜苏华.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08(33).
[4]王凌峰.中国物流配送研究分析[J].空运商务,2008(14).
[5]王正国,张连阳.2009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与发展建议[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