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
2011-02-14张文聪高媛
张文聪,高媛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100053,北京)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
张文聪,高媛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100053,北京)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近年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成效,总结了实践经验,强调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效;经验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现实选择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是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几十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但由于种种因素,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仍高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100万亩(6.67万 hm2)以上,沙化土地面积每年扩展3436 km2。50%以上的草场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有些已经严重沙化,丧失生产生态功能。大江大河下游地区每年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近年,沙尘暴频繁袭击华北地区,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近一个时期以来,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主要重点是在人口相对密集、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流域治理上,而对大面积实施封育保护和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方面的力度不够,因此尽管做了不少努力,但治理范围和速度仍然有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遏止我国生态恶化已势在必行。如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和投入水平,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争取新的突破。
对此,国家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提出:“要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西部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水利部更进一步明确提出:“破解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要点在于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这实质是对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新定位。认清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满足条件地区大范围开展生态的自我修复工程,加快植被恢复,促进生态改善。把生态修复作为水土保持的工作重点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实选择。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近代以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洪灾泛滥、河道断流、绿洲消失、沙尘暴肆虐等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发生,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尖锐。面对大自然一次次无情的报复和惩罚,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科学推进生态建设的关键,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追求建立一种能够真正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用水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护水土资源,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干扰和植被的破坏,对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要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地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要正确认识人的力量,正确认识大自然的力量,减少生态建设的盲目性,提高科学性,少走弯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成绩。需要吸取过去在沙漠中过度发展人工绿洲导致天然生态大面积萎缩,在严重干旱区大规模种植乔木成活率很低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作为开展生态建设的前提和手段,下大力气解决制约生态建设的突出矛盾,为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正是能够达到三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行封育保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不仅能够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尽快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省钱、省工,同时能够建立一种高度适应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又极为稳定、可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在开展生态修复过程中,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利用资源,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迈出重要步伐
(1)出台政策法规,强化封育管护
为保证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许多地方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出台了关于生态修复的规章制度,发布了封山禁牧的公告,规定在封禁区禁止乱砍滥伐,禁止铲草皮,禁止乱开滥采,禁止砍柴割草,禁止野外放牧,禁止野外用火等。有的地方还制定了关于实行封育保护、舍饲禁牧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文件,制定了相应的乡规民约和管护制度,这都为生态修复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对落实管护责任、限制不合理生产建设活动和减少人为破坏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03年年底,全国已有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2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894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
(2)开展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生态修复
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全国先后开展了128个县的生态修复试点,在“三江”源区30万km2范围内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在所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全面实施了封育保护。许多地方政府推进这项工作的决心很大、力度很大,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实行封山禁牧,380万只大牲畜和羊只全部 “下山入圈”,301万hm2草原全部得到了休养生息。
(3)生态修复工作路线越来越清晰
各地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修复路子。比如陕西省提出的“大封禁、小治理”,山西省总结出的“小开发、大保护、以小促大”,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探索出的“进一退二还三”等,都是很好的经验和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推进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以建促修、以草定畜、以改促修、以移促修和能源替代等,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水源工程、饲草料基地建设、调整种植结构、控制载畜量、改变畜种、解决能源等多种手段,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条件。有的地方还把舍饲养畜与扶贫结合起来,对修复户优先发放贷款,对退耕种草给予草籽补贴,对禁牧草场围栏给予资金补助,减免征收农林特产税等,有力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支持生态修复的积极性。山西省3年间共有2700个山庄窝铺的23万人异地安置,近1万km2的土地实现了封育保护。北京市对生态修复区的2万多农民实行移民,每人补助1万元,有力地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从理论上初步回答了开展生态修复的合理性、可行性问题
许多专家认为,生态修复符合恢复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原理,符合植被演替规律,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如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发现,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该区域植被演替的基础,只要保护得力,完全有可能依靠自然力量恢复当地植物群落。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表明,西北华南花岗岩丘陵、南方岩溶山地和西南干热河谷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依靠生态修复的方法恢复植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北方沙漠化生态修复研究中,提出植被盖度达25%以上的半流动沙丘封禁一定时期后可以实现植被恢复。所有这些都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2)生态修复的目标逐步清晰
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植被恢复只能达到历史顶级植被之前的某些中间状态,而不是历史原貌,生态修复的目标只能是恢复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功能。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提出各种降水量下的生态修复的目标。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专家从土壤侵蚀强度的角度,提出生态修复的目标是中轻度流失区恢复到微度,强度流失区恢复到中轻度并最终达到微度。表面上看来,这些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从其本质上来讲是完全统一的,符合不同地区生态修复自身的规律。这对逐步完善规划,制定技术标准、规范,科学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3)探索了生态修复中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提出群落间异质性与环境因素成正相关,其中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北京林业大学提出天然次生林演替存在顶级植被的概念,并发现生态系统达到演替顶级阶段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侵蚀存在显著差异,灌木和草地的水土保持功能优于乔木。水利部牧区水科所对北方草原生态修复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水—草—畜”平衡的发展思路,主张以水定草、以草定畜。所有这些研究,对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开展了一些生态修复相关的试验研究与监测
许多科研单位和生态修复试点县开展了生态修复监测工作,有些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比如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在长江上游紫色土区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封禁监测,发现经过4年的修复后,退化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内蒙古额济纳旗对退化草地围栏内外牧草生长状况的对比调查也表明,封禁保护一年,可使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均增加1倍以上,草种结构也发生明显好转。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1)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各级政府逐渐对生态修复给予重视,一些地方甚至把生态修复确立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广大群众也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让土地休养生息、持久发挥效益的好办法,参与修复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生态修复的效益逐步显现
生态修复不仅大大促进了植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比如几年连续的生态修复使数十年光山秃岭的内蒙古大青山变绿了,变美了。宁夏盐池县实施生态修复后,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到50%以上,草场亩均产草量由68 kg提高到150kg。陕西省吴起县实施生态修复3年,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4%,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1万t/km2降低到0.6万t/km2。江西省安远县实施生态修复两年后,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15%~25%。塔里木河、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实施的生态调水,使塔河、黑河下游大片胡杨林恢复了生机,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3)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许多地方由原来的 “为粮而种”转变为“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同时,众多成功的生态修复实例,也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开展生态修复的巨大作用,推进生态修复的信心更加坚定。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三次召开落实草原承包和封山禁牧的专门会议,对生态修复工作进行部署;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亲自抓生态修复工作,全自治区有关市县区都成立了由县乡两级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封山禁牧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逐级落实到人,这为封山禁牧、草原承包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从目前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大多数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地方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配备工作人员,发布了封禁通告,组建了管护队伍,落实了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同时,各地在生态修复实施中,不断加强部门之间、项目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资金捆绑投入,项目穿插配套,既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又充分发挥了项目的整体效益,达到了快速推进生态建设的目的。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经验
1.要摆正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地位
①在水土流失防治问题上,把依靠大自然修复能力作为首选予以积极推动和落实。要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作为水土保持的重中之重,加大工作力度,强力研究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同时要落实好资金任务。
②在制定各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中,要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作用,明确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和采取的措施,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③要注意把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积极发动群众采取人工治理,又要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通过人工治理为开展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2.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探索和技术研究
①加强与科研单位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生态修复的规律、监测评价方法、合理载畜量和生态用水等,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技术研究的重点是节能节柴技术、舍饲养畜技术和监测评价技术等。
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采取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灵活形式参与生态修复实践,科技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生态修复成效。
③积极借鉴国外开展生态修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
④抓紧生态修复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明确生态修复的原则、要求、标准、监测等,规范对生态修复工作的管理。
3.要积极推进配套工作的实践探索
生态修复涉及的问题很多,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社会、经济、法律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践探索。
①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在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的前提下,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粮食安全,制止生态破坏,促进生态重建和恢复。
②要在继续抓好生态修复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③要加强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出台优惠政策,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4.要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组织领导
生态修复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综合手段予以推进。要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依靠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当好政府参谋,搞好统一规划和协调,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与监督管理工作;搞好生态修复宣传,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做好封禁修复区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1]陈广宏.宁夏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7(5).
[2]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取得突破性发展[J].中国水利.2011(1).
责任编辑 张瑜洪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ork
Zhang Wencong,Gao Yu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s effective for erosion control and is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rough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major progress of China'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ork is proved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re summarized.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ork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ork is emphasize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iveness; experience
张文聪,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S157
B
1000-1123(2011)12-0062-03
20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