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2011-02-13娄季芳
摘要:次贷危机后,牙买加体系的弊端凸显,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针对储备货币改革、IMF改革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进行。在此背景下,我国明确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我国化解国内经济矛盾、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矫正全球经济失衡。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化
当前,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从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IMF的份额到IMF总裁人选的确定,各国无不紧密关注,纷纷提出各种改革建议。而在国内,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下至企业上至央行,还有学术界的各位专家学者讨论地沸沸扬扬。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此举被看做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举措。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深刻意义。
一、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概况和缺陷
1.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况
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所确立的某种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原则、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从历史演变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金本位制度阶段(19世纪至一战前),金汇兑本位制度阶段(一战后至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二战后至1973年),牙买加体系阶段(1976年至今),也即现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体系形成于1976年,标志是IMF的“国际货币体系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该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具有较高国际地位,但是相对地位下降,而德国马克、日元和SDR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二,汇率体制是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机制,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体制更加复杂和灵活;第三,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国际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和商业银行的活动,以及有关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债务、投资等因素相结合。由此可见,牙买加体系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浮动汇率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牙买加体系对各国的约束较弱,各国对自己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自由权,因此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
2.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首先,牙买加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美元霸权严重。牙买加体系虽然终结了美元“一元独霸”的局面,但是在实质上依然延续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霸权地位(也有人称其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而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买加体系的弊端日益明显:第一,由于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混乱;第二,汇率波动频繁而剧烈,最典型的是美元汇率,从1980年至1985年第一季度上升60%以上,从1985年2月至1987年底下降50%以上,给国际贸易、国际借贷、国际信用和各国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加剧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IMF对各国经济缺乏有力的调节,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第四,监管体制的缺失,对国际货币的发行和跨国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管。
其次,牙买加体系是“无体系的体系”,调节国际经济的功能混乱。由于牙买加体系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管和单一规则,各国的经济政策各行其是,缺乏协调,从而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等。牙买加体系的无序性对各国经济的稳定和成长都带来不确定性,也给投资者带来不确定的预期,加剧了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
再次,牙买加体系中,逐渐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弱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实力的上升,国际上对牙买加体系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尤其是次贷危机后,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成为拉动国际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国内外学者提出很多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针对储备货币的改革
对储备货币的改革,主要是考虑到美元和欧元作为国际货币存在的缺陷。从根本上看,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突出的问题依然是“特里芬两难”,即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无法兼顾充足的流动性和稳定的币值。针对这种缺陷,学界有以下几种改革观点:
观点一:回归到金本位制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蒙代尔,1981年他提出恢复金本位制,他认为黄金本位是最为稳固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够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而且他大力推崇固定汇率制度。在蒙代尔教授提出该观点的同时,美国国会也收到一些议员提出的类似的议案,但是经过考证检验被里根总统否决。黄金产量的有限性不能应对日益发达的国际经贸往来,回归金本位制是于事无补的。
观点二:实施单一储备货币
单一储备货币的方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元作为单一储备货币,这种方案的弊端在次贷危机后已经暴露无疑,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全球通胀和美元贬值的危险。另一种是创立一种单一的世界货币,这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Richard·Cooper在1984年提出的,其主导思想是通过单一世界货币建立起统一的货币体系,实施统一货币政策,甚至建立统一的货币发行银行。这种方案过于理想化,以至于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观点三: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1943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特别提款权SDR就是一种超主权货币。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出类似观点。此举激起美国强烈反对,在学术界也有诸多争议。
观点四:储备货币多元化
储备货币多元化即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实现以美元、欧元和亚洲货币三大国际货币鼎立的局面,也即是蒙代尔所说的“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
(二)针对IMF的改革
对IMF的改革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IMF的治理结构,即实施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在IMF的份额和投票权。2006年和2008年IMF实施了两轮的“份额与声音”(“Quota and Voice”)改革,首轮改革对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四国进行特别增资,第二轮又对上述国家之外的54个国家进行了特别增资。第二,改革IMF的贷款职能。2009年4月G20峰会召开之前,
IMF对贷款的条件性、贷款机制等进行了改革。第三,扩大融资规模,次贷危机的爆发对IMF提出了更高的融资要求,IMF需要提高各国的认缴份额和开辟新的融资途径。
(三)针对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
牙买加体系的无序性为国际金融投机活动带来可乘之机,尤其是次贷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不协调和以及诸多盲区。针对此问题,2009年的G20峰会上,成员国达成以下共识:第一,将金融稳定论坛(FSF)扩展为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并加强其职能;第二,FSB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评估,促进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信息交流;第三,FSB制定纲要,支持建立跨国监管机构;第四,FSB与IMF合作建立金融风险的早期预警机制;第五,增强审慎监管;第六,将所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市场及金融工具都纳入监管体系。
(四)次贷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次贷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要是围绕IMF进行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出提高自己在IMF的份额和发言权,要求参与IMF的重构。2011年9月,IMF任命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为副总裁,这打破了IMF的总裁长期为欧洲人士的不成文规定,同时提出要将人民币纳入SDR。但是,IMF的改革仍然触及根本,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贸易地位和IMF地位不匹配额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牙买加体系带来的国际经济失衡给中国带来了很大压力。首先,中国的对外贸易失衡问题愈加严重。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连年增加,地区失衡加剧(对美欧顺差扩大,对东盟等逆差扩大),产品结构失衡(顺差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上)。与此同时,我国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种状况在未来将成为常态。其次,中国外汇储备贬损的风险日益加大。据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27万亿美元。虽然次贷危机后我国调整了储备币种的结构,但是美元资产仍占较大比重,伴随着美元贬值,我国积累的财富在不断流失。第三,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削弱。过大的贸易顺差和当前的结售汇制度造成我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央行冲销外汇作为基础货币发行的方式之一带来我国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压力。并且这种通货膨胀的治理单靠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整效果已经不明显,同时这是一种被动的货币发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化解当前的~系列的经济问题,比如: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外汇储备的贬损风险等。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强新兴市场国家的话语权,改善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构,矫正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利益,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参与国际利益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国际化的货币,而是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我国垄断人民币的发行权,等同于可以拿本国信用源源不断地换回各种资源,尤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货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能够获得巨额收益。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我国的对外政策也已经由“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规模逐年扩大。人民币国际化后,可以降低我国企业的用汇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金融地位,降低货币错配风险。当前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的经济规模,尤其是次贷危机后我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但是人民币相对比较弱势,这是一种失衡和不匹配。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互相促进作用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得机遇
本轮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背景是次贷危机后,美国、欧盟、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改变,相应的,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下降。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对外贸易总额世界第二,出口总额世界第一),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是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的正当要求,而发达国家深陷危机的泥潭中,急需刺激经济增长,而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对他们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我国在此时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谋求自身的一席之地,面临国际的阻力较小,付出的代价较小,也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2.人民币国际化对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重大作用
长期以来,国际货币体系是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是一种货币霸权主义。而这种货币霸权给全球带来的巨大风险正在不断蔓延,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美元储备缩水等,不断摧毁国际货币的信誉。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对全球性经济危机较弱的预警和防范机制以及对危机的治理机制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滥用,导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等国深受其害。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可以完善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因为,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以代表和中国一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利益,打破了欧美国家垄断国际货币话语权的局面,对发达国家形成制衡;另一方面,人民币有中国这个巨大的成长中的经济体做支撑,币值稳定,有利于稳定国际物价,降低通货膨胀风险,同时使国际货币多元化,给别国的储备资产提供多种选择,也有利于降低储备资产大幅缩水的风险。总体来看,有利于改善国际货币结构,降低国际货币市场的风险。
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虽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广泛推开,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仍然要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地渐进推进。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要遵循市场需求为基础,遵循两个“三步走”的方针:在地域上,循着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步骤,由点及面逐步推开,在职能上,循着结算、投资、储备,由易及难,由浅及深,逐步推进。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涉及到国家战略,其长远利益远远超过眼前利益。因此,在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也要抓住时机,以积极的姿态和长远的眼光创造条件,促使人民币登上国际舞台。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大势所趋,对于我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国要抓住时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而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本文作者:
娄季芳中共中央党校研政治经济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