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重庆秀山工业转型升级的形势研判
2011-02-13曹冬梅
曹冬梅,刘 芳
(1.重庆市秀山县委党校,重庆秀山 409900;2.重庆市秀山县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重庆秀山 409900)
1 通达转型升级的路基查勘
秀山县工业经济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经历金融危机的考验后仍保持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达到83.1亿元,同比增长27.8%,高于全市增幅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达到 66.5亿元,同比增长37.8%,高于全市增幅9.2%。实现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同比增长 20.4%,占全县 GDP比例的44.4%。工业企业实现入库税金4.3亿元(纳税上千万的工业企业达 13家),占全县税收收入的60%[1]。“十一五”期间,在“工业强县”战略的指导下,依托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做大做强锰工业及其配套产业。
1)经济结构指标逐步改善,工业发展阶段正由初级向中级进发。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9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 678元(以当期汇率折算约1 797美元),以1 970年汇率折算约714美元(工业化中期阶段标准为560~1 120美元);3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6∶51.4∶34,第2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4%(工业化中期阶段标准为40%~60%);全县3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5.4∶21.1∶13.5,第1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65.4%(工业化初级阶段标准为50%~80%)[1]。以上数据说明,秀山县工业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进发之中。
2)涉锰企业经多年资本积累,进入提档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十一五”以来,随着电解金属锰的行情不断上涨,电解金属锰、锰矿石、硫酸、铁合金等涉锰企业效益倍增,涉锰行业一度成为暴利行业,促成涉锰企业迅速积累了大量资金,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进入了巩固和整合扩大发展阶段。同时,在环保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涉锰行业特别是电解金属锰行业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了综合治理,锰污染整治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国家监察部的检查验收及后督查验收,得到了国家及市上的肯定,为完成锰业整合组合进而实现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常态互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非锰产业发展来势喜人,工业经济多级化发展初现端倪。一是锰工业的配套产业发展迅速。以硫酸为带动的化工行业等锰配套产业初具规模;二是以硅矿为依托的非金属矿产加工业势头强劲。全县工业硅、硅锰合金产业初具规模,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万t/a、10万t/a;近期规划建设的20万t/a工业硅、2万t/a超细硅微粉的生产能力即将形成。硅矿开采、电极加工等配套项目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建成一批电子信息、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特别是夏朗科技NOMO手机的落户,给秀山县工业带来了新气象;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有所发展。多极化发展态势为秀山工业转型与升级带来了现实可能。
2 践行转型升级的路障研判
虽然“十一五”期间秀山工业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缩小城乡、地区贫富差距的“三大差距”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仍有一些障碍需要我们有清晰的形势研判。
1)产业政策制约较大,对秀山县工业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国家先后对铁合金、电解金属锰、水泥、硫酸等行业实施了准入管理,明令达不到准入条件的企业将被限期淘汰。国家发改委2008年颁布了新的《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电解金属锰行业准入条件》,要求新建工业硅、硅锰合金矿热炉容量要在12 500 kVA以上,现有电解金属锰企业单条生产线(1台变压器)生产能力在4 000 t及其以下、化合槽有效容积小于150 m3的生产设备必须依法淘汰。国家产业政策对秀山县资源加工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2)工业发展水平低,前后向产业链延伸不充分。秀山工业化建设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与其他工业发达区县的发展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平均值为41.5亿元,仅占全市的0.94%(“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平均值为188亿元,将占到全市的2.27%)[2]。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加工占绝大部分,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小。举旗的支柱产业少,过分依赖于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新产品和名牌产品,新产品产值率、研发费用投入比例等指标在全市排位还比较靠后。秀山县目前的电解金属锰、工业硅、水泥、金属汞等主要工业产品均属矿产资源的初级加工产品,能耗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前向和后向的深加工产业链尚未得到充分延伸。
3)生产要素配置制约明显,企业拓展经营矛盾突出。秀山县多数工业企业存在有效资产难以形成、项目投资自有资金不足、土地报批等手续办理滞缓等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均衡生产和再投资发展,甚至个别工业企业已另谋投资方向。
4)企业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工艺和竞争能力相对落后。秀山县工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特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高端装备利用、工艺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工作滞后。因而,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能力差,缺乏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5)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企业多元化发展严重不足。据调查,2010年,秀山县工业企业中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只有600多人,不到从业人员总数的3%,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项目管理、企业策划、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人才尤其缺乏[2]。相对于高回报率的锰行业来说,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严重不足,靠锰起家的老板们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及缺少必要的引导,不愿将资本投入回报率相对较低的其他行业中,造成社会资本在县域内其他行业投入较少。
3 推进转型升级的路径构筑
推进秀山县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应当紧盯国家和全市产业发展导向,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把秀山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工业经济强县、重庆乃至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通信设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顶层设计:转型升级的理念先导
谋定而后动。目前应认识两个方面的情势:一是新的5年期间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即:如何避免经济周期波动保持工业平稳发展、如何走好增量+存量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如何破解要素的瓶颈制约、如何真正突显工业招商优势、如何更好地在缩小“三大差距”中发挥支撑作用、如何形成差异化产业空间布局等等;二是秀山县属于“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现阶段要特别注重科学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这些都要求以我们创新开放的心智,做好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一是明确总体发展方向,战略上要求创新动力,高速转弯,通过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反应敏捷的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明确转型升级的理想境界和切入点是“民生导向、开放引领、集群发展、创新驱动、低碳排放、智能生产、融合互动”的七型工业;三是明确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图,即电子信息、农用机械制造等产业走“整机+配套”产业链发展道路,提升集群竞争优势;冶金、建材、有机化工等产业走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轻纺、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产业走成品产业链、品牌战略和品种质量发展之路,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四是明确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总产值达到315.6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达到100.7亿元,年均增长23.8%[3]。
2)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方向策略
着力于有方向性的工业转型与升级,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打造以水电、建材为基础,以锰、硅等矿产加工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和以现代中药、有机食品、电子信息、服装鞋帽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要突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方向,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提速培育5个“5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锰矿加工业、硅矿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鞋帽加工业);二是要加强对建材、新能源、有机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全力招商落地一批项目,发展下游终端产品和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尽快形成5个“1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以水泥和陶瓷为代表的建材工业、以水力和生物质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电石加工延伸为代表的有机化工业、以镁钒加工为代表的优势矿产资源加工业、以农用机械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制造业);以此形成300亿以上规模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全面巩固提升产业能级。
3)平台搭建:转型升级的起步之跃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主导、业主运作”的原则,举全县之力,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建设工业园区,2015年全面完成工业园区各组团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环境最佳、政策最优、服务最好”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成为秀山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倍加珍惜工业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产出强度50亿元/km以上的项目优先保障,对每度电产出30元以上(每立方米天然气产出20元以上)的项目优先保障,对当年资金到位率达到80%的项目优先保障;倍加用好工业投资发展平台,积极推进形成贴息补助、联建共享等多元投资机制,采取发行债券、信托、担保、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吸引不同类型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打造一区多组团的工业平台:一是以工业园区为核心,辐射周边镇街,主要布局电子、轻纺、食品、生物制药、煤系高岭土加工等产业,聚集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把县城建设成武陵山区中心城市提供产业支撑;二是以溶溪、龙池、妙泉、石耶、梅江等为工业园区功能性拓展组团,主要布局电解锰、工业硅、有机化工、陶瓷、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秀山县工业的能级提升和结构转型提供产业支撑。
4)要素重塑:转型升级的内力支撑
就传统产业而言,重在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培育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逐步提高其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进行共性技术或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大的项目开发,带动县域产业升级并形成新的产业群。一是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在锰、硅、镁等行业形成集资源开发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二是重组延伸产业链,加强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互动,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进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
就新兴产业而言,重在打通物流通道。物流是决定诸如通信设备制造、服装鞋帽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以秀山县的物流优势推动工业发展,建立手机、农机等整机配件专业市场,提高整机生产本地配套率达到70%,用产业链垂直整合一体化的优势吸引更多整机及配件生产商落户。成立工业物流办,加强工业物流通道的研究,打通进出项物流通道,建立公路、铁路、航空、江海联运的快捷、价优、安全的物流通道,切实降低工业物流成本。
就中小企业而言,重在搞好金融融通。一是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担保公司帮助企业融资;二是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订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三是大力引进风险投资、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四是加强服务和指导,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
5)信息带动:转型升级的外力支持
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秀山县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期,信息化是工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中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设并利用好网络平台,推进供应链管理、ERP、电子商务等技术在物料供应、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再造工艺流程,实施生产流程智能化控制和检测,提高反应能力,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的提升。
6)人才引领:转型升级的战略保障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保障战略,推进教育创新,为新型工业化培养合格的人才。一是要重点培养、引进、选拨200名左右掌握现代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策划包装、科技攻关的新型复合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组织企业优秀经管人才外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秀开班授课。对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奖励;二是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围绕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租房、职工宿舍、文体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以乡情动人,鼓励和引导返乡创业务工,发展“归雁”经济。推进校企合作,加强重点企业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和培训,保障企业应急性用工;三是进行分配体制和人事体制创新,建立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成长环境,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速工业化进程。
7)制度变革:转型升级的环境孵化
工业经济领域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内在、自主、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体制,通过体制变迁,形成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的所有制结构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再直接干预要素配置、企业经营、资产重组等经济活动;对现有各种审批进行系统清理,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手续,规定时限和责任,增加审批的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要规范决策程序。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全政府投资的约束机制;三是要注重产权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加快生产要素的产权流转,扩大交易半径。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加快技术、信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允许和鼓励一切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4 结语
以上论述的是我们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交织在日常工作中的还有诸如国企改革、工业安全、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执政历练等一系列复杂而长久的难题,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勇气一点一点地去破解。
[1]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R].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2010.
[2]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0年工业经济工作意见[R].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2010.
[3]重庆秀山县经委.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R].重庆:秀山县经信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