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美国黑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2011-02-13杨华民
杨华民
(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人民政府,天津 300480)
北方地区美国黑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杨华民
(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人民政府,天津 300480)
美国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在分类学上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Serraninae),锯鮨属(Striata);其英文名为Blaek sea bass,国内也称条纹锯鮨和黑鲈。是石斑鱼中个体较大的品种,属一种新开发养殖的鱼种。黑石斑属海洋暖温性、底栖、洄游性鱼类,它分布于西北大西洋美国和墨西哥沿岸,重要的捕捞、养殖和游钓鱼种,也是水族馆观赏鱼类。其体态优美、体色艳丽,肌肉白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营养价值高,且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成活率高,属名贵的食用鱼类,深受美国和加拿大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市场售价昂贵,产品供不应求,而北方地区目前尚未发展。利用高盐海水勾兑地下井水作为养殖水源,进行美国黑石斑鱼的工厂化养殖,探索该条件下美国黑石斑鱼的生长特性和该养殖方式的可行性,为发展我区名贵经济鱼类工厂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预测美国黑石斑鱼的引进与养殖开发,必将会给我区工厂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1 工厂化养殖条件
工厂化养殖水体1 000 m3,养殖系统为室内方形水泥池,利用高盐海水勾兑地下井水作为养殖水源。采用冰鲜杂鱼、优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注重水质管理与病害防治。
2 鱼苗放养
放养密度一般50~80尾/m3。苗种应选择鱼体健壮、无病无伤、无残缺、大小均匀、鳃无寄生虫的健康鱼苗。若苗种经长期运输造成体表机械损伤,先进行消毒处理,可用100 ml/m3福尔马林药浴0.5 h后,再放入养殖池。
3 喂养
推广优质人工配合饲料搭配冰鲜鱼喂养美国黑石斑鱼。投喂量视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摄食度以7~8分饱为宜,一般每次投喂量约占体重的3%~5%。投喂采取”慢→快→慢”的方式,待鱼群抢食完再投,切不可1次将饲料倾倒入水池,投喂时尽量撒开、撒匀,尽可能使鱼都有摄食的机会。投喂次数2次/d,上下午各1次。
4 水质管理
室外贮水池的水质应保持嫩、爽和水色,并每天注意观察水环境变化情况,定期检测池水pH、水温、盐度、溶解氧等理化因子。室内养成池每天换水2次,水质调控可通过换水量和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最佳水环境,使鱼在适宜的水环境中健康发展。
5 日常管理
经常观察鱼的活动情况,保持水质清新。平时要注意溶解氧的变化,保证pH7.8~8.4。水中溶解氧5 mg/L以上,亚硝酸盐,小于0.1 mg/L,此外还要做好每天的生产记录。
6 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注意水体消毒,室外贮水池7~10 d进行消毒1次。室内养成池每15 d应用碘制剂对鱼体消毒1次, 每10~15 d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或大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拌饵投喂,提高鱼体的免疫抗病能力,避免病害发生。
7 讨论
实施工厂化养殖水体1 000 m3,养殖50 000尾,成鱼1.5~2斤/尾,总产量45 000 kg,总产值845万元,总效益405万元。
工厂化养殖技术创新点:工厂化养殖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能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份,并没有把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看做是一种社会责任,凸现一种兽医防疫员打防疫针是为了向养殖户收取手续费用来达到赚钱的目的等种种理由和来看待动物疫病防疫的错误观念。因政府统一组织的免疫种类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动物疾病的防病的整体要求,一些群众认为打过防疫针后就能防百病,什么病也不该得,一旦得病就对防疫效果产生怀疑,认为打或不打都一个样的错误观念,也因个别畜禽出现免疫反应等不良反应乃至造成损失而对动物防疫工作有抵触情绪,这是目前实施动物疫病防疫中存在的非常严重而且必须要解决的以个难题。
3.3 基层组织薄弱
一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及村委会对动物免疫的重视程度认识还不够,没有形成大局意识,认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事,没有形成通力协作,在免疫实施过程中的宣传、组织、管理上存在不力的现象;动物防疫体系网络不健全,基层队伍存在断层问题。动物疫病预防策略、计划、方案等行政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强制手段不足,不能有效把动物疫病预防落到实处。
3.4 村级兽医队伍不稳定
通泉镇有村级兽医人员16名,每年承担着30余万头(匹、只)次的免疫注射工作,平均每人承担近2万余头(匹、只)次的防疫任务,重大疫病免疫注射还未结束,常规免疫注射又开始,工作任务重、量大,加之他们家也是农户,有自家的农活要忙,况且国家给予的补助费用太低,防疫人员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动物疫病防疫工作中去,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使得动物疫病预防工作难已顺利进行。
3.5 层防疫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基层防疫员存在着政治意识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防疫意识不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虚报免疫密度,免疫进度;不按规定保存、发放、使用疫苗,不按免疫程序实施免疫的情况时有发生。
3.6 存在免疫漏洞、死角
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山村,群众防疫意识差,虽经多次政策宣传、说服教育,仍有不接受免疫的,导致以猪瘟为主的老疫病有还没有达到100%控制。新补栏动物的免疫工作未能得到有效监管和及时进行补免,留下免疫空档,存在疫病风险。
4 对策
免疫注射是一项系统、长期而庞大的工程,几乎涉及千家万户,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给予支持和帮助,需要全民都有群防群治的大局意识。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的把动物疫病控制住。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可供参考。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帮助、支持,乡(镇)畜牧兽医站要配备必要的化验设备和医疗设备,村级兽医室进一步增加防疫冷藏、注射、消毒器材和设备,保证操作正规化、规范运行。对现有防疫员进行适当调整,对不能胜任防疫工作的及时调换,将符合条件并热爱防疫事业的年轻人充实进防疫队伍,并优化队伍结构,增强其整体素质。对防疫人员定期开展业务技术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
4.2 加强宣传、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要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宣传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科学养殖技术进行宣传教育。领导和组织畜牧、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坚决打击私屠滥宰,出售病害畜产品,逃避检疫等不法行为;畜牧部门要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长期不懈地进行动物免疫知识推广普及,提高群众的群防群治意识,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科学理念。村防疫员要边进行免疫注射边宣传和普及动物免疫知识,逐步让群众了解和掌握动物免疫知识,慢慢的主动接受动物疫病免疫注射。
4.3 稳定和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管理
稳定和加强村兽医队伍建设,加强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行政府和业务部门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政府及主要领导的业绩考核范围。政府要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加大经济投入,对村级防疫员给予合理的动物防疫经费补助。二是建立健全防疫员队伍,做好选拨任用工作,定期对基层防疫员进行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并要求防疫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注射,做好疫苗运输、保管、使用,确保免疫质量和免疫密度。
4.4 严格检疫,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档案
切实执行“防检结合,以检促防”,即检疫员对动物实施产地、运输、屠宰检疫时,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把免疫标识作为出具检疫合格证的必要条件,并做好回收免疫证、二维码标识等工作。对实行强制免疫的牲畜实行免疫耳标、免疫证、免疫档案制度,做到“一畜一标一证”,并建立档案保存。要把动物耳标、疫情监测体系、产地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追溯制度和疫情快速反应机制。
5 小结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治疗为辅”的方针,做好免疫工作是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加强对动物免疫工作的领导,增加经费投入是做好动物免疫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稳定兽医队伍是做好免疫工作的基础;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兽医队伍素质是做好动物免疫工作的关键;加强体系建设,改善生物制品的运输、保存条件是确保疫苗质量,提高免疫效果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