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
2011-02-13何玉洁李建锋
何玉洁 李建锋
(陕西省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洋县 723300)
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
何玉洁 李建锋
(陕西省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洋县 723300)
近年来随着“红心蛋”、“三鹿奶粉”、“瘦肉精”等关于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1 面临的形势
1.1 工作难度大
当前动物性食品安全工作由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经过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群众的期待相比,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们目前动物性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在监管体制机制、法规标准、风险监测、人才队伍、技术装备、管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2)动物疫情日趋复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3)畜牧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像动物性食品加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作坊、小摊点分布广,数量大。(4)养殖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仅以生猪养殖为例,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我国则有6 700多万;美国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96.6%,我国仅占全国的31.5%;美国4家大型肉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而我国排名在前10位的企业所占份额不到10%。
1.2 食品安全事件的“燃点”低,影响范围广
动物性食品涉及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人人关心,“燃点”很低,一旦发生动物疫情或不安全事件,在社会上就会引起群众的恐慌,加之媒体的宣传报道,老百姓自然就会在思想上产生“还有什么能吃敢吃的”想法。(1)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威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对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鹿奶粉”事件后,全国奶业减产停产,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生产、收入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59.7万吨。国产奶业元气大伤。(3)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不仅影响到群众的消费信心,而且严重冲击了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直至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诸如“毒饺子”、“红心蛋”等事件还涉及到境外,给我国形象及出口外贸造成严重的损害。
2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
(1)动物性食品产业发展很快,但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是严重制约安全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养殖业及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是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依次遇到需要逐步解决的诸多问题,在这段时间内聚集并突显出来,导致不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
(2)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是导致动物性食品不安全事件发生的诱因。据全国规模养殖场户的调查分析,养殖场业主取得畜牧兽医专业文凭的仅占3.8%,可想而知我国从事该产业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是比较低下的,管理能力也相对薄弱,加之少数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不讲诚信,追求自己的利益,致使在生产经营环节受到利益驱动,添加一些违禁药品或化工原料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监管能力的缺位是导致动物性食品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由量的追求已转变到质的需求,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涉及到动物性食品监管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风险监测、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已与现实工作需要已大不相适应,诸如人们常说的“五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生猪”就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管理而都各扫门前雪,暴露出监管工作中的缺失和不到位。
(4)动物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据近期曝光的湖南“瘦肉精”加工窝点的查处反应,违法犯罪分子加工每公斤瘦肉精成本只需1000元,而经销商按每公斤2200元出售,并且每吨饲料中只需添加20克瘦肉精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说明了违法犯罪分子只需要少量资金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获取高额的回报。
3 对策与措施
3.1 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根据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支职能清晰、精简高效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健全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堵塞漏洞,避免发现问题后责任不清、影响查处的现象发生。
3.2 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诚信水平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增强守法经营的意识;大力开展诚信自律教育,加强推进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提高诚信经营水平,逐步促进动物性食品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业素质,为动物性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3.3 加强动物性食品监管能力
加快制定完善监管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制定中长期监管体系规划,明确监管目标任务,使责、权、利进一步明晰化、透明化。
3.4 依法严惩动物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始终保持打击不安全事件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不管是生产经营者、执法者不管谁犯法,都要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使其达到“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的目的,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使犯罪分子付出高昂的甚至付不起的代价,从根本上扭转动物性食品安全薄弱的局面。
3.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事涉敏感,因此要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对广大生产经营者宣传守法经营的理念,提高公众科学消费意识和识假辨假、防范风险的能力,使每个消费者成为一名监督者。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支持和引导媒体客观准确报道。
3.6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要求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预警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把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要及时向社会各界回应有关事件的处置情况,消除公众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