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项目投入机制的革新与实践意义
2011-02-13肖利民
王 力 肖利民
(四川省苍溪县畜牧食品局,苍溪 628400)
畜牧项目投入机制的革新与实践意义
王 力 肖利民
(四川省苍溪县畜牧食品局,苍溪 628400)
近年来,苍溪县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对“三农”投入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项目资金惠及了全县广大养殖户,对农户的增收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受家庭经济状况及项目建设能力的限制,影响和制约了项目实施和成效。长期以来,采取“农户申报,政府审批,项目资金补贴到农户,不足部分由农户自筹资金”的项目投入模式,导致项目资金投入分散,项目补助标准过低、所有制不明晰、资产闲置浪费、不能持续发生效益的问题日渐凸显。为此,通过与项目农户、项目乡镇和项目监管部门研讨,探索并总结出了符合县情实际且便于广泛推行的项目投入新机制。
1 项目投入模式
1.1 项目到户,股份集中
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打捆投入,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整体功效。按各类项目设计要求,在项目设定性质、规划区域、实施农户、补助标准不变的情况下,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等集体经济组织来当项目业主单位,项目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将项目补助资金通过政府集中投入到项目业主单位,按照“项目到户、股份集中,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组织实施。
1.2 集体所有,建设集中
项目建成后,圈舍、管理用房和水、电、路等及资产属于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其租金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对带动力较好的养殖业主进行奖励或用于当地现代畜牧业发展。项目由业主单位(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对项目实施集中申报比选,集中招标投标,集中施工建设,统一接受验收
1.3 租赁饲养,管理集中
项目建成后,通过公开招租方式,招引就地农户及业主(企业、科技人员、外来投资者)等进场租赁承包养殖。与租包方签订租赁承包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在合同期满及本轮租赁完成后,其圈舍及资产按上述方式进行租赁使用。
1.4 统一技术,服务集中
在项目实施区域内,统一执行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污染治理等技术标准,推广“六分离、六配套”、“零排放”生产技术和“饮水、投料、温控、粪污处理、喷雾消毒、电子信息”等自动化设施设备,由县、乡镇畜牧部门提供技术培训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无公害生产,并在项目实施区域内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切实降低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养殖收入。
2 成效
2.1 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
通过采取租赁饲养,集中管理的生产经营管理办法,一般养殖农户在区域内形成集中,无论是单户租单场还是多户合租场,在劳动力上均可进行互助联合,集中管理,能够极大程度地解决因家庭劳动力不足问题。
2.2 较好地解决了所有权问题
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作为项目业主实施,政府将项目资金集中拨付到村,由当地村民委员会作为业主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统一流转土地,集中进行圈舍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由村委会或科研事业单位所有,形成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项目投入资产私有化问题。
2.3 较好地解决了成本过高的问题
实行圈舍租赁制,养殖农户不用考虑圈舍、进出道路等基础建设的资金问题。只需准备租金和购买仔猪、饲料这些流通性资金就可养殖,减少了养殖业主固定资产投入,大大降低养殖投入风险,有效降低养殖业主进入和退出门槛。同样,养殖业主退出养殖时,也不用考虑圈舍处置问题,保障了圈舍的循环利用。
2.4 较好地解决了设施不能持续发挥效益的问题
在合同期满及本轮租赁完成后,其圈舍及资产可继续租赁给该养殖户,如该养殖户不再租用,可由集体织组织租赁给有意愿的其他养殖户使用,这样完全可以解决项目资产闲置浪费和不能持续发生效益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多户集中饲养,能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能很好组建专合组织及发挥其职能,做到“饲料供应、养殖技术、疫病防控、产品销售”四统一,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养殖业收入。
2.5 较好地解决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集中建设、集中饲养、集中管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将会尽快形成,便于畜牧兽医部门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动物疫病防控、消毒灭源、疫情监控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有利于科技进步,提高畜产品公共卫生安全和产业安全保障能力。
2.6 较好地解决了生产方式粗放问题
通过实行项目整合,集中建设,在养殖场的建设上保证足额的投入,能够推广普及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推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得到根本转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3 结论
通过推行“四个集中”的项目运行机制,能够较好地发挥项目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和畜牧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真正达到项目的深度开发、滚动发展、梯度推进的目的,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