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养鸡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2011-02-12沈家财杜长水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5期
关键词:鸡病养鸡场鸡场

沈家财 杜长水

(江西省都昌县畜牧兽医局,都昌 332600)

随着科学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的加大,规模养鸡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鸡场疫病的发病率和鸡只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近年来,由于创建规模养鸡场的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一批技术条件不成熟、防疫检测手段不完善的养鸡项目盲目上马,加之部分老养鸡场仍停留在非标准化养殖水平,设备没更新,技术不升级,环境有污染,因此,很难控制和消灭鸡场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1 规模化养鸡场疫病发生现状及流行特点

1.1 疫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

规模化养鸡场鸡只数量多,一旦发生传染病或饲养管理出现问题,鸡很快得病且传播速度快,如采取措施不力,发病率可达50%以上。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除了直接原因外,还存在一些诱因:(1)抗病力下降。在规模化养鸡场中,为了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潜能,使鸡群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生产状态,必将使鸡的应激因素增多,从而使得敏感鸡内分泌发生异常,抗病力下降,一些在散养条件下不易发生的疫病,如应激综合征等在养鸡场成为多发病。(2)耐药菌株和强毒株的普遍存在。由于忽视检测手段在生产中的应用,长期大范围盲目滥用抗菌药物,人为造成了养殖场中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广而强的耐药性;而强毒株在免疫鸡群中长期存在,一旦鸡群中某些个体抵抗力低下或遇到应激时,就可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3)饲养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这些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集约化饲养管理经验不足,对大规模控制疫病的认识不够,对鸡病未能做到以防为主;加上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使用低劣饲料、兽药、疫苗,不能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等,导致疫病难以控制。

1.2 疫病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据有关资料统计,对我国养鸡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疫病已达80余种,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等。鸡病中以传染病为最多,约占鸡病总数的75%以上,且防治难度大。其中,病毒性传染病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威胁,在已经发生的传染病中以病毒性传染病最多,约占传染病总数的70%~75%,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在规模化养鸡生产中,对鸡场构成主要威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禽流感(AI)、鸡新城疫(ND)、鸡马立克氏病(MD)、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鸡传染性贫血(CIA)、传染性脑脊髓炎(AE)、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由里奥病毒(REO)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关节炎(VA)等。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也在加大,随着集约化养鸡场的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慢性呼吸道病(CRD)、传染性鼻炎(IC)、鸡白痢、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鸡球虫病等。

1.3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鸡自身免疫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呼吸系统疾病必然成为规模化养鸡场的一类常见的和多发性疾病。

1.4 主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

同种疫病临床症状呈现多种类型同时并存,且各临床症状间相关性很小,自然康复后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传统的呼吸道型、产蛋下降型、嗜肠道型、嗜腺胃型以及尚未定论的可以造成肉损伤的类型等。马立克氏病有神经损伤型、皮肤型、内脏型、眼型等多种,既有温和的亚临床感染导致免疫抑制,又有造成巨大损失的超强毒株引起的疾病等。

1.5 混合感染增多、多病联发或并发

随着疫病的增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许多养鸡场普遍存在,特别是当病毒性疾病和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鸡群的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都要超过任何一种原发病。目前,生产中发生的鸡病许多是多因子引起的疾病,常见的多因子引起的鸡病包括:①病毒+病毒(如ND+IB);②病毒+细菌(如IB+大肠杆菌病);③病毒+寄生虫(如ND+IB+球虫病);④细菌+寄生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由于多病原因子的相互作用,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1.6 发病非典型化及病原出现新的变异

在疫病的流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减弱或加强),出现亚型株且变异速度明显加快,加上鸡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致使某些鸡病一方面在流行、症状和病变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出临床症状加剧或出现新的类型,发病日龄越来越广等特征,使原有的旧病以新的形式出现。

2 规模养鸡场疫病防控对策

2.1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规模养鸡场疾病预防要以鸡群为对象,重点预防群发性疫病,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必须建立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综合配套的防治工作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适合本场情况的兽医防疫卫生制度,确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控制疫病从源头抓起,实施严格的检疫检验措施,防止疫病从外部传入。

2.2 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是指防止把引起畜禽疫病的一切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昆虫等)引进畜禽群体的一切饲养管理措施。包括3个方面:鸡场选址等总体性生物安全;布局设计等结构性生物安全;饲养管理等操作性生物安全。规模化养鸡场必须建立和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在鸡场选址和建设时要科学规划,尽量远离村庄、居民点和主干道1 km以上,远离大湖、水道和候鸟迁徙路径。在本场严禁不同品种的家禽混合饲养并采用全进全出的的饲养模式。道路建设要严格区分清洁走道和污染走道,排污管道及使用机械刮粪收集鸡粪的粪池要设计成密封的,避免污染物外流。做好门卫工作,严格控制非本场工作人员及车辆进出鸡场,进场人员必须更衣并消毒,车辆通过消毒池进行消毒,以防疫病传入鸡场。

2.3 应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规模化养鸡场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良种繁育体系,使得各级鸡场(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场)的种群供给较为固定,以减少疫病在繁育体系间的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全进全出”是规模化养鸡场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但能保证生产的计划性,而且有利于鸡群的保健和对疫病的控制、扑灭和净化;在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为了保证鸡群的正常生产,必须有效控制鸡舍内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灰尘、有害气体浓度和病原微生物数量等;规模化养鸡场为了追求高效益,往往采用生长速度快和产蛋率高的标准化高效种鸡,为此,必须供给充足的优质饲料和选择适宜的饲料配方,按照营养标准对鸡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4 严格消毒防疫,做到科学用药

自然界中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严格消毒制度,消灭生活环境(包括空气、场地、鸡舍、人员、车辆、用具、饮水和鸡群等)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同时,针对本场鸡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预防用药方案,加强对免疫程序后抗体水平的监测,及时调整免疫程序。预防用药要有的放矢,当出现细菌性疾病时应进行细菌的病原分离和药敏试验,寻找敏感性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

2.5 净化环境,实行无害化处理

鸡场的鸡粪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很大,一般洒落的鸡粪可污染5 km内的空气、水及土壤,而尘埃和病原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 km以上,1g带禽流感病毒的粪便可感染80~100万只鸡,病死鸡的危害更大。因此,鸡场必须每天及时清除鸡粪,并及时通过密封的运粪车运至场外粪场,利用生物发酵或生物发电进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病死鸡的解剖必须在专用实验室里进行,严禁随意丢弃病死鸡,必须建立规范的无害化处理制度,病死鸡应进行高温或深坑掩埋等无害化处理。

猜你喜欢

鸡病养鸡场鸡场
一家“智慧”养鸡场De节粮账
外婆家的养鸡场
鱼腥草防治鸡病的方法
鸡病治疗过程中的难题及对策分析
鸡病主要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
规模鸡场设施配置优化与创新
如何搞好鸡场消毒和病毒病免疫接种
基于鸡病治疗过程中的难题及对策分析
规模化养鸡场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浅谈养鸡场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