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养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思索Δ

2011-02-12郝吉福高允升齐永秀郭丰广泰山医学院药学院泰安市271016

中国药房 2011年12期
关键词:药学学科人才

郝吉福,高允升,齐永秀,郭丰广(泰山医学院药学院,泰安市 271016)

关于培养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思索Δ

郝吉福*,高允升,齐永秀#,郭丰广(泰山医学院药学院,泰安市 271016)

目的:探讨培养药学专业综合素养人才的策略。方法:分析培养药学专业综合素养人才的必要性和药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及药学专业人员的要求,探讨培养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方法。结果与结论: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药学教学改革,推行综合素养教育,可逐步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药学专业;综合素质;药学教育

药学本科教育是高等药学教育的主体和基础,传统的药学教育以培养药学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意识的增强,社会对药学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必须在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中融入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必须培养综合素养的人才来适应这种需求。目前,不少用人单位很多关键岗位无人可用,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不难看出,中国的高等药学教育究竟要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1]。

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2]。药学综合素养人才应该具有宽基础和精专业的知识结构,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能力结构,具有坚韧不拔和实事求是的意志品质[3]。药学教育应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药学综合素养人才。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专业性较强的医药院校建立具有药学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1 构建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必要性

1.1 药学专业本身特点的需求

药学专业本身是化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药学正由传统的化学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模式转变,药学专业知识结构已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然而,目前高等药学教育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多学科交叉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使传统与创新这一对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不少院校没有意识到药学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没有意识到药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养人才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1.2 大学扩招与学生就业形势的矛盾

“供需”这一对矛盾的影响在药学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学生数量的剧增与有限的就业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及经济持续增长,大学扩招给医药院校带来不小的影响,尤其是药学专业数量、规模呈扩大趋势,扩招后,学校的基础条件建设出现滞后现象,许多医药院校在现有条件下,只能以培养“成品”为主,呈“批发趋势”,无太多精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次,对药学产业群内各方面人才的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传统药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药学人才,思维方式以模仿型、再现型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其素质、知识、能力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药学专业毕业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综合知识与综合能力欠缺、脱节的问题。

针对上述药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能够脱颖而出,提升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药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高等药学教育必须立足于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培养。

2 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要求

大学教育不仅仅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意识能力的培养,根据药学教育和药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应对药学事业的挑战[4]。

2.1 专业知识

药学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药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只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精深的专业学识,才能为思维的创新提供足够的知识空间,为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基础。只有掌握各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

2.2 应用能力

药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牢固地掌握上述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更应具备分析、判断、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实践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勇气。这对学生将来从事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专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3 自学能力

药学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以及自学方面的能力。多些主动的启发,少些被动的说教,因为社会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一种课堂教育能够将社会的所有新变化一一教给学生,更没有一种课堂教育能够赶超社会和学科形势的变化,所以没有一种课堂教育能够代替自主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也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6]。

2.4 意志品质

药学教育应加强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潜能和悟性结合起来,内化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将传统的药学专业知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渗透到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塑造美好的心灵,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生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挖掘学生身心潜在的优秀品质,培养坚定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风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7]。

因此,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强调本专业理论基础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强调综合性能力,包括就业创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未来发展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养的药学人才。

3 构建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策略

3.1 更新药学教育观念

目前在高等药学教育领域,还无法完全摆脱“专业=职业”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过于注重职业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广泛适应和创造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内在涵养的基础培养[5]。针对高等药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应切实加强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素养观,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反过来扎实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两者相辅相成。素质是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8]。

3.2 坚持和深化教学改革

3.2.1 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宗旨,优化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打破各门课程之间界限明显的束缚,开展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综合性教学可以横向综合,按系统进行跨学科教育;也可以纵向综合,开设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课程。

通过整合相关学科,构建以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药学基础学科为主题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和团队体系,按学科大类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进行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方法改革,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大类的核心课程设计,重新确定平台核心课程,增加涉及药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等前沿学科的课程。

3.2.2 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倡导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文理与医药交叉结合,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围绕“素质与能力”这一中心,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倾力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在教学活动中,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在教学方法上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在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扩展教学时空,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3.2.3 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是药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我国的药学院校基础课、专业课均安排实验,但是独立性试验多,综合性实验较少;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实验少。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使实验教学由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科研设计方法,提高实验的科技含量与开设意义。创建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毕业实(见)习是联系学习与工作的桥梁,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教学计划,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合理安排毕业实(见)习阶段。再者,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制药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产、学、研”联合与共建,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固的、更广泛意义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使所学理论知识及时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2.4 多模式分阶段设计的专业教育体系 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宜采取次分流培养[9],即入校后共同给予专业所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中期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社会的需求,采用专业方向课程组的形式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学生在三年级明确专业。在专业教育阶段,各学科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尽快转化成本科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将科研课题和高水平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与前面的教学团队相呼应,形成以综合素养人才为龙头,多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

综合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内涵培养,即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条件,目的是确保其在学习过程和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能动发展的基础。推行综合素养教育,确保药学人才质量,培养在一定专业领域内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及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1] 孟庆莉,刘志刚,卢秀莲,等.关于药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01.

[2] 姚文兵,徐晓媛,钟 淼,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2000,16(1):1.

[4] 赵 建.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4,20(3):22.

[5] 申志英,任亚超,彭海生,等.药学生核心素质及培养策略[J].药学教育,2009,25(4):11.

[6] 徐位良,吴 红,陈一岳.对未来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药学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J].广东药学,2002,12(5):58.

[7] 宿 凌,杨世民.新世纪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药学教育,2002,18(4):1.

[8] 叶 榕.关于创造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38.

[9] 刘运美,唐圣松,郑 兴,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9(10):81.

AConside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Pharmacy Major

HAO Ji-fu,GAO Yun-sheng,QI Yong-xiu,GUO Feng-guang(College of Pharmacy,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Taian 271016,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how to cultur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armacy.METHODS:The necessity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students,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pharmacy and the requirement of pharmacy professional staff were analyzed.The way to cultur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armacy was investigated.RESULTS&CONCLUSION:By updating the educational notion,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course system,deepening reformation of pharmacy education,pushing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education,the quality of pharmacy talent can be improved to meet social requirement.

Pharmacy major;Comprehensive quality;Pharmacy education

R95;G64

C

1001-0408(2011)12-1148-03

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397)

*讲师。研究方向:药剂学的教学及中药与天然药物新剂型研发。E-mail:haojifu@163.com

#通讯作者: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药学教学管理,体内药物分析与药动学。电话:0538-6229751。E-mail:yxqi@tsmc.edu.cn

2010-08-23

2010-11-17)

*副教授。研究方向:医药高分子材料。电话:020-38297109。E-mail:gbjiang@scau.edu.cn

#通讯作者: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剂学。电话:020-38297109。E-mail:xiyuandeng@scau.edu.cn

猜你喜欢

药学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