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诊治
2011-02-12张明
张 明
(河南省嵩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嵩县 471400)
1 发病情况
嵩县九店乡某养殖户饲养土鸡6 000只,2010年9月18日,该批鸡达230日龄时,鸡群中个别鸡只开始发病,9月19日发病鸡达到100多只,死亡22只,9月20日发病鸡已达400多只,死亡45只。9月18日至9月20日间,整群采食量明显下降,产蛋率每天下降8%左右。9月21日送诊,经采取合理措施,至9月25日疫情得到完全控制。
2 临诊症状
病鸡食欲下降,产蛋率降低,蛋壳品质变差,破蛋、软蛋、薄皮蛋增多,蛋壳颜色变浅,产蛋时间延长;病鸡精神沉郁、厌食呆立、缩头、眼睛半闭打盹;咳嗽、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并不时提头甩鼻;嗉囊内充满气体和液体,倒提病鸡时,从口中流出粘液;病鸡排黄白色、黄绿色稀粪。极个别鸡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头颈向一侧或向后屈曲,阵发性转圈或向后倒退。
3 剖检变化
病鸡口、咽、喉、鼻腔、气管内有多量淡黄色粘液,心包肥厚浑浊,附有大量纤维性渗出物,心包液增多;肝脏肿大,呈条纹状淤血,并在边缘有少量出血点,严重的,肝脏、肠管等腹腔器官表面附有大量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出血;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着;腺胃、肌胃、小肠、泄殖腔和盲肠扁桃体出血;大部分鸡表现有严重的卵黄性腹膜炎、肝周炎和卵巢炎;部分鸡输卵管内充满硬化的变性卵黄。
4 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依无菌操作取病鸡的肝脏,接种于麦康凯氏琼脂培养基上,经37 ℃培养24 h后,长出半透明的红色小菌落。挑取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液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
4.2 鸡胚接种试验
取发病早期病鸡的气管分泌物,加生理盐水制成1∶5的悬浮液,按每毫升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 000 IU,置4 ℃冰箱中2 h,然后离心沉淀,取其上清液按 0.2 ml/胚剂量接种于10只9日龄鸡胚的尿囊腔内,经37 ℃恒温孵化,鸡胚在48小时左右死亡,死胚生长发育受阻,全身出血。
4.3 血凝(HA)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
收取鸡胚尿囊液作鸡新城疫HA试验,凝集价达1∶128,结果为阳性;再用新城疫标准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结果出现血凝抑制。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5 治疗
发现病鸡立即隔离,尽可能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与扩散;同时,每天用0.2%的百度净、菌毒杀等消毒药喷雾消毒1次,保持环境卫生。
第1 d全群鸡用新城疫I系疫苗4倍量肌肉注射,同时用0.02%的氟哌酸+1%的大肠杆菌净拌料。第2 d除用上述药物拌料外,同时饮水中加饮0.2%克毒抗炎王及0.1%菌毒威,连续用药5 d。
对个别重症鸡只在肌注疫苗后,同时肌注特效救鸡液、庆大霉素,并口服禽病一粒丸,连续用药5 d。
该批鸡正处在产蛋高峰期,为促使体质和产蛋性能恢复,在治疗过程中,饮水中加饮多种维生素,饲料中拌用促使愈后产蛋性能恢复的增蛋剂、蛋宝宝等中草药制剂,连续用药10 d。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第3 d死亡鸡只明显减少,鸡群采食量增加,9月25日鸡群精神、食欲基本恢复正常,15 d后鸡群产蛋率恢复到70%。此次疫情导致鸡只先后死亡122只,死亡率占2%。
6 体会
该饲养户本批放养的土鸡发生此次疫情主要是由于消毒不严,水槽、食槽长时间不清洗,鸡舍内局部环境差,首先造成大肠杆菌病感染,导致鸡体局部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下降,另据调查,该批鸡新城疫免疫过程,多采用饮水免疫,免疫效果不可靠,在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期间,鸡体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因而造成新城疫疫情的并发。
处于高产期的鸡群发生新城疫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治疗时在使用疫苗和药物对二病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同时,必须考虑所选药物对群体产蛋量的影响,并使用多维素、电解质类或其他中草药等抗应激类及增蛋类药物,以促进鸡群体质和产蛋性能的及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