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规模猪场疫病防控要点
2011-02-12姚明霞恽建伟
姚明霞 恽建伟
(江苏省句容市农业委员会,句容 212400)
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大多是养殖户自己饲养,猪场选址及建设等方面大都没有专门找过业内人士咨询,往往没有专职的兽医,猪场疫病防控常常凭经验办事,顾此失彼,造成损失。做好小型规模猪场的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养殖成本,建立疫病综合防治机制,保障小型规模猪场无疫病,是小型猪场提高养殖效益的根本所在。
1 预防优先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预防要考虑环境、饲料营养、疫苗等等。
1.1 环境
养猪场环境条件是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养猪场的环境。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生物隔离带。
(1)猪场选址要合理。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且干燥、开阔的地方,忌低洼潮湿之地。应远离其他养殖场,或是有污染的工厂等。保证水源干净充足。最好有天然的保护屏障,自然阻隔与外界的联系。
(2)猪场布局要合理。办公与生活区、生产区和附属配套区各自相对独立隔开。母猪舍、育成舍应在上风向,隔离舍和处理室应在下风向。猪舍间距至少在8 m以上,可以绿化隔离。粪污处理宜在下风向,要用沼气池或生物处理对养殖废物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粪污处理通道与饲养通道分开。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流。
1.2 营养
树立营养平衡的高品质饲料是最好的“药物”的观点。营养平衡的高品质饲料,不仅提供生长所需,而且对免疫系统发育也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加强营养是防治疾病的基础。所谓“营养”,就是指饲料的安全、优质、高效,达到高投入、高产出。只有增强猪的营养,才能有效提高猪的自身抗病力。要求饲料质量安全、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配比必须符合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同时饲料保存得当,无霉烂、变质等。
1.3 添加剂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对药物添加要求越来越高(包括添加量、休药期等等)。任何养殖场都不可避免存在有害的致病微生物,但是通过补充大量益生菌和添加消化酶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并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以增强动物体质,因此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益生菌制剂和消化酶等绿色添加剂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养猪生产中,事实证明,离开抗生素,不但能养猪,而且能养的更好。
1.4 疫苗
小规模养殖中必须选择疫苗预防疾病。但应制定出一个适合本场实际应用的免疫程序。制定免疫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品种特点、疫苗特性,结合本地疫情和本场实际,选择合适有效的免疫途径和安全的免疫剂量。制定免疫程序时,必须包括疫苗的种类、用量、用法、被接种猪的日龄、次数、间隔时间等。免疫接种时,还应确保疫苗质量,同时操作必须规范,由专职技术人员操作,以免剂量不够或过多,或是产生漏免等,达不到免疫效果。同时依靠基层动物防疫部门对某些疾病做好抗体监测来指导免疫计划的调整。
2 科学消毒
消毒,是杜绝传染病并确保猪群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病菌、病毒扼杀在萌芽状态。任何猪场都应该重视。应建立严格、科学的消毒防疫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在选择消毒剂时:①选择的消毒剂具有效力强、效果广泛、生效快且持久、稳定性好、渗透性强、毒性好、刺激性和腐蚀性小、价格适中的特点。②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的条件,选择对不同疫病消毒效果有效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③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及可能发展的趋势,选择对不同疫病消毒效果有效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在生产中还应注意认识消毒误区,消毒要真正起到作用和效果。如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除;已经消毒的畜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日常使用不严格、不规范等情况及采用廉价低质产品;当发生疫情时,又不计成本超量使用刺激性、毒性很大的产品,使饲养动物造成损害或中毒,疫情过后,反而造成大量死亡;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pH值越高或越低,消毒效果越强;长期固定使用单方消毒剂。这些都是在消毒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因此在猪场的消毒要做到全面、彻底、定期、规范地消毒。
在坚持以上诸方面的同时,不论养殖规模的大小,都应坚持制度管理,制定好养殖场生产管理制度、防疫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做好养殖饲料、药物、使用登记,坚持猪场的自繁自养,猪场内不得饲喂外来动物,定期灭鼠除害,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无特殊情况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等等,都是确保猪场安全的有效手段。总之,科学防控,降低发病率,就可减少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